接地氣與時代的荷蘭玫瑰花房

每位玫瑰花房Van der Hulst Rozenkwekerijen的員工,都有自己負責的專區,顧得好不只大家看得見,自己也會很有成就感,顧不好就別想賴別人啦!花房裡特有的掛名保證責任制。(©Cindy Liao 攝影)
年二月中會有一天,人間到處充滿濃濃的費洛蒙,還會不時飄來陣陣的玫瑰花香,神界的丘比特更是射箭射到手軟。沒錯!那天就是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想捧著一束玫瑰花獻殷勤的人手腳得快點,上個網、打個電話、甚至跑趟花店或花市,趁早下訂免得撲空,別讓滿滿的愛意落得無花可傳情的下場。
處在花卉大國荷蘭的我們也沒閒著,這次要帶大家直搗玫瑰花房,也就是第一線孕育嬌豔欲滴花朵的溫室栽植場(註1),以劉姥姥逛大觀園的狀態、搭配上很愛亂亂問的記者心態,進行一場不倫不類的採花初體驗。
東南方一枝獨秀的玫瑰花房Van der Hulst Rozenkwekerijen
在國際間,荷蘭早已與鬱金香畫上等號,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玫瑰花」卻佔有荷蘭當地數一數二的切花市場銷售量。
大部分的荷蘭玫瑰花房溫室都聚集在西部(Westland),介於海牙與鹿特丹之間。不過,我們這次走訪的Van der Hulst Rozenkwekerijen卻離群索居,座落於東南邊的小鎮Meterik。當初花房會毅然決然舉家前移來此,是因為看上南邊較溫暖的氣候、更便宜的地價。Van Der Hulst是間家族企業,目前傳承到第二代,由三兄弟Mark、Koen、Paul分別經營管理三家不同的花房(註2),不只各自栽種不同的品種,還分工進行新品種栽植實驗、生物系統防蟲技術等。除此之外,唯一的女兒Linda也沒閒著,負責企行政工作,此次走訪就是由她親自下花海擔任我們的導覽解說。
Van Der Hulst的三家花房總面積為9公頃(約9個足球場),共栽植12種高品質、特殊品項的玫瑰。一年四季、一週7天、天天都要採收與整理植株,全得依靠大量人力的親手篩選與修剪,勞力密集度頗高,所以員工數相對可觀,全職就有75名,另外還要再加上週末假日的150名工讀生。產量皆有運至國際花卉拍賣公司 FloraHolland拍賣,據Linda說:「我們的玫瑰大部分賣給了歐洲買家。」

目前荷蘭玫瑰花房的採集與植株整理全靠人力,可說是勞力密集度頗高的產業。(©Cindy Liao 攝影)
時而逆天、時而又順天
由上述內容中,可能有人已經發現,其實荷蘭太冷、太乾、日照太少的自然環境一點都不適合玫瑰花生長(再說人家本來就是外來種),但資源有限、逆天成性的荷蘭人就把玫瑰請進溫室,以人工的方式控光源、溫度、濕度… 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當然背後如果沒有合理的報酬,誰會傻傻地這麼幹!
不過,如此逆天而行就沒有遇到挑戰嗎?溫室種玫瑰可是下了重本。更何況市面上充斥著從南美(如:哥倫比亞、厄瓜多等)、非洲國家(如:肯亞、衣索匹亞等)所生產的玫瑰,人家因為天然環境適合可以不用如此大費周章,再加上便宜的勞工,銷售價格超級具有競爭力,甚至已經吸引許多荷蘭玫瑰栽植場外移到非洲。
在這樣的外部激烈競爭中,Van Der Hulst的生存之道又為何?Linda靦腆的回答:「南美產的玫瑰花大多銷售於美洲,非洲來的玫瑰通常又比較小朵。我們鎖定歐洲金字塔頂端的市場,只選擇特殊且花朵較大的品種栽種,有些甚至不能裝箱運送,這點其他產區完全辦不到,就是要種他們種不出來的玫瑰。更何況外地運來的花,肯定沒有在地產的新鮮。我們的玫瑰除了顏色特別外,還有一個品種具有顯著的香氣,也是市面上比較罕見的。最後,當然還有獨家品種,要就一定得跟我們家訂。但另一方面,有些好種但利潤不高的品種,也得重新再評估,不斷地做調整。」

