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2017年風格派(De Stijl)運動百年彌新

2017年,風格派(De Stijl)的三色方塊理直氣壯地裹覆著海牙中央車站外的工地和後站外的飯店。(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2017年是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在萊頓(Leiden)發表〈新塑造主義〉(Neo-Plasticism)宣言,與兼具畫家、詩人與建築師等身份的杜斯柏格(Theo van Doesburg)於台夫特(Delft)創立《風格派》(De Stijl)雜誌,聯袂開創風格派運動的百年紀念。風格派力求簡化物體的塑形與顏色以達藝術的通用性(universality),將構圖減化至垂直或平行,並把色彩濃縮至三原色與黑白。例如蒙德里安對「樹」描繪的演變,即是最佳體現。早期的蒙德里安以法蘭德斯深具傳統的風景畫(樹、地平線、教堂、海)起家。而後,在立體派與抽象畫的觸發與二十世紀初紐約街頭、爵士樂的影響之下,蒙德里安將畫風一步步推向大眾今日所熟悉的紅藍黃四邊形。

蒙德里安的「樹」系列作品。此四幅畫完成年代分別為1910、1911、1912及1913年(順序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箇中「風格化」的演化不辯自明。四幅作品的詳細資訊及來源請見文末註釋。
作為二十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興起的藝術形式及理論,風格派是荷蘭繼黃金時期和梵谷後,又一突出的視覺文化高峰。當巴黎的抽象藝術逐漸萌出野獸、立體等派別之際,風格派則將視覺文化延伸至畫框外的領域,影響所及遍布設計、建築等領域。為此,全球收藏、研究風格畫派與蒙德里安作品的第一把交椅──海牙市立美術館(Gemeentemuseum Den Haag)除了原先的常設展外,在2017上半年開設了齊聚架上畫、手工藝品、居家設計、甚至機械器材一堂的特展,以顯風格派運動在美術及建築圈的重要地位。
   
海牙市立美術館的風格派展覽場景實照。(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除了展間之外,連美術館內的走道(此處是洗手間入口)也全穿著紅藍黃方格的衣裳。(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除了海牙,具交通樞紐地位的中部大城烏特列支(Utrecht)也在其中央美術館(Centraal Museum)上演風格派百年特展。
    
烏特列之中央美術館《風格派百年》特展實境照。(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荷蘭境內的其他現代美術館–例如位於奧特羅(Otterlo)高費呂韋國家公園(De Nationale Park de Hoge Veluwe,又譯梵谷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庫勒─穆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亦推出相關特展,展現創始人海倫.庫勒─穆勒(Helene Kröller-Müller)及其丈夫身為藝術家巴特.范德列克(Bart van der Leck,下稱范德列克)主要買家,對風格派藝術的推動及擁護。范德列克的名氣雖不及蒙德里安,但同樣在風格派運動的朔型、發展與普及化中扮演關鍵角色。

庫勒─穆勒博物館內正上檔的風格派特展實境照。(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海牙和萊頓街頭巷尾的風格派再現
除了美術館和博物館等特定文化場域,荷蘭維持對自家藝術一貫旗鼓宣揚的作風,於海牙及萊頓大肆灑上以基本幾何圖形和紅、黃、藍拼湊而成的風格派視覺主題,無論政府機關、民營店家、娛樂場所,都披上一襲蒙德里安的魔幻。走一趟2017年的海牙和萊頓,處處皆是時空和風格派運動對城市容貌召喚的咒語。

2017年,海牙由市政廳與圖書館的外牆帶頭,許多公共建築和機關一律貼上或漆上風格派的視覺主題。(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海牙市中心毛利陶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左)與內庭(Binnenhof,荷蘭的國家議會所在地,右)外的Hofvijver水上的人工浮板特由紅、黃、藍的直角四邊形拼湊組成。(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海牙市區的街道也掛上小旗幟,不過這些小方塊一入冬就被換成聖誕新年燈飾了。(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位於海牙市區的北端宮(Paleis Noordeinde,皇室所居的三個宮殿之一)附近的Montulet藝廊雖然展示與販售的多是具像的現代美術,但還是很配合地貼上了與蒙德里安最經典的〈無題〉系列幾乎如出一轍的裝飾。(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市區偏南的海牙荷蘭車站(Den Haag Holland Spoor)月台,也逃不過紅黃藍的色塊(和世世代代永不止息的車站工程)。(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萊頓作為風格派運動發跡的城市,當然也不落人後。例如Beestenmarkt旁運河遊船碼頭邊的花店就加入了慶祝行列。(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雖然不是最正宗的垂直與平行幾和,但萊頓的Anne Max咖啡店的落地窗也換上了風格派經典配色。(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走在海牙和萊頓兩個城市稍有規模的購物街上,隨便張望都會有風格派的身影。(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就連瑞士的積家(Jaeger-LeCoultre)也推出風格派聯名錶。(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除了滿地遍野的鬱金香和風車,恐怕沒有什麼景觀比一大片的腳踏車和一大片的蒙德里安更能直搗荷蘭的視覺印象了。(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結語
雖然2017年間最常聽到的語句之一,就是在荷蘭的外國人往周遭一望後,突然迸出「怎麼又是風格派!」的哀號;但綜觀以上將蒙德里安等輩視覺主題融入於生活的案例,仍不得不佩服荷蘭對自身文化實力的經營和執行。有時不禁好奇,如果日本的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くさまやよい)是荷蘭人,這個政府會不會整合民間之力,每逢五逢十就把自己裝扮成瀰漫著點點的國度呢?

 

註:四幅蒙德里安的「樹」的繪畫資訊如下(順序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1. 〈傍晚;紅樹〉(1908-10)布面油畫;70*99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海牙。圖片來源:Evening; Red Tree – Wikipedia
2. 〈灰樹〉(1911)布面油畫;79.7*109.1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海牙。圖片來源:可汗學院
3. 〈花滿蘋果樹〉(1912)布面油畫;78*106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海牙。圖片來源:可汗學院
4. 〈表格之二/構圖之十二〉(1913)布面油畫;105.1*114.3公分;古根漢美術館,紐約。圖片來源:古根漢基金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