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設計名校Design Academy Eindhoven裡的台灣之光(上)

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建築大樓,在荷蘭設計週時搖身一變,成了學生們畢業展最佳的場地,更是設計週人人必訪的重頭大戲。(來源: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 Sjoerd Eickmans攝影)
DAE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簡稱DAE)曾被紐約時報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學院」,在國際間頗具盛名,也因此不少台灣學子來此受教、取經。
而 DAE 的畢業展更是每年荷蘭埃因霍芬設計週的必看熱點,想知道荷蘭設計界目前關注的議題、潮流、趨勢,來這就對了!今年在眾多作品中,也發現了不少台灣學子的創意作品,同身為在外地打拼的「台灣製」,荷事生非當然要大力推薦這些潛力無限的新銳設計師,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一來瞧瞧他們精湛的畢業設計作品。

作品一:SOH-A(閩南語:繩子)

01ChiaWeiWang_Soh-a_00_Installation
(圖片來源:王佳煒提供)
這項叫做SOH-A(取自閩南語諧音:繩子)的作品,是屬 DAE 大學部 Man and Activity 的畢業設計。一系列由戶外繩及 3D 列印橡膠所編織而成的涼鞋,取材於許多亞洲國家都有的編織草鞋。概念是希望可以盡量解放腳,並兼顧腳部的健康及安全,另一方面更希望鞋是美觀又耐用的,於是聯想到傳統的草鞋,並開始找尋不同的編織技法,實驗不同的材料及設計款式。
在一次探訪繩子的批發商中,找到許多堅固且美麗的戶外繩子,便開始以它為主要材料來作實驗,意外地發現編織後的效果極佳,比原先設計的草鞋堅固耐用,外型也更加精緻美觀。另外,在鞋身編織的過程加入足弓及足身的支撐墊,使鞋子更符合人體工學,並在不同材質的支撐墊中選定 3D 列印橡膠,因為它除了外型可以貼合腳型外,內部結構也可透過設計控制,使它產生不同的軟硬舒適度。當然,鞋底還需鑄加一層橡膠,才能讓鞋子更止滑耐用。最後,因為遍尋不到適合的繩扣,便索性自己設計了一個簡易的繩扣,使其更容易穿脫。
01ChiaWeiWang_Soh-a_08_Model GraphicDesignArielleAndreotti
(圖片來源:王佳煒提供)
理想上,透過這套流程的設計,即可製造出貼合腳型的鞋子;行走上,也能保持更健康的姿態,應用與傳統草鞋相仿的編織結構,可適度地刺激腳底,達到按摩的效果。希望透過SOH-A的設計,讓優雅的傳統文物,也能在現今生活當中被廣泛的使用。
Exif_JPEG_PICTURE
王佳煒
2014年夏天於DAE大學部畢業,在DAE訓練下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及愛好,冀望使用所學謀生。

熱愛傳統工藝,慣於用雙手思考。希望可以學會更多不同的手藝並將它們介紹給人們。
www.chiaweiwang.com
[email protected]

 

作品二:隱藏的真實 Hidden Truths

02隱藏的真實-pic1
(圖片來源:劉軒慈提供)
許多物件中最具功能性或關鍵性的部位,常常因為安全或美觀被掩蓋,就像是生命中許多痛苦,當下想掩飾或逃避,但其實那些痛苦,才是真正教導我們的部分。我們忽略痛苦本身的價值,就像忽略那些隱藏的功能件一般。在這個「隱藏的真實」設計裡,設計師劉軒慈重新設計物件本身,將那些被隱藏的功能件,從配角變成主角,讓人重新正視他們的價值與功能。
首先,劉軒慈拆解了生活中常見的燈具。燈具裡,最具功能性與關鍵性的部位就屬燈泡與電線了,然而這兩者往往被隱藏在造型之後。燈泡隨著時間演進成 LED,而電線真正作用的是裡頭的金屬(通常為銅線),這兩個配角便是作品的主角。
02隱藏的真實-pic2
(圖片來源:劉軒慈提供)
為了展現銅線的材質特性,劉軒慈特地去阿姆斯特丹學習一種傳統的荷蘭工藝(kantklossen),一種傳統運用紡錘編織蕾絲的技術。再將 LED 與電阻焊在織好的電路上,封在兩層雹殼 e-poxy中,成為一個大型吊燈。燈罩也從過去的反光,變成給光。如此一來以往屈居幕後的 LED、電阻、銅線,頓時躍上檯面,成為燈的主角。
「隱藏的真實」結合了傳統工藝,配合設計與造型,觀者站在燈下往上看時,便能細細品味燈裡的細節,看見這些隱藏物件的美麗與價值。
SONY DSC
劉軒慈
畢業於DAE的 Contextual Design,懷抱著還沒被現實⼤大浪所吞噬的夢想,即將脫離校園舒適圈邁⼊人生下一階段,深信設計能救台灣。
www.liuhsuantzu.com

[email protected]

 

作品三:外部調節 External Conditioning

External Conditioning_labmwu_DAE
(圖片來源:吳孟勳提供)
即便是在使用者完全不了解物件的情況,設計本身也能夠提供一定的資訊,來引導使用者的行為。
這盞燈是由陶瓷碎片所組成,外觀給人的第一眼印象很脆弱。如果人們因為好奇而去觸碰它的時候,會發現破壞它並不是件難事。當陶瓷碎片掉落在桌上時,會發出很清脆聲音,隨著洞口逐漸地擴張,室內的燈光也不斷地改變。這些立即的回饋,會讓人持續地找尋可以破壞的部分,然後把洞口擴張。所以引導使用者這件事,並不需要很制式地提供圖像或是文字等的「硬資訊」,光是從外觀、觸感、聲音、燈光這幾個元素來著手就足夠了。
藉由這個案子設計師想探討的是自我。現在的生活環境中,充滿著各式的人造物品,人被訓練成擅長使用這些東西的物種,價值觀則被身處的環境影響,被教育潛移默化,卻錯把這種行為當成天性。就好比自己會被影射為家庭教育下的產物,而身處國外的現況則被當成是台灣人的縮影。當我們習慣用某些特質來定義自己或其他事物的時候,也在某種程度上的抹除了自我,徒留下各式標簽卻沒有名字。沒有思考本質卻一昧的追求主流價值的行為,就像這盞燈沒有自己的形狀,也許依舊美麗,但是靈魂已經易主。
03吳孟勳
吳孟勳
#男性 #台南人 #成功大學 #產品設計 #安荷芬設計學院 #社會設計 #感官設計 #看作品比較準

labmwu.com
[email protected]
除了以上三位設計師的作品之外,還有其他設計師的介紹,快來看看《荷蘭設計名校Design Academy Eindoven裡的台灣之光(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