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街道廣場名稱學水文

南鹿特丹住宅區中的 Lepelaarsingel 既是都市排水系統,也是可以餵天鵝的社區公園。 (廖期逸©攝影)
在荷蘭街頭,不難發現一些重複出現的熱門名稱:Dam、Singel、Gracht⋯⋯這些街道廣場名代表了什麼?點開你的Google Map,跟著筆者一起走訪各大城來瞭解荷蘭的街道廣場命名學吧!
Dam
第一站來到了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個以水壩命名的城市。從中央車站進入市區,第一個景點就是水壩廣場:Dam,它位處於重要的城市中心,廣場上座落了荷蘭皇宮、國家紀念碑,和舉行了2013 年國王加冕典禮的新教堂。這樣一個重要的城市中心怎麼會命名為水壩呢?
讓我們回到十三世紀,一個還沒有下水道系統與抽水機的年代。當時,世界上大部份的城市是靠天然流動的水將污水排出市區的。對於國土大多在海平面以下的荷蘭來說,潮水一漲就會回灌,要怎麼處理排水問題呢?這個河畔的小漁村,就在 Amstel 河與北邊廣闊的 IJ河(讀音:艾)交匯處建了水壩,退潮時打開水壩讓河水湧出,一口氣將廢水推到城外。 IJ 河漲潮時壩門則關閉,防止河水倒灌。水壩,就這樣成為城市新陳代謝的心臟,城市也因此被命名為 Amstel “dam” ,成為今日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位居市中心的水壩廣場,隨著城市發展逐漸被加蓋成為市集,到了十六世紀荷蘭黃金時代時,它已經是這座重要貿易城市的中央廣場了。而 Amstel 的舊河道 Damrak 也在19世紀以後逐漸加蓋,成為今天 De Bijenkorf 百貨公司的地基。 曾經停泊航向遠東的大船的Amstel 河出口,也成為今天的中央火車站。
20160205_01_Cornelis_anthonisz_vogelvluchtkaart_amsterdam
20160205_02 Dam
16世紀的阿姆斯特丹(圖片來源:wikipedia
從水壩廣場望向中央車站 。(廖期逸©攝影)
讓我們再順地圖一路向南,來到了荷蘭的另一個重要港口城:鹿特丹,再看到這個以「丹」命名的城市,想必你已經可以對於它的建設歷史未看先猜了吧?沒錯,鹿特丹也是一個利用在大河和小河交匯處建立水壩而繁榮的城市,在 Rotte 河與 Maas 河交匯口有著和阿姆斯特丹相同的水壩排水系統。在荷蘭的黃金大航海時代,這一北一南兩個城市因為國際貿易而成為荷蘭的最大城, Amstel 河畔的阿姆斯特丹還完整的保留了城市中大部份的新舊水道,而 Rotter 河畔的 Rotterdam 則在經歷了二次大戰的轟炸後選擇了另一條發展軌跡重建,原本的城市中心位於今天的 Rotterdam Blaak 一帶,而曾經如阿姆斯特丹一般密佈的舊水道已經被加蓋或退在城市主要動線之外了。認識了這些「丹」字輩的城市,不需查古地圖,我們就可以從未變更的街道廣場名稱中看出一些歷史端倪。下回走在大城街頭,可以靜望腳下,想像一下當年滾滾流水流動過的歷史痕跡。
20160205_03 Rotterdam map
市立檔案館的鹿特丹古地圖副本。 (廖期逸翻攝)
Vest、Singel
城市在解決乾淨水源與生活排水問題之後,下一步就是建造防禦工事。在沒有天險只有一片沙洲與泥地的荷蘭,護城河似乎是個不錯(或唯一)的選擇。Vest 和Singel 的前身就是護城河,分別保護內城(Binnenstad)與外城(polderstad)。Vest 保護著內城,從前與高蘶的城牆並列,今天通常只留下河能讓我們想像當年的防禦工事。Singel 保護著外城,通常沒有實體的護堤,只有兩道緩緩下降到水面的緩坡,和今日河濱公園的設計十分相像。與水壩一樣,護城河肩負著都市排廢水的任務,一直到十九世紀, Singel 一字才完全褪去護城河的含義。許多新規劃的市區將 Singel 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元素。護城河就像為城市規劃師準備好的免費素材,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留下建設親水公園與都會綠廊的空間,所以今天我們才會有鹿特丹中央車站前方的綠園道 Westsingel、台夫特新落成的火車站兼市政廳前與老城區相望的 Westvest,而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辛格花市 Singel 則是以船屋型態的店舖成為另一種特色景點。
20160205_04 Westvest
台夫特的 Westvest 。 (廖期逸©攝影)
20160205_05_Lepelaarsingel_rotterdam_zuid
鹿特丹南岸的現代 Singel 。 (廖期逸©攝影)
Wal
阿姆斯特丹外,萊登和台夫特也是同樣保存古老運河市街型態的城市。Wal 有小水渠的意思,兼具排水與運輸,筆者住在台夫特市中心一條寬闊的林蔭道 Burgwal 旁,從地名和古地圖看這裡也曾經是一條水道,只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被加蓋,成為假日市集以及餐廳的露天咖啡座。雖然今日已經成了熙來攘往的公共空間,但街道名稱還是透露了當年他身為小水溝的出身,下回帶著朋友在台夫特逛市集時,不妨用這些小知識讓大家猜猜城市的前世今生。
