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MORE give you even more! -盧若城堡分館也精彩!

盧若城堡博物館內跳脫常規的配色,你怎麼看?(圖片來源: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荷蘭地小人稠,每年又加入新博物館分食客源大餅,要如何在四百多家「同業」激烈競爭中闖出一片天是各館擠破頭也要達到的目標。今年8月就有這麼一家新開的「摩爾盧若城堡博物館」(Museum MORE in Kasteel Ruurlo )因一件意外而上了不少新聞版面:其中一條標題是:
「Museum MORE eigenaar Melchers betaalt parkeerboetes」(中譯:MORE摩爾博物館主人代付停車罰單!)
事情經過就是,摩爾博物館之盧若城堡分館新開幕,湧進大量訪客造成停車位嚴重不足,迫使許多車停在森林路兩邊,吃上違停罰單。博物館發起人,荷蘭富豪漢斯.米其樂先生(Hans Melchers)認為市政府在城堡改建前承諾充足停車場地的「支票」跳票,讓訪客吃罰單並不合理,因此向法院遞狀要告市政府。在此同時,他亦阿莎力地率先支付所有展覽期間市政府開出的違規停車罰款!這家分館在今年6月27日甫開幕,已讓訪客吃了罰款數十張,單張高額可到90歐元(超過三千台幣)!
博物館為紓解車潮,推出接駁服務,建議民眾將車輛放在火車站停車場,搭乘一小時兩班免費高爾夫球車過來。而館方也期盼利用這特殊小型交通工具,能成為參觀博物館的另類新奇行銷點?
但最終停車場爭議還是要解決。館主米其樂先生表示將與市政廳協調,在城堡附近建造額外停車場,並全權負責施工費用。果然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

坐不要錢的高爾夫球車到博物館,好像也頗有意思。(圖片來源:www.nrc.nl
來認識城堡–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漢斯.米其樂先生年輕時代就對盧若城堡有著憧憬,買下它重新整理後用做他荷蘭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凱爾.威寧克(Carel Willink)收藏的置放處。大師作品以城堡為家,也算十分匹配(註1)。
此堡與貴族凡亥克倫氏(Van Heeckeren)有著密切的關係,因這家族從15世紀起便擁有它。凡亥克倫氏在荷蘭近代也出過名人,威廉.凡亥克倫(Willem van Heeckeren van Kell, 1814-1914),就曾出任皇室內閣與外交部長等職。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佔領了城堡,戰爭結束後城堡歸荷蘭國家管轄。西元1977年盧若市成立,以城堡為辦公地,西元2005年市政府遷到新址,在西元2012年轉手給漢斯.米其樂先生。西元2015年城堡有了最終身分:摩爾博物館分館。
城堡變身博物館
城堡外觀大體保留西元16與17世紀時的外形,但仍融合其他時代特色。如大宅左側幾乎是16世紀風格〈左方四方形高塔便是建於西元1572年〉、其他位於後方的塔樓則是出現在17世紀、地窖內則是中世紀牆壁遺跡、城堡外牆蓋於19世紀等。城堡大宅在80年代時因被選為連續劇拍攝地還曾上過電視。

城堡正面圖。 (圖片來源:
www.architectuur.nl
將古堡轉化成博物館,採取的改建理念是讓所有新加蓋物,須是可隨時拆卸且不損害原建築的,是先進又考慮古蹟維護的設計。如在不破壞原來視野的前提下,選擇能透視的玻璃橋來迎接訪客直通正門;連結兩角建築搭起玻璃大廳,創造空間設置售票口;館內中空處新增中央直行電梯與以玻璃與橡木材質製的螺旋手扶梯等。玻璃片的選擇亦考慮支撐度、清晰度與防熱。

玻璃橋兩面刻的是蘆葦,瞧出來了嗎?(圖片來自:
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遊客要走過長32公尺寬2.7公尺,下有四根支撐柱的防滑玻璃橋到達博物館正門。橋架因使用混合鋼使拱橋能簡單輕盈。然鋼鐵與玻璃在遇熱時會有分離現象,製造橋梁時便要克服高溫問題。橋上有扶手且橋兩面玻璃內帶有LED線,蝕刻搖晃著的蘆葦,目前湖邊只有浮萍與蓮花,但季節變換後就能冒出天然蘆葦,在湖畔形成小小蘆葦海。
館內的重整也值得一提:共闢13個展示廳,牆壁由鑲木片板與螢光帶圖案各色絲綢壁紙構成,而在稍微端詳就能發現每間地板上的鑲木畫圖與天花板圖案正如鏡面倒影。這批木板拼貼雕花圖案繁複手工細膩,幾乎各房間花樣皆不同,讓旅客忙碌異常:不光只抬頭看畫,又得頻頻低頭看腳下。憑筆者幾年間在荷蘭看展逾百次經驗來說,如此雕花木板不但罕見,賞心悅目程度絕對可列入荷蘭地板藝術Top 3。


