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荷蘭人講古:採訪埃及學教授

 羅柏教授於「Luxor, 1960-2010」開幕展。(©Selene C.攝影)
於萊登的國立古物博物館(Rijksmuseum van Oudheden, RMO) (註 1),是筆者在荷蘭第一個看的博物館,因為就在學校教室對面,走路3分鐘而已。還記得多年前踏進博物館的興奮與失望。興奮的是,筆者從小就是古埃及文物迷,看到好多「真的」古文物,高興得心花怒放;失望的是,怎麼博物館就這麼小小一間,一點都不滿足。(不過事實證明,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收藏對筆者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角落,看來真的得拜訪一趟埃及才能滿足。)
多年後再度光臨,是為了參加羅柏教授(Dr. Robert Demarée)照片展「Luxor, 1960-2010」(註 2)的開幕酒會。白髮蒼蒼的羅柏教授是萊登大學埃及學系(Egyptology) 的資助教授(Affiliated Professor),今年將滿 75歲,看似說話溫吞、不疾不徐,但是沒有人可以忽視他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羅伯教授,荷蘭的埃及學教授
1954 至 1964 年間,羅柏教授在萊登大學、牛津大學及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埃及學。1962 年後,他常常旅行於埃及與荷蘭之間,並於 1983 年取得埃及學博士學位。1984 年後,他在萊登大學擔任講師,授課並指導博士生。專精的領域為僧侶體(hieratic script)及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學。即使是退休後的今天,他依然專心致力於埃及學的研究,並協助考古團隊翻譯僧侶體。
提起為什麼一頭栽進埃及學的領域中,羅柏教授笑道:「我的6歲生日禮物是一本百科全書。當我翻閱的時候,發現一個象形文字的圖表。每個圖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字母,例如:一隻鳥代表 M,一隻腿代表 B,26 個圖型對應 26 個字母。我心想:『那我就把每一個圗換成對應的字母,這樣就讀得懂了!』這當然不是真的,但我因此激起了想要發掘怎麼回事的興趣。不過,我花了好些年才知道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20140429_hiero(flicker # nateswartphoto)
把羅柏教授騙進埃及學領域的象形文字圖表 (象形文字ABC對照圖表可參考此網站)(來源:flicker # nateswartphoto)
羅柏教授年輕的時候,研讀埃及學的人並不多,大學一年級時,他是系上唯一一個學生,人數實在太少導致上課教室就是教授家的書房。時至今日,就讀埃及學系的學生還是不多,人們通常搞不清楚埃及學到底是什麼。即使遇到幾個十分有興趣的學生,家長也會因為未來找不到工作而反對。很明顯的問題是,古埃及使用的語言「僧侶體」是一個已滅絕的語言(dead language),沒辦法跟埃及人溝通、沒辦法用來做生意、對找工作也沒有幫助。(註 3)
熱情與填飽肚子
