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的對策:減碳、調適、智慧型創新

面對未來氣候的變化,荷蘭環境部提出三原則:「減碳」、「調適」、「智慧型創新」(©Cindy Liao 設計)
2013年的秋天,很溫暖。
全球各地的我們,都感受到了氣候的變遷。
面臨氣候異常、冰山融化與海平面上升等的極大考驗,三分之一國土低於海平面的荷蘭,首當其衝。荷蘭,這個歷史上以治水為名的低地國,除了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協商,荷蘭政府與民間早已展開國內氣候治理的部署工作。但,他們究竟打算怎麼做?
現任荷蘭環境部長威爾瑪.曼斯菲德(Wilma Mansveld)在 10 月初的公開談話中表示,就長遠來看,從現在開始行動,才是最睿智且成本最低的選擇。這份由官方公布的《氣候議程》,分別詳述氣候變遷可能為荷蘭帶來的機會與風險,也提出在 2030 年以前,以「減碳」、「調適」、「智慧型創新」三原則發展的環境應對措施:
減碳
荷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占全球 0.5%(註1),在歐盟國家中,荷蘭已承諾至 2030 年時,至少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至以 1990 年為基礎的 40% 。除了適用碳排放交易的行業部門之外,荷蘭也強制要求農業及運輸部門加入 2500 萬噸二氧化碳淨減量(相當於 4200 萬輛車的排放量)的目標計劃,改善碳排放交易機制(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 ETS),並對各類生產設立較為嚴格的標準。
調適
除了減碳,荷蘭政府也發展一系列國家調適策略,來治理諸如氣候變遷對健康醫療、交通運輸與食物生產等帶來的風險。這個策略同時包含若干措施,例如堤防防洪、增加城市綠地以改善城市耐熱性、以及防止在暖化情境下可能出現的疾病…等。所有調適策略的具體措施,預定會於 2016 年完成並發布。
智慧型創新
在荷蘭人眼裡,環境綠色議題與商機利益,兩者間的衝突並非必然。
在早期預見氣候變遷的潛在威脅與發展契機時,許多荷蘭的民間企業已經開始轉向思考,致力發展氣候智慧型的應對辦法。在《氣候議程》長程政策規劃中,荷蘭政府也同時討論在一系列的環境工程下,國家經濟與民間企業如何穩定的發展與不斷創新。
其中,水利與環境管理是一個具有經濟效益、推廣環境永續性,又可創造就業機會的重點栽培產業。因為荷蘭環境意識發展的早、外加上國家的治水歷史、企業與研究單位間密切合作,使荷蘭企業擁有高度的永續創新(sustainable innovation)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出口潛力。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在地理環境與能源使用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一旦荷蘭在電力、運輸、與水利工程等領域有創新成果時,往往得以輸出至其他國家,協助其他國家處理氣候變遷帶來的問題,同時也帶來無限商機。
經常,國家內部既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結構,可能會成為社會變遷與調適的障礙。相反的,荷蘭人的特質:務實的商業精神、批判性的創新能力,無形中給予荷蘭在革新政策中許多發展空間。喜歡從做中學,各領域或地區的實驗經驗,一旦成功,也得以透過倡議與專案計畫,逐步發展成模範政策,進而改變當前體制。
荷蘭人將攸關地球生態的議題,緊扣其國家發展策略,成為國民向前進步的動力,甚至成為獲利領導者,這挑戰的,不僅僅是當國政府的計劃與執行能力,更是考驗著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公民的眼光是否長遠、思慮是否深厚、與自我的反思能力。
對抗全球氣候暖化這一場的長期「軟」戰,面對當今全球資本主義下的政治生態、過量生產與消費模式,荷蘭政府試圖以有效結合減碳、調適、與氣候智慧型創新(climate-smart innovation)的途徑,將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減至最低。
註1:為期 11 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九次締約國大會(COP19),已於 11 月 22 日正式在波蘭華沙結束,荷事生非將會有後續相關報導,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2013荷蘭《氣候議程》Climate Agenda: Mitigation, Adaptation and Business Sens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