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在低地國的地球之舟 (Earthship)-Zwolle的綠建築茶館

荷蘭第一棟地球之舟(Earthship)綠建築,座落於Zwolle的努特霍夫公園(Doepark Nooterhof)內。(©陳亮宇攝影)
荷蘭東部上艾瑟爾省(Overijssel),有一座美麗的古城茲沃勒(Zwolle)。座落在小城東邊的環境教育公園,則藏著一座長相奇怪的建築,它是荷蘭的「地球之舟」(Earthship)。
綠色、自然、環保、永續,在當代全球社會中,這些成了人們努力尋找與地球平衡相互共存的詞彙。今天筆者想要分享給大家的,便是在設計與創意無所不在的低地國,透過回收與利用自然能源,建造出的一座實驗綠建築,一座嘗試將永續發展理念發揮到極致的「綠房屋」。
美國進口的地球之舟:回收建材、能源獨立、平價房子
其實,「地球之舟」並非荷蘭人的發明,而是「美國進口」的房屋原型。美國建築師麥可‧雷諾斯(Michael Reynolds)在 1970 年提出他發想的三項綠建築理念:
第一,使用當地可取得的建材,不仰賴外地運送,且盡可能以資源回收再利用。用時下的環保術語來說,便是讓建造房屋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下降到最低;
第二,盡量依靠天然的能源,並盡可能獨立於一般水電系統。如此一來,房屋既不怕天然災害或其他因素造成的供電供水問題,也可避免管線運輸過程的潛在浪費;
第三,這些綠房屋的建築成本,屬於一般人負擔得起的水準,且構造不會太複雜,讓不具備專業技術的人也能親自體會建築過程,正所謂自己的房屋自己蓋!
基於這樣的構想,雷諾斯與他的地球之舟生態建築(Earthship Biotecture)團隊,在美國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沙漠裡,打造出第一「棟」地球之舟,並致力於將地球之舟推廣到世界各地。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1000 棟具有地球之舟風格的房屋。
駛入荷蘭的地球之舟
那麼,地球之舟又是在何種因緣際會下駛入荷蘭呢?2008 年,茲沃勒的住房協會:Woningstichting SWZ(註 1),決定以建造地球之舟,作為他們自 1908 年成立以來的百年賀禮。該協會發起一項民間與政府共同合作的計畫,首先找上一個從事教育和社會服務的事業機構 Landstede,而 Landstede 的合作夥伴–AOC De Groene Welle,一個以綠色教育為宗旨的基金會,也加入籌備團隊。經過各方努力與獲得茲沃勒市政府協助下,這個建築團隊引入雷諾斯的設計,在茲沃勒市的努特霍夫公園(Doepark Nooterhof,註 2)內,蓋出荷蘭第一棟地球之舟。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2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3