1980 年代荷蘭經濟很好的時候,阿姆斯特丹、葛洛寧恩及烏特列支大學都有埃及學系,但現在全部倒光了,只剩下萊登大學有埃及學系。如果你以為這是因為萊登大學比較強比較厲害所以存活下來,那就誤會大了。其實這僅僅是因為萊登是「唯一剩下」的埃及學系,大學才驚覺保有一個學習古文明知識的地方是有其重要性的。荷蘭政府沒有給太多補助,有時僅僅某些特殊項目專長申請到些許資金,畢業生無法得到「一個工作機會」,只「希望」大學有教職或者博物館有職缺,很可惜的是,這個「希望值」也許只有百分之一的機率。羅柏教授在大學一年級時就曾遭老師質問:「你知道讀完以後你都找不到工作嗎?」年輕氣盛的羅柏教授當然是沒聽進去。不過現在他說「的確找不到工作」。
情況有多糟?整個荷蘭,也許只有博物館有一兩個工作機會,再加上大學有一兩個工作機會,僅此。而這個狀況全世界都一樣。德國也許因為有比較多博物館跟大學而情況好一點,但是即使「好一點」也僅是全國有 25 個工作機會而已,不會再多。在台灣也只有一個教埃及學的教授(註 4),在中國也只有一個教埃及學的大學。
為了解決「讀埃及學可能會餓死的困境」,許多埃及學者在做學問的同時,還會做其他的工作餬口飯吃。像羅柏教授,除了埃及僧侶體專家的名號外,他也曾經擔任新聞雜誌業的自由作家(freelancer in journalism)、做過出版業、翻譯、當過出版社的總監(director),也曾擔任國立古物博物館的助理館長,整理並管理挖掘出土的文物,協助荷蘭考古團隊辦了在荷蘭的第一個埃及文物展。其他如現任埃及學系主任(director),也同時擔任萊登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你必須要有熱情,還要做額外的工作養活自己,然後才能研究埃及學,否則是不可能的事。不過這舉世皆然。」
20140429_Egyptology_Leiden4
羅柏教授照片展一隅。(©Selene C. 攝影)
這次展覽是展示羅柏教授這五十年來在路克索所拍攝的照片。很可惜地,照片展只有 50 張照片,跟羅柏教授成千的照片檔及文物收藏相比,我們只能窺視到極小的一部分。可喜可賀的是,他捐了五百件在埃及挖掘出土的文物給國立古物博物館,也許有天去博物館走走,就能跟他的歷史不期而遇。我們就來聽聽羅柏教授口述照片背後的故事。
50 年前的埃及
50 年前,去埃及旅行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
當時還是窮學生的羅柏教授根本負擔不起一般旅行社的奢華行程。1964 年,報紙登了一個去埃及旅行的廣告,能以「超便宜」600 荷盾(註 5)的代價去埃及。羅伯教授做了些額外的打工,多翻譯了幾本書,籌足旅費後上路了。(註 6)
1960 年左右當時候的埃及還在軍政府的統治下,是個不一樣的時代。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上還有電車通行,而開羅的三個金字塔是矗立在一堆沙中。在路克索,放眼望去是一片金橙色,空闊的視野裡只有棕櫚樹、零星小土樓跟曾經輝煌的歷史遺跡。那個年代沒有管制,金字塔是允許攀爬的。高達 140 公尺的金字塔,每一個塊堆砌起來的石塊高達一公尺,羅柏教授笑稱說:「跳下金字塔後,我膝蓋有多痛,直至今日都無法忘記。」
1968 年以前,尼羅河仍年年氾濫。7 月到 10 月的氾濫,河底的淤泥隨著泛濫的河水沖上地面,形成肥沃的土壤,對農夫而言是一大樂事。但是尼羅河氾濫也把蛇跟蠍子趕上山丘,結果位於高處的民居,在河水氾濫過後,總是住滿了蛇跟蠍子(驚)!