就連展示間內的雕花木板都是看點。(©cynthia攝影)
博物館外面走一遭
摩爾盧若城堡博物館(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是荷蘭東部有名古蹟:城堡受小運河環繞,四周有平坦草地與起伏的小山丘、蜿蜒曲折的小路與高樹森林所包圍的公園,每逢春季這座英式景觀花園總被盛放的杜鵑花妝點的異常迷人。
公園中有一處建於19世紀,毀於戰爭,又在1996年重建的,典雅浪漫的橘園館。原意是暖房,專植來自異國熱帶花卉植物,以凸顯主人的財富品味。現則是館內供遊客休憩的小餐館,邊吃喝還能遠望整園綠意。小橘園還是熱門的婚宴場地。

從另一角度看橘園咖啡廳。(圖片來源:
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左圖:橘園館內一瞥。(©cynthia攝影)
右圖:咖啡館內還出售臨近酒廠數種專釀啤酒,筆者推薦這款濃度8%蜂蜜啤酒。(©cynthia攝影)
倘若博物館+橘園館+城堡公園還不夠吸引你的話,那再加上樹叢迷宮呢?城堡旁有個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全球最大的樹叢迷宮(荷蘭文:Doolhof Ruurlo)。它是西元1890年由男爵夫人蘇菲亞‧凡亥克倫女士(Sophie van Heeckeren)請人建造而成,面積達一公頃。不過這每年4到10月開放的景點不屬於摩爾博物館,需另外購票參觀。(但持摩爾門票與博物館卡者,三歐全票可折抵一歐)

從高空看全世界第一大的樹叢迷宮,感覺沒花上半天走不出來。(圖片來源: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
鳳玲(Fong Leng)怎會在這裡?因為馬蒂德.杜德(Mathilde de Doelder)
摩爾盧若城堡博物館內收藏了45件以上的凱爾.威寧克作品:從18歲時的青澀自畫像到著名的馬蒂德肖像(Portret van Mathilde),它們涵蓋了大師各階段繪畫技巧與核心精神的演變,從前期追求線條色彩的完美到後面超脫表象,深度意識層面的探索….館內威寧克作品按分批輪流展出,但每期輪替品定會夾雜其名作。此外知名中荷服裝設計師鳳玲(譯音)(Fong Leng) 的作品也赫然在列。

盧若城堡內還有時尚?(圖片來源: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鳳玲服飾會在館內展示,就要先提到一位重要的女性:西元1938年出生在漁夫家庭,有四個姊妹的馬蒂德‧杜德(Mathilde de Doelder)。她是凱爾.威寧克的靈感繆斯與第三任妻子。空姐出身,年輕漂亮且不說,從小就特意獨行,用大膽眼妝跟誇張髮型,享受大眾的注目禮。馬蒂德總是交往年齡大很多的男性,比如說她的心理治療師,也因此間接結識了畫家凱爾.威寧克,那時候他60,而她僅21。威寧克當時雖在畫界負盛名但並不廣為大眾所知,與馬蒂德的交往讓雙雙聲名大噪。威寧克受年輕愛人影響,畫風更狂野熱情更富能量。
幾十年前馬氏眼妝以今日標準也一樣驚世駭俗。(圖片來自:www.nrc.nl
馬蒂德在荷蘭高知名度據說只要講到「Mathilde」,大家就會知道是在指這位「Mathilde de Doelder」。在當時她可是荷蘭八卦雜誌與報紙都競相追逐的誹聞女王。可惜這段轟轟烈烈的老少戀曲最終也變了調。威寧克出軌,馬蒂德憤而持刀毀壞了他倆幅作品,連分手也相當戲劇化。然而她似乎對婚姻尚有留戀,不僅仍保留威寧克姓氏,獨立後還與前夫比鄰而居,從她窗台就能看到威寧克的工作室。一直活在夢想世界中的馬蒂德也曾在訪談中承認跟威寧克之間,分不清楚是愛情或是欽佩哪個成分要多些,還有從小就患有「社會不適應症」。
西元1977年馬蒂德被發現死於自家床上,警方研判為自殺但疑點重重,這位年僅39歲的名女人離世也帶給後人難解的謎團。她過世後一年就有音樂家為其寫歌,近年來她的紀錄片也相繼推出、生平也被搬上舞台、亦有不少相關書籍面世。

