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描。Tekenen 1948, litho, M.C.Escher (1898-1972); © The M.C. Escher Company BV, Baarn。(圖片來源:海牙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
這張畫面中有兩隻手,他們正樂此不彼地玩著素描遊戲。袖子裡伸出的是栩栩如生的兩隻手,兩隻手握著鉛筆,正在畫彼此的衣袖。從線條到暈塗、從平面到立體、從立體幻覺再回到真實平面,大玩視覺變化的魔術,這就是艾雪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荷蘭出生 (1898) 的艾雪,在 23 歲的時候,到南法與北義做了一次長途旅行。旅行中他帶著相機、畫筆和自己,一路拍照、畫圖和獲得創作靈感,這些記錄也都保存在海牙的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 裡。比較艾雪拍的照片和當時的創作,畫面裡異中有同,同中有異,運用遠近的透視技巧,站在這些創作之前,你會讚歎這是一位多麼才華洋溢的青年!
隔年的夏天,艾雪來到西班牙南方的安達魯西亞 (Andalucia),他參觀了在格拉納達 (Granada) 的阿罕布拉宮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十分欣賞宮內的鑲嵌壁畫藝術;一般的說法認為艾雪在這裡受到回教的鑲嵌藝術影響,然而艾雪博物館的館藏管理員 Micky Piller 提到,這個說法仍待商榷,因為艾雪在他求學階段時的作品,已經展現出他對於幾何圖形的愛好,學生時期的作品裡也可見到鑲嵌圖案的應用,而在艾雪博物館裡也可以欣賞這些早期作品。

《天與水,一》。Lucht en Water I, 1938, houtsnede, M.C.Escher (1898-1972); © The M.C. Escher Company BV, Baarn。(圖片來源:海牙艾雪博物館Escher in het Paleis)。
艾雪將鑲嵌藝術融入藝術的創作,在《天與水,一》這幅作品可窺一二,由上而下來看,在白色的天空飛翔的黑色飛鳥,溶入黑色的水而轉變成白色的魚,這黑白對立的圖像變化卻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在交錯的那一刻,觀畫者看見的圖像依人而異;我看見的是白色的魚,而走在我身旁的博物館館藏管理員看見的卻是黑色的飛鳥;若再仔細欣賞這幅版畫,畫面四周的橫線條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線條引領觀畫者進入一種彷彿夢境的幻覺,在那天與水交錯之際,邊緣的魚身與鳥體模糊,讓人莫名其妙地便接受了如此交融的畫面。
手與鏡像球 (鏡像球中的自畫像)。Hand met spiegelende bol (Zelfportret in bolspiegel) 1935, litho, M.C.Escher (1898-1972); © The M.C. Escher Company BV, Baarn。(圖片來源:海牙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正在學著如何看艾雪眼中的世界。 (©Nils Andriessen 攝影)
這次台北故宮博物院《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的展出,雖然身在荷蘭沒有機會參觀,不過在荷蘭的海牙有一座專屬於艾雪的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這兒曾經是前任荷蘭女王 Beatrix 祖母 Emma的冬季行宮,館內處處顯現出金碧輝煌的皇家闊綽,如今地下室已由過去僕人忙進忙出的廚房改為悠閒的咖啡館,坐在此間,中庭的陽光透入,一個世紀前或許也是如此的陽光,而樓下樓上 (downstairs and upstairs) 的光景已不再。
海牙市政廳在 1991 年將這棟建築購買下來,於 2002 正式改為艾雪博物館,館內作品以主題的方式展出,博物館館藏管理員 Micky Piller 提到這點臉上閃耀著一絲驕傲,她說:「展覽以各種主題呈現,蘊藏著永恆不朽 (eternity) 與無窮空間 (infinity) 兩大概念。」踏進館內,彷彿走了一趟艾雪的時光隧道,從年輕時期的作品欣賞到晚期的藝術創作。
位於荷蘭海牙的艾雪博物館。(©Hui-shuang Lin 攝影)
最後一間關於艾雪的展出間,展出的正是一幅源源不絕、生生不息的畫作,在這裡就算轉上幾萬圈,卻也找不著畫裡的終點;畫裡各種幾何圖形與動物相依相生,可 離又不可離,創造出一個永恆不朽的無窮空間。除了艾雪的作品之外,博物館內頂樓層也展出各種艾雪藝術概念的應用,不過參觀者得小心,別不小心給幻覺嚇著 了。

11 號展出間裡源源不絕、生生不息的 Metamorphose III 03 作品; Zaal 11 Metamorphose III 03。(圖片來源:© 海牙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

Metamorphose III 03 作品的細節之一,可以看出其中「不朽」與「無窮」的奧妙。Zaal 11 Metamorphose III 03,(來源:© 海牙艾雪博物館Escher in het Paleis)。
對於艾雪的認識源自於大學裡一門「普通心理學」的課,書裡用了《白天與黑夜》這幅畫為人類與認知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註解,來到荷蘭之後看見這幅版畫,便對艾雪產生濃濃的興趣。這次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作品是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的館藏作品,由於版畫的製作特性,在海牙的艾雪博物館也都可以欣賞的到;無論如何,這次在台北展出的機會難得,展期一直持續到六月二日,好好把握機會,若錯過而當成到荷蘭海牙一遊的理由,那自然也是美事一樁!

日與夜 Dag en Nacht。左邊的是常見的版本,右邊是海牙艾雪博物館館藏的特殊藍色版本,十分罕見。(圖片來源:©海牙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
延伸閱讀
海牙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
海牙艾雪博物館 (Escher in het Paleis) 簡體中文版
台北故宮博物院《錯覺藝術大師 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