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在荷蘭不東不西不南不北的Otterlo,有座名叫Hoge Veluwe的國家公園;在自然景觀與佔地皆名列荷蘭前茅的Hoge Veluwe內有一雕塑公園;在雕塑公園的中央座落著Kröller-Müller Museum(中譯「庫勒慕勒美術館」);且這棟褐色的現代建築,藏有世界上第二多的梵谷(Vincent van Gogh)畫作(至於第一,當然是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了)。

美術館外,圖中的建築是以前庫勒穆勒一家的居所,是荷蘭建築師Hendrik Petrus Berlage所設計的聖胡伯狩獵屋(Jachthuis St. Hubertus)。(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由梵谷作品坐鎮的庫勒慕勒美術館
庫勒慕勒美術館和其所在的Hoge Veluwe國家公園(即「梵谷國家森林公園」)於1938年由庫勒慕勒伉儷所創,後因經費越趨緊縮,被連同所有館藏一同捐獻給荷蘭,現由國家營運。海蓮娜.慕勒(Helene Müller)來自德國富有的工商實業家族,她與荷蘭當時的煤礦和航運巨頭安東.庫勒(Anton Kröller)結婚後開始學畫,並有系統地廣收現代繪畫,是全球最早有本錢展示完整藝術系列的女性藏家(後來最知名的大概是佩姬.古根漢),亦為最先鎖定梵谷的藏家之一。也因此,庫勒慕勒的常設展從未跳脫海蓮娜的收藏體系,以梵谷、現代繪畫與雕塑為主,儼然是全球私人美術館的先驅。在歐洲,藝術家最早由教會供養。適逢文藝復興,世俗的地位大為提高,藝術家開始收到宮廷的訂製要求,例如達文西完成〈蒙娜麗莎〉的幾年間,就曾受雇於法國宮廷。爾後(尤其當西歐國家皇室實權式微),民間藏家轉而成為支持藝術家創作的重要經濟來源。以庫勒慕勒為例,海蓮娜多年來收購了風格派創始人之一:巴特.范德列克(Bart van der Leck)逾400件作品,只是范德列克未如另一個創辦人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那般出名。
美術館內最重要的館藏當屬梵谷。這裡的梵谷作品橫跨不同時期,於筆觸、色調、題材等元素,都能見到這個原先一心想從事神職工作的藝術家,在認識繪畫後,如何透過顏料與帆布釋放自己生命的能量和情緒。館內除了多件知名的布面油畫──〈星空下的咖啡館〉、〈吃馬鈴薯的人〉、〈自畫像〉、〈吉諾夫人〉──外,更藏有多件較少為人知卻同樣扣人心弦的作品,以及豐富的紙上素描。與梵谷美術館不同的是,庫勒慕勒大致以荷蘭時期和法國時期區分不同畫作;前者則透過大量的梵谷書信,串聯起這個絕世藝術家窮困窘迫卻不減偏執渴望的精采人生歷程。另,梵谷美術館喜歡用大量的敘事和資訊,替參訪者準備好觀看每張畫需要知道的脈絡和該帶有的心情;相較之下,庫勒慕勒的展廳乾淨許多,只以乳白色的牆面搭配不過多的文字解說,讓每個人自由地決定連結藝術品和藝術家的程度。




庫勒慕勒美術館潔淨而乾脆的梵谷展廳,與梵谷博物館內每轉個彎牆壁都會換顏色、畫作上方還貼了無數梵谷與他人的書信往來和名言,形成頗大對比。(圖片來源:©王升含攝影)
進入梵谷展廳前,尚有一大段現代繪畫,包括印象派、後印象派、橋派、立體派、藍騎士等具象與抽象的作品,當中不乏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幾位藝術家,如莫內、秀拉、塞尚、畢卡索、高更等。然而,收藏頗豐之餘,並不見美術館驚鴻一撇的策展概念或主觀意識,去適當地定位牆上的展品。僅僅將收藏品陳列,並把所有展品冠上「現代繪畫」之作法,讓人彷彿只是置身歐洲的任一個現代藝術博物館。在西歐看多了美術館後,便會發現相同時期的畫作同質性極高,好像這個世界上其他的藝術實踐不曾存在過。比館藏展更慘不忍睹的,是庫勒慕勒的特展。所以我們還是來說說雕塑公園好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