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平均身高世界數一數二,這已不是什麼新聞。但為什麼在籃球這個高個子運動中,荷蘭人是鳳毛麟角,而且並不吃香?荷蘭人與頭頂天空的距離雖近,但與頂尖籃球殿堂的距離卻遠,這又是為什麼?筆者本著上面這個最單純的初衷,訪問了基層籃球教練 Paul Rosdorff(以下簡稱保羅教練),從他所服務的萊登(Leiden)籃球社團來簡單一窺荷蘭籃球。
仔細研究了一下其他曾經在NBA亮相的荷蘭球員後,保羅教練的話再次得到印證。兩年多前才從 NBA 消失的荷籍球員賈蘇瑞奇(Dan Gadzuric),可是擁有美國籃球名校 UCLA 的學歷;另一位前荷蘭籃球國家隊長、甚至打過 NBA 冠軍隊的艾爾森(Francisco Elson),進 NBA 前也打過歐陸多隻名門球隊,但在 NBA 的生涯只能以浪人形容。也許正如保羅教練所說,他們似乎沒有像史密茲真正學會使用自己的身高。
這裡就不得不談談史密茲的厲害了。提到 NBA 又提到荷蘭人,絕對不能不知道綽號「荷蘭佬」的史密茲。他在 NBA 打滾十二年、現已退休,退休時仍值當打之年,但他不為眾多合約所動,都以「生涯規劃」為由婉拒。他擁有典型歐陸球員投籃準度,生涯命中率在 NBA 史上前百名;12 年生涯都待在印第安納溜馬隊(Indiana Pacers),並與知名球星大嘴米勒(Reggie Miller)合作無間。他生涯最知名一球莫過於 1994 年東區決賽第四戰中,終場前 0.1 秒致勝一擊。史密茲在 NBA 獲得的成功讓他成為荷蘭籃球界家喻戶曉的人物,至今荷蘭許多地方籃球場內都還掛有他溜馬隊 45 號球衣。
這麼說,史密茲無疑就是那根 NBA 中的荷蘭鳳毛。再回頭來看,為什麼荷蘭培養不出能在世界籃球舞台發光發熱的球員?除了經費與資源外,保羅教練認為還有兩個理由。「訓練的多樣性差美國太多了。人家一個球隊可以花錢請各種名堂的教練,然後採用各種你想都沒想過的訓練方式;我們 BS Leiden 的青年隊,教練都是像我一樣自願的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