(照片來源:Earthships rise in the Netherlands
完工後的荷蘭地球之舟室內裝修成茶館(Het Theehuis),提供簡單咖啡跟下午茶。部分館內的服務生,也是在 Landstede 學習觀光行業的學生。今天,讓我們前往茲沃勒,一窺這地球之舟的樣貌!
房屋外圍:融入大自然景觀
走進距離茲沃勒火車站約 2 公里遠的努特霍夫公園,需要先穿過兩旁的生態池與森林,而後才來到地球之舟的建築物所在。
生態池旁的標示寫著 natuurlijke oever ,意思是大自然的銀行。(©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4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5
從背面與側邊遠遠望去,不得不說,地球之舟很像古代帝王陵寢的小土丘。(©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6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7
基於對天然材料與資源再利用的堅持,屋子背面是由廢棄輪胎與泥土堆成的牆,上頭覆蓋植物以利吸收雨水,土丘兩側也設有排水出口。(©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8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09
屋頂與窗戶:利用回收建材、吸收自然天光
由於荷蘭位於緯度較高的北半球,因此房屋設計成正面朝向南方,屋頂也裝有整排太陽能板,好吸收更多陽光。窗戶使用的大片玻璃將陽光導入室內後,緊挨著窗戶邊的是大型容器裡的植物。透過溫室的設計調節室內溫度,是地球之舟不倚賴空調的辦法。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10
地球之舟正面的窗戶,有利於陽光直射進入屋內。(©陳亮宇攝影)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一切靠天吃飯,嘗試能源自給自足的地球之舟,當然也有其限制。因為荷蘭日照時間不長,使得茶館得隨之調整經營時間。冬季時如果能量入不敷出,甚至可能暫時歇業。當天的服務生也坦白告訴我,為了必須滿足做生意需求,這棟地球之舟,並沒有百分之百獨立於荷蘭的國家電網與自來水系統。
室內隔間:蜂巢狀結構、馬賽克風格
地球之舟屋內的結構,沒有使用鋼筋水泥或其他柱子支撐;牆壁改成由錫罐、玻璃罐、廢棄的杯盤等,配合泥土堆疊成蜂巢狀的結構,並設計成馬賽克風格。所有牆壁與地磚,都是廣大志工的心血,並在藝術家 Ina Reed Atelier Gein 的監督下完成。
地球之舟的室內牆壁,是由玻璃罐與泥土共同構築而成。(©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11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12
填滿沙土的輪胎牆,可發揮吸收熱能的效果。(©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13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14
環境教育主題公園:結合學習、遊樂、體驗於一身
走出地球之舟大門,廣場左側是結合教育與遊樂功能的親水遊樂場(waterspeeltuin),廣場右側則是菜園、花草園、蜜蜂與蝴蝶園等園區。地球之舟後門對面,還有 Landstede 舉辦主題展覽、花草與園藝教學的空間,以及販售種子與園藝工具的小店。
親水遊樂場的設計在於,讓小朋友透過親手操作器械,實際體驗水資源使用的流程。(©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20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21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19
在我前往拜訪的周三午後,有幾位住附近的阿伯與阿婆,在菜園裡忙得不亦樂乎(©陳亮宇攝影)。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22
當日顧店的兩位老奶奶,荷語英語夾雜地說起本周末將舉行的體驗活動和講座時間,並塞了幾張解說折頁和活動廣告給我,相當熱情。(©陳亮宇攝影)
動物園區:大小朋友與動物們的近距離接觸
走出努特霍夫公園,馬路對面還有一片動物園區。小朋友可以在此與小動物、大動物們近距離接觸,體驗觸摸或餵食的感覺。繼續再往前走,連接的是四面環水的大公園。我的心情跟眼前飛奔在草原上的狗狗們一樣,彷彿找到回歸自然的和諧。
有趣的是,當日下午,除了在園藝區忙碌的在地志工,我遇到推著嬰兒車在公園漫步的爸爸媽媽,在地球之舟茶館消費的大嬸與阿姨,以及在動物園區樂不可支的大小朋友們當中,多數都非住在附近的居民。他們有的從荷蘭北邊或西邊來到茲沃勒,有的則從鄰近鎮上騎車到此。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24
20140518_Zwolle_earthship23

(©陳亮宇攝影)
茲沃勒的地球之舟,雖然在結構與運作上沒能脫離現實的能源供給,卻也同時保存一片美好的環境,帶給人們自然的能量。與其說它是一棟適合人居的綠建築,不如說它是一本兼具創新、實驗與推廣性質的活教材,讓人瞭解能源蒐集和使用的道理。另外,你也許不曉得,現在真的有一批荷蘭人,正在蓋要給人居住的地球之舟。從茲沃勒往南走約 20 多公里的歐爾斯特(Olst),目前已有 23 棟興建中的地球之舟社區,預計在 2015 年全面完工。或許將來你也會想去現場參觀,甚至考慮體驗住在裡面的感覺呢!
後記:
也許是亞洲臉孔在茲沃勒相當稀少,像是跟台灣黑熊和石虎差不多等級的稀有動物。走出車站不久,一對正要散步回家的大叔大嬸,看我手上拿著平板電腦東張西望的,就主動過來詢問需不需要幫忙,還很努力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告訴我該怎麼走到努特霍夫公園。向他們道謝後,我依照他們提供的路線繼續前進。又過了幾分鐘,大叔竟然騎著腳踏車追上來說可以載我過去。於是,原先大概需要將近 20 分鐘的路程,瞬間縮短成 5 分鐘,真是太感謝了!

 

註 1:SWZ 是一個從事房地產買賣與租賃的社會企業。他們其中一項宗旨,是優先協助那些在房屋市場中處於弱勢的族群。資料來源:官方網站
註 2:這座公園的名字,是以 25 年前,一位叫做 Arie Nooter 的市議員命名的。設立這個公園的目的,是希望讓人們更親近地體驗與植物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資料來源:官方網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