Gracht
在阿姆斯特丹乘著電車往南,聽著車上廣播的站名:Herengracht、 Keisersgracht、Prinsengracht⋯⋯不免會發覺市中心主要環狀道路都以「Gracht」為名。Gracht 字源為挖掘 (Graft),粗獷的發音是不是聽起來充滿動作感?經過辛苦人力挖掘的「Gracht」成了維繫這座遠洋貿易城市的命脈,除了排水,更是為運輸而建。相較於前面提過的由河道、排水溝或護城河演變而來的其他水道,gracht 是經過一次嚴謹城市規劃的結果。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空照圖永遠不會與其他城市混淆,就是因為他有這三條工整扇形排列的運河。船行的運河兩旁是可以停靠卸貨的石砌護堤(Kade),護堤之上是人車通行的街道,街道幾尺之外緊鄰著阿姆斯特丹獨特型態的運河屋 Grachtenpand。水道、護堤、街道、運河屋,這樣嚴謹的的規劃順序形成一個工整的城市斷面,也成為阿姆斯特丹的樣板明信片。如實地走訪,會發現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Gracht 兩邊的門牌號碼跟台灣一樣,一邊全是奇數,而偶數呢? 在運河的另一頭 !對荷蘭城市來說,再寬的運河其實就是一條街。
20160205_06_gracht
從遊船的角度看阿姆斯特丹其中一條 Gracht。 (Rachel Wu©攝影)
Kade
Kade 意為堤岸,字源是蘇格蘭蓋爾語中的 Cae, 我們可以從英語及法語找到意義完全相同發音也相近的字。型態上它指的是陸地與水道之間那一道堅實的護岸。材料通常是石砌或磚砌,建設基礎則是水面下固定於河床的木樁。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都可以看到許多以Kade 為名的街道。Kade旁的水道寬廣,通常是百年前城市最外圍的護城河 Singel。當城市擴張之後,護城河被重新修建,或轉化成為城市中的綠色廊帶,或開闢成為外環道路,更多時候這兩種情形發生在同一條水道的兩岸。因此,今天的 Kade 通常座落著擁擠的荷蘭城市少見的大厦、小城堡般的百年豪華別墅、或寬廣的河濱綠帶。阿姆斯特丹的 Stadhouderskade、海牙的Mauritskade 都是例子。
20160205_07 stadhouderskade
Google 街景隊也收錄了阿姆斯特丹 Stadhonuderskade 美麗的水上景觀。(圖片來源:google map)
相對於阿姆斯特丹,今天仍是重要港口城市的鹿特丹則發展出不同於城市綠帶的 Kade 型態。Westerkade、Bookpjeskade 面對寬闊的Maas河,遙望近處的天鵝橋 Erasmusbrug 以及彼岸的摩天大樓,是每年觀賞跨年煙火的VIP觀眾席。每道百年前樸實的堤岸,依照今日城市水域發展的方向和規模,有了截然不同的用途和個性。
20160205_08 Kade_westkade R
鹿特丹 Westerkade。 (廖期逸©攝影)
Haven
相較於 Kade 躋身上流,Haven 則有濃濃的 Hipster 氣息。鹿特丹曾作為碼頭的區域如 Rotterdam Blaak 、 Schiedam 與 Rotterdam Zuid 擁有不少以 Haven 為名的堤岸旁街道。Haven 意為船渠,寬度可以行船也可以停靠。在真正的港口移往外海之後,這些船塢、船渠、港口水道已經沒有當年的實用意義,或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份,或為保留歷史特色而成為觀光景點,如鹿特丹的 Delfshaven。而較近代但充滿「工業風」的碼頭倉庫則成為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假日二手市集與 Hipster 風餐廳的理想基地,是年輕族群下班之後相約喝酒聊天的絕佳地點。
20160205_09 Voorhaven 1
鹿特丹Delfshaven 地區的 Voorhaven。 (廖期逸©攝影)
城市中的水道與水體在荷蘭文明發展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城市衛生、商業貿易,到今天的創意與創業空間,由水道發展而成的各式都市景觀,不但為荷蘭帶來世界各國的觀光客,也在強調永續與面臨極端氣候的今天,成為各國城市開發時研究與參考的對象。各位讀者讀到這裡不妨先關上 Google 地圖,在朋友傳來相約的餐廳,或看到旅遊資訊上的地址時,先從街道名稱裡的 Vest、 Singel 猜猜它在城市裡昨日與今日的用途,想像一下那條運河或者港口的風景。或在看到有 Gracht、 Haven等結尾的街道名牌但眼前卻是一條大馬路時,想像一下它在航海時代帆船與駁船交通如梭的景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