現採超大朵的玫瑰花,氣勢就是不一樣。(©Cindy Liao 攝影)
將手消毒後繼續往花房裡走去,先看到一排排騰空的花架,植株則種在從印度進口保水性較好的椰子混泥土裡,每隔一段距離就插有自動澆水系統。再往下一區望去,怪了!怎麼會有植株故意被折斷呢?原來要有脖子(梗)粗硬、頭(花)好壯壯的玫瑰,植株最少要先被折過兩次,一方面獲得足夠的葉子產生養分,另一方面梗才能越長越粗,完全就是一個越挫越勇的概念,無誤!
越折越粗的花梗,才能開出健康碩大的玫瑰花。(©Cindy Liao 攝影)
植株跟小狗一樣,腳越粗就會長成越大隻、梗越粗就會開出越大朵。(©Cindy Liao 攝影)
與Linda在花房裡邊走邊聊,她才剛剛展示完有外掛消毒水,用來防止病毒感染的特殊剪刀,就遇上超接地氣正忙進忙出的Koen,他可是家中最擅長生物系統自然防疫的一枚,立馬一個弓箭步上前打招呼。
講起防疫,除了病毒外,蟲害也讓他們一個頭兩個大,尤其是那些直攻花朵的蟲蟲吃貨大軍,更是叫人傷透腦筋。想除蟲,直覺反應就是撒藥啊~但在荷蘭,因為所有用化學藥劑的時間和量都要登記,而且農藥的進貨量也有監控,所以大部分花農都以養蟲吃蟲的自然法則應對,時而還是得順天,Koen撥開葉片與枝幹,指著掛在旁邊的一個小白包說:「仔細看,裡面有蟲,牠們就是玫瑰害蟲的天敵掠食性蟎(predatory mite)。」
另外,還在花叢底部種了許多大蒜,不是因為蟲怕大蒜味喔~相反的,是因為蟲蟲們都愛吃發了芽的大蒜,一樣的道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管他害蟲、益蟲通通聚集到底部大蒜覓食區,長在上方頂頭的玫瑰花就相對安全些了。最後,Koen還補了一句:「就算要用化學農藥,我們用的劑量也是種青菜水果的等級,撒完放一天過後,拿起來吃都沒問題。」
有外掛消毒水的剪刀,剪一次就消毒一次,防止病毒在植株間的傳染。(©Cindy Liao 攝影)
故意夾雜種在花叢底部的蔥,好引來所有的蟲蟲。(©Cindy Liao 攝影)
好到拿來說嘴且讓人買單的永續標章MPS-A+
一支Van der Hulst玫瑰從被剪下到消費者手上,大概只有兩個星期的時間。除了在栽培過程中必須細心照顧,以確保優良的品質外,從採下的那一剎那起更是分秒必爭,因此包裝過程一定要有機械化的加速輔助。先由人工將一支支玫瑰花做初步篩選放上自動運送帶後,再經過機器掃描,以花朵大小、花梗長短分類、裁剪、打包,有效率地完成花房工作的最後一哩路。

員工將每隻玫瑰花親手選放上自動運送帶。(©Cindy Liao 攝影)
垃圾呢?Linda指著窗外停車場上的一個小型貨櫃,並進一步解釋:「我們的花會分A、B等級販售,甚至花瓣都可以賣給婚禮使用,剩下的就拿來堆肥。塑膠包材的部分也有回收,所以垃圾量真的不多。」
是不是好像還忘了什麼?整個花房最重要的心臟:發電室啦!在溫室裡,為了人工營造完美的玫瑰花溫床,又是控光源、又是控溫度的,能源消耗絕對不在話下,有個自己的發電室也是理所當然。他們雖然選擇以瓦斯發電,但因為花房地處南方,相對西岸有較充足的陽光,不需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以人工光源照射植株(驕傲之一),因此有時過剩的電源還會賣給電力公司,提供給一般家戶使用。另外,發電過程中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會灌回溫室成為植株行光合作用的天然養分(肥料,註3)。將所有資源利用到極致一點也沒有浪費,還大費周章地搞來國際永續標章MPS-A+的認證(註4),超好拿來說嘴且讓人買單,怪不得玫瑰花賣得嚇嚇叫。
面對非洲花卉產業的興起,荷蘭傳統玫瑰花房正面臨著許多的挑戰,Van der Hulst以家族企業的姿態,至今仍活躍於市場上,除了繼承前一代的江山與知識外,也必須時時刻刻洞察市場的變動,在品種挑選、植栽技術上靈活調整,才能跟得上時代繼續生存下去。深深了解到當個現代農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延伸閱讀小人物聚集的力量:荷蘭花卉拍賣公司 FloraHolland

註1:在荷蘭,玫瑰花為外來種,無法在露天環境下栽種獲得符合經濟效益的質與量,因為皆須以溫室栽植,將溫度控制在18-20度、濕度80-90間。

註2:分別為M&D van der Hulst Rozen、Paul van der Hulst Rozenkwekerij、Sjaak van der Hulst Rozenkwekerij。

註3:此設施荷文是WKK,中文為「氣電共生」或「熱電聯產」,意思也就是說加熱同時發電(在溫室加溫同時發電),用不完的電可賣回給電力公司,產生的副產品二氧化碳也可成為植物的養料。(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熱電聯產」

註4:以農藥使用、能源消耗、員工福利等不同條件,衡量生產者對環境永續發展的友善程度,並給予不同等級的認證標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