馬蒂德身著鳳玲訂製服。(圖片來源:www.modemuze.nl
馬蒂德不但與鳳玲是閨密,更是大客戶。她崇拜鳳玲設計裡那不驚人不罷休的瘋狂,借鳳玲手讓她最大限度的展現自我,僅僅五年間馬蒂德便訂製了37套禮服,也留下許多自拍與時尚照。在城堡內可見五套馬蒂德穿過的鳳玲服飾與寫真。這兩位名女人的交往始於西元1971年。在鳳玲的幫襯下,馬蒂德一躍成為阿姆斯特丹時尚社交圈的女王。馬蒂德西元1977年過世時,入殮穿的仍是鳳玲品牌褲裝。
鳳玲(Fong Leng)荷蘭的70年代
說完馬蒂德現在回歸到鳳玲(Fong Leng)。 全名Carla Maria Fong Leng Tsang的她,是西元1937年出生在鹿特丹的中荷混血。求學時期主修攝影,1968年起擔任成衣製造商攝影師與並設計時裝,從此激發出對時尚的熱愛,西元1969年起在阿姆斯特丹開設第一家精品店,是荷蘭70年代時裝設計師代表之一。
她用極盡誇張與奢華的設計闖出名號。喜採動物毛皮、皮革、絨面布、絲綢與流蘇為材,大面積的刺繡與水鑽假寶配飾,靈活運用縮摺打摺技法,創作出她著名的夾克連衣裙;另一特點是她也慣把動植物形象揉入作品中,比如百合花、天堂鳥、豹子與龍等等。
西元1975年荷蘭烏特勒支中央博物館(Centraal museum)開創先例在鳳玲服飾還未流入市面時就花一萬荷盾(約一萬歐元)直接從工作室買進當館藏。今日如阿姆斯特丹博物館與海牙市立博物館等都曾購入鳳玲服飾,荷蘭北中南多所博物館(梵谷博物館和提爾堡織品博物館等)也相繼推出以她為主題的展覽。
惜鳳玲工作室在西元1987破產。理由是西元1984年她應荷蘭奧委會之邀設計生產1992年奧運會商品,但最終奧運會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商品與投資全付諸流水;再者是時尚風向轉變,鳳玲只能自第一線設計師退下,轉跑道去鑽研皮革畫。
博物館頂樓的重點文物,見證的是藝術或是愛情?
走到館頂最後展示廳中,一件服飾與一張等身肖像畫緊緊抓住所有來者的目光。畫中人兒便是穿著鳳玲製作,豹子滾銀線披風長袍的馬蒂德。而不遠處玻璃櫃中放著的是同樣委託鳳玲縫製的金線滾邊複製品。不同處在於真品原為銀線滾邊,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威寧克在1975年 繪製此肖像畫,說來也諷刺,此畫完成不久後這對愛侶就勞燕分飛了。
畫中模特身後的大片窗戶看出去便是實際阿姆斯特丹景緻。以肖像畫見長的大師,在幫客戶製作此類畫時,由於非常注重姿勢的擺放,而一般人很少能長時間的靜止不動(何況是那些頂級VIP們),因此大師通常只素描他們的臉與手部,軀幹部分就用穿上客戶衣服的人體模型來代替。其實威寧克出外寫生的機會不多,就算是畫自然風景,他也喜用照片當參考對象。
威寧克為身穿鳳玲的馬蒂德繪的肖像。(圖片來自:www.architectuur.nl
兩週就突破萬人訪問大關
看來荷蘭大眾對20世紀本土當代藝術欣賞得很,僅開幕兩週(還扣除每周一閉館日)盧若城堡摩爾分館已迎來一萬名訪客。(館方最早的沙盤推演是年吸25000名觀眾,等於每周不到500人。豈知是一天便出現了近千人次!這對規模不大的博物館來說的確是又驚又嚇的數字。)博物館主漢斯.米其樂夫婦還親自接待第一萬名幸運遊客,並贈送禮物及免費午餐。
摩爾分館帶動的還有當地小鎮與該省的觀光效益。根據半官方說法,從前來到盧若的旅客大多是來此騎車與健走,如今雖還未有正式數字統計出爐,一波年紀約莫50歲,受過良好教育且收入水平中等以上的族群,近期大量頻繁地出現,最明顯的跡象就是當地的咖啡館與餐廳跟著客滿。而到今年九月份為止,博物館參觀人數已破32000人次大關,看來這波熱潮會持續延燒下去呢!

來看看荷蘭人是怎麼用古建築來搭配新藝術。(圖片來自:Museum MORE-Kasteel Ruurlo

註1:凱爾.威寧克(Carel Willink)生平與作品簡介可參考《Museum MORE, will give you more!(上)–荷蘭現實主義藝術的朝聖地

參考資料
Extra parkeerplaatsen Museum MORE in Ruurlo 
KASTEEL RUURLO 
Museum Carel Willink opent in Kasteel Ruurlo
wikipedia: Fong Leng
Mathilde Willink: het tragische leven van een levend kunstwerk

新聞
Museum MORE eigenaar Melchers betaalt parkeerboetes 
Hans & Monique Melchers ontvangen 10.000ste bezoeker
Bijna duizend museumbezoekers per dag: Ruurlo was het even te vee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