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親子教養專欄」試誤的勇氣:解答荷蘭文化中的兒童自主從何而來

視覺設計:©Chao-Ling Ting。

本文作者Irene,是在台灣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兒童治療師,具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職能治療背景.目前住在荷蘭四年,育有兩個寶貝。

前言

筆者觀察到,荷蘭的小孩自幼就表現出高度的自主,以下幾個情境是荷蘭兒童很普遍的日常:從小就獨自騎單車通勤、常會在沒有大人陪同下,前往公園活動、年紀較小的孩子到公園,父母會隨行,但多數時間選擇讓孩子自行玩耍,父母則在一旁休憩或與其他大人們聊天互動。

同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不禁想探究:荷蘭孩子的自主性是如何一步步培養起來的?在培養自主性的過程中,荷蘭父母們會給孩子什麼樣的協助與引導?又如何處理孩子們在嘗試中受挫,甚至受傷的情況?


玩樂中的嘗試

放手讓孩子在玩樂中去嘗試新事物,是荷蘭家長很普通的教養日常。這樣的放手模式從幼年就已開始。以下詳述一個筆者觀察到的實例,供讀者參考。

二月的荷蘭往往風雪連天、白靄遍地。落雪止息後,我們全家一同前往鄰近的湖區欣賞雪景,走向湖濱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的波光粼粼,結冰的湖面上有許多大、小朋友正開心地溜冰。只見一位兩歲左右的的荷蘭小孩,身邊並無大人陪同,自己一個人站在湖面上,嘗試溜冰前進,但滑沒多遠就跌得屁股著地,然而接下來的一幕,著實讓人感動,只見這位小小孩自行努力站起,再次嘗試往前滑行。

過程中筆者觀察到,這位滑冰的小小孩逐漸摸索出該如何調整姿勢跟動作,以便可以在冰上探索更遠的距離。而他的母親就在一旁看著,但只是確認有無危險,其餘不見任何口頭或行動上的協助。

在這次的觀察中,我體會到荷蘭父母同樣也會擔心孩子在嘗試過程中受傷,然而,即使早就預知孩子必然會做錯以及隨之而來的後果,他們依舊選擇放手讓孩子先行試誤、自行摸索與修正錯誤,過程中讓孩子自然而然習得正確的方法與技巧。

圖片來源:©Irene。


贏在起跑點以外的選擇

荷蘭父母大多抱持著一個信念,那就是需要給予孩子們足夠時間和空間去嘗試與練習新的事物,透過一次次積累的經驗,孩子們便能發展出自身所需要的能力與自信。

如此的信念讓我跳脫以往的思維——即父母要盡力幫助孩子贏在起跑點。取而代之的是放慢步調,安心陪伴孩子嘗試與練習,孩子自行努力在學習上,當然速度較慢,但卻能讓孩子有除了習得技能或知識以外的成長。

上述是觀察他人而獲得的啟發,至於深刻體會到這份信念的落實,則在第一次帶剛滿兩個月的女兒去打預防針時,荷蘭醫師指導我如何看待與引導孩子的發展,讓我更深刻明白「放手」的重要性。

在荷蘭,兒童施打預防針是要到當地的衛生所(consultatiebureau),由醫生或護理師施打。在施打前,醫療人員會先進行一連串的程序,包含:關懷家長的心情、詢問孩子平常生活的情況、觀察孩子當天的行為,最後綜合各項觀察指標,與父母討論孩子的發展狀況。

在仔細觀察後,醫生提醒我可以給女兒練習趴著抬頭的動作。當時還是新手媽媽的我,這才驚覺自己只顧著孩子的營養和睡眠,卻很少花時間訓練孩子的肢體動作,心頭頓時不自覺湧出許多擔心:孩子會不會因為我的疏忽,而影響肢體的正常發展?同齡的荷蘭小孩能在趴姿下,抬頭維持幾秒?

當我表達出對孩子發展的擔憂與期待後,醫生對我說:「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練習機會,耐心等待她自己展現出能力來。」這場會談結束後,我放下贏在起跑點的思慮,帶著相信孩子的信念回家。

之後的日子,當孩子醒著且我有空的時間,便讓孩子練習不同的動作。過了不久,我便驚喜地看見孩子自行翻身,之後,她就開始爬行。這次經驗增強了從荷蘭家長身上學到的信念,讓我更能夠放寬心去放手,用適合孩子的步調來陪伴他們學習和成長,而非著急著要贏在起跑點。


當孩子受挫時

隨著年齡增長,當孩子認知能力更好時,很自然會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一些情緒。有一回,朋友帶著她五歲的兒子:馬克斯,到我們家作客,期間,馬克斯和外子一起玩投籃遊戲,卻因為籃框太高,他試了幾次都沒投進。有點挫折的他嘆了一口氣,卻並未放棄,隨即自我鼓勵說道:「沒關係,老師說嘗試了就能學習(probeer kan je leren)。」朋友和我都因馬克斯能自我鼓舞而感動,所以當他終於投進時,我們開心地相互擊掌!