貓,總是肆無忌憚地在街上走動,原來埃及的貓,是有薪階級的!因為埃及的餐廳會「聘請」貓來抓老鼠,然而廚師(們)都在挖掘工事的現場幫美國或加拿大考古團隊煮飯。以當時的生活水準來說,薪水之豐厚,讓廚師(們)都煮到可以買房買電視。羅柏教授就曾經就住在其中一個廚師家裡,看著為美國或加拿大考古團隊煮飯而賺來的電視,看到第二次登陸月球收訊不良的轉播,不過,「當那些埃及人看到登陸月球的轉播,以為是在演戲,沒有人相信,反而是對著電視哄堂大笑」羅柏教授說。
陵墓照相
羅柏教授一再強調他不是個專業攝影師。1960 年左右,他是在國立古物博物館的暗房裡跟博物館的 in-house 攝影師學會攝影。當時,埃及在軍政府的統治下,在陵墓裡照相或者搭飛機空照都是很困難的事。幸運的是,羅柏教授在一個「德高望重」的盜墓者的保護下,照了許多照片,還搭過俄國的飛機去路克索空照。
20140429_Egyptology_Leiden2
年輕的羅柏教授與友人。(©Dr. Robert Demarée 攝影)
1904 年妮菲塔莉王后之墓被發現後,很快就成會熱門景點。拜他的「朋友」所賜,羅柏教授曾經於非開幕時間進陵墓拍過照片。在一片漆黑的陵墓裡照相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按照羅伯教授自己的說法,他經常是隨意亂按快門然後祈禱有張好照片,他說:「我總是深信我能照到什麼 (I mostly took it with a leap of faith.)。」但是當時沖洗的技術也不如今日,有時候雖然照到相了,洗出失敗的照片是常有的事。於是乎,羅柏教授的大絕招就是不停地回到陵墓再照一次,他燦笑地說:「我花很多時間在練習。」然而,意料之外的收穫是,他因為不停的重拍發現陵墓與日俱增的細微變化。
現在的路克索
路克索的樣貌,這50年來不停地變化著。(註 7)
1960 年,尼羅河的西岸原是一片沙洲,後來因為俄羅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拜訪,被填平成了步道;1968 年,尼羅河最後一次氾濫後,再也無法划著小船造訪尼羅河旁的神廟及孟農巨像;時至今日,遊客也不能「合法地」爬上金字塔了;一望無際的金色沙地上,除了棕櫚樹外也開始建起了許多小樓;以前路克索的機場只是一棟小小的建築物,現在也轉變為國際機場了。
即使是最近六年(2008-2014),路克索仍是不斷地在改變。一座從 9 世紀起就座落於路克索的清真寺,因為不當保養及粗糙的修繕工程,倒塌了。妮菲塔莉王后之墓也因為土壤裡的鹽分滲透而破壞了陵墓,即使最近有一個日本考古團隊進行修繕工事,也無法回復當時的美。羅柏教授就說:「當時陵墓裡的華麗裝飾,是現在不能比的。即使是修復後的陵墓,也比不上舊照片中的美。」但他笑著說:「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變了, 50年前就在吹的傳統樂器現今仍在使用,當埃及總統巡街的時候,你還是可以看到有人在吹奏。」
Special thanks to Dr. R. Demarée and mevr. C. Demarée for the invitation to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and providing the information and photos for this article.

 

註 1 :國立古物博物館(Rijksmuseum van Oudheden, RMO)位於萊登,是荷蘭知名的考古學博物館,和萊登大學的考古學系緊密合作。博物館中心大廳立有一座從埃及運來重新搭建的神廟–塔法神廟(Temple of Taffeh),是該館的大亮點之一。
註 2:展覽期間為 2014 年 4 月 2 日到 10 月 31 日展出,詳見官網
註 3:現在埃及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而非古埃及語
註 4:台灣目前沒有埃及學系,查找網路推測羅柏教授所提到的台灣教授,應該是中研院的蒲慕州博士,他曾經在台大歷史系開課教授埃及學。
註 5:荷盾(Gulden),荷蘭在使用歐元前的通行貨幣。1 荷盾約莫 2.2 歐元。根據羅柏教授的說法,當時去埃及旅行至少得花上千歐。
註 6:羅伯教授回憶起當時的航空公司為 United Airlines,即現今的埃及航空(Egypt Air),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開羅需要花上 10 到 12 小時,還得中停賽普勒斯(Cyprus)加油。現在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開羅,直飛只要 4.5 至 6 小時。
註 7:路克索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很陌生,但是說起「底比斯」,也許大家就有點熟悉了。路克索古稱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是著名景點帝王谷(古代埃及埋葬貴族及帝王之地)的座落地。知名的圖坦卡門的陵墓、路克索神廟及孟農巨像(The Colossi of Memnon)等等,數不盡的重大考古發現都在國王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