荷蘭小孩在學習新事物時,真的很能享受在其中,鮮少感受到他們的挫折感。以學游泳為例子,荷蘭小孩學游泳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在遭遇危險時能夠求生。

荷蘭境內運河遍佈,為了讓孩子在發生意外時,能自救甚至救人,大多數的小孩在四歲便開始學游泳,且逐步拿到游泳文憑(diploma a, b, c)。例如:其中一項考試就是孩子穿著衣服游泳一段距離;孩子要能通過各項考試,才能拿到文憑。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拿到游泳文憑a,只有對游泳有興趣的孩子才會繼續學習,進而取得下一階段的文憑。荷蘭父母不會要求孩子游泳的速度或姿勢,而是希望孩子能開心玩水,並從中習得水中求生的技能。荷蘭小孩也不會因為自己只拿到文憑a,隔壁同學已經拿到文憑b,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視覺設計:©貝拉 Cia Yun。


那當荷蘭小孩在學習新事物時,大人該搭起怎麼樣的鷹架來幫助孩子呢?以下舉身邊朋友兒子:八歲的漢克來跟讀者說明。

漢克學習游泳的過程中,曾在某項技巧中遇到困難。當時他的目標是游泳穿過一個位在水面下的環。漢克一開始都會在環前面就站起來,無法順利游泳穿過,教練便分析漢克的動作,說道:「你需要再潛更深一點,才有辦法穿過環。」

接著,教練請已經能穿過環的同學示範一次。再更多嘗試後,藉由教練的口頭指導、同學的動作示範、大家的加油鼓勵,漢克也學會這項技巧。過程中,漢克沒有感受到任何的無力或挫敗,反而因著大家的幫助和鼓勵,進而充滿力量去面對困難的挑戰。

荷蘭人尊重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與步調,讓每個人擁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彈性去探索自己的潛力。這樣的氛圍,讓孩子們不會因為遭遇困難就覺得「我這個人」很差,反而是在挑戰困難的過程中,因著同儕鼓勵或老師引導而突破自我,建立「我也能做得到」的自信心。

荷蘭人相信且尊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長,使得專精於某些能力的小孩,更能持之以恆的學習。朋友的十二歲兒子:瓊斯,是實踐這項信念的絕佳典範。

瓊斯是荷蘭南區游泳隊的一員,在瓊斯七歲學游泳時,教練便發現他的表現優於其他同學,便鼓勵他參加泳隊。從一開始快樂學習,到現在一週四次,每次早上五點就得起床接受訓練,在如此嚴格且艱辛過程中,瓊斯皆不曾想要放棄游泳。瓊斯的媽媽告訴我說:「游泳大概是瓊斯生命的一半,不能從他生命中拿掉游泳。」我好奇的問瓊斯的媽媽說:「是什麼原因讓他這麼熱愛游泳?」瓊斯的媽媽告訴我說:「瓊斯是很喜歡游泳,而游泳真的是他的強項,我才讓他進入游泳隊。我們不會要求瓊斯一定要得第一名,而是看重他持之以恆的努力以及突破障礙的心志。」所以,儘管教練跟瓊斯私下像是兄弟,該嚴格、該責備時,照樣是不會少的,但瓊斯也沒有因為教練嚴厲而要放棄。

荷蘭孩子的學習始於樂趣與自我嘗試,當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強項或喜好時,即便隨之而來的是困難與磨練,當然也就甘之如飴的接受了。


試誤的力量

荷蘭的教養文化非常重視讓孩子們從試誤中學習,父母們也相信自己的孩子經得起挫折,並有能力跌倒後再次爬起來。

綜觀下來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效法:
1. 給予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放手營造出讓孩子可以盡情嘗試的空間
3. 教導孩子不必一味避免失敗,反而是從失敗中積累經驗
4. 面對新事物的學習,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步調前進
5. 讓孩子明白,自己可以超越自己,當遇到困難或失敗時,爸媽會陪伴他們面對
6. 相信且欣賞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強項

以上幾點實踐起來皆屬不容易,但相信親子間攜手努力,父母調整教養的觀念與方式,孩子學習勇於嘗試與努力練習,逐漸形成一個雙方都有成長的模式,這能使父母與孩子都更有自信地應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孩子和父母們都能放寬心,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在開心又有適合彼此的成長步調中,學習每一個生命季節的功課。


結語

在如此的互信關係中成長的兒童們,自然能建立並展現出成人後必備的自信心與自主性,給予信任的同時,想必父母們也能卸下不少心中的負荷,更進一步,家長們能與孩子一同享受嘗試與練習的過程,與真實成長帶來的喜樂,相信如此的互動模式,對於親子感情的培養也會有莫大的助益。


編按

在編輯此文的過程,不禁聯想到台灣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的十二年國教。「自發: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以上這句論述,正是十二年國教的三大願景之一,這是個立意良善卻不易培養的特質,希冀透過作者分享關於荷蘭教養中的自主引導與試誤空間等觀念與實例,帶給讀者們不同的思考。


更多親子教養系列專欄的文章

揭開荷蘭式教養的面紗——「荷蘭親子教養專欄」引言

嬰兒會哭、孩子會生氣、父母會有情緒,但這些有什麼不對呢?——荷式教養下的情緒接納與規則建立


內容企劃、文字編輯:廖冠濱、黃又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