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能源知識家:天然氣篇

一艘設計來接收與運輸液態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的運輸船。(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歐洲各國整體發電的能源來源中,煤炭、天然氣、核能與再生能源各佔約四分之一左右(註 1)。不過,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算是迷你小國的荷蘭,卻是當中數一數二的天然氣大國!
荷蘭:迷你小國、天然氣大國
以 2011 年,荷蘭用以發電的能源來說,光天然氣就佔了將近六成(荷蘭經濟部的數據為 63%;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則是 55%)。即便在 2012 年,由於電力需求減少和煤炭價格下跌的關係,荷蘭靠天然氣發電量的比例下降至五成左右,依舊是全國最仰賴的能源。天然氣的開採,無論供應國內發電與各行業部門使用,或出口至其他國家,都牽動著荷蘭全國的經濟命脈。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發布的數據,在天然氣之後,排行第二的是燃煤(火力)發電,2011 年時佔總發電比例的 23%,2012 年上升至 28%。貢獻發電第三名的,為生質能與廢熱(biofuel and waste heat),約 13 至 14%。第四為核能,相當於 5%。其他像是太陽能、潮汐與風力,以及水力發電為主的再生能源,還有包括石油產品為主的能源,貢獻則相對微小(註 2)。
20130923_Netherlands Power Station (2012)s20130923_Netherlands Power Station (2011)s
荷蘭在 2011 年與 2012 年發電的能源百分比:在所有能源中,天然氣的發電量為一半上下,其次為燃煤發電,第三為生質能與廢熱,第四為核能,第五為太陽能、潮汐與風力,第六來自石油相關產品,第七是水力發電。(圖片來源:
國際能源總署(IEA)
事實上,荷蘭擁有西歐產量第一,也是全世界排名第十的天然氣田。如此豐富的天然氣,究竟都從哪裡出產呢?其一,是荷蘭鄰近的北海;其二,則是荷蘭北邊的荷洛寧根(Groningen)省。不過,天然氣雖然為荷蘭帶來可觀的能源與財富,也連帶引發些許不良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不僅需很需要巨大的努力才能恢復,甚至可能讓荷蘭付出難以衡量的代價。底下,我將舉兩個故事,說明天然氣為荷蘭帶來繁榮之外的另一面影響。
北海天然氣田帶來的荷蘭病
第一個荷蘭天然氣的故事,可從半世紀前說起。在 1960 年代前後,荷蘭在製成品出口方面的表現漸入佳境,逐步擠進工業生產大國之列。而當 1959 年,北海豐富蘊藏的天然氣被勘探小組發現後,荷蘭政府開始大力推展天然氣相關事業。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不僅投入能源部門,也大幅出口至外國。往後幾年間,特別是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不久,荷蘭藉由輸出大量天然氣,配合高漲的能源價格,在國際貿易出現順差(即荷蘭的出口貨物與金額總量,大於進口的貨物與金額總量),荷盾(Dutch Guilder/Florin)匯率上升,所得提高帶動社福體系的建置更完善,國內經濟也一片看好。
20130923_Oil_platform
位於北海的鑽油平台,用以開採石油與天然氣(圖片來源:
wikipedia
然而,當荷蘭將焦點放在如日中天的天然氣事業時,其他部門的發展,特別是原先荷蘭立足的農業與工業,便受到嚴重排擠。由於勞動者薪資增加,使得生產成品升高,導致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滑。短短數年間,荷蘭就面臨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量暴跌、失業率上升、政府社福與財政負擔加重等等的問題。如此困境,讓荷蘭耗費好一番功夫,才產業結構回到常軌,並讓經濟表現復甦(註 3)。

這個荷蘭天然氣帶給的教訓,也讓兩位經濟學家 W. Max Corden 和 J. Peter Neary,在 1982 年提出一個「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經濟學模型,用以稱呼一個國家因出口自然資源,隨後導致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註 4)。

20130923_dutch-disease
荷蘭病的起因,通常是由出口大量的天然能源(例如石油與天然氣),帶來龐大的貿易收入,並使得該國匯率因而上升;同時,由於能源出口以外的一般工業生產量與出口降低,導致相關產業的勞動與收入隨之衰退。(圖片來源:
Center for Global Prosperity
蝦毀!荷蘭也有地震?荷洛寧根省天然氣田帶來的問題
第二個荷蘭天然氣的故事,是北方荷洛寧根省的「地震」。是的,荷蘭也有地震!由於長達半世紀且大量開採天然氣的關係,北海沿岸的鑽井,加上遍布荷洛寧根省的天然氣田,造成該省土地的自然壓力持續下降。地質沉澱產生的變化,終於導致地震的產生,沿海若干地區也出現地層下陷的情況。官方紀錄最早的一次地震,可追溯至 1986 年,發生在阿森(Assen)附近。時至今日,可測量到的地震至少已超過 1000 次。雖然地震的規模不大(2012 年測到最大的一次,為芮氏規模 3.6)、鮮少造成傷亡,也鮮少出現在城市地區,但依舊會破壞建築物與堤防結構,要讓民眾不擔心也難(註 5)。
為確保環境與土地的安全,也為降低當地民眾的抗議聲,荷蘭政府已經下令,要求由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合資的公司 NAM(Nederlandse Aardolie Maatschappij)與另一家國際企業 Gas Terra,至 2015 年時減產 20% 的天然氣。政府與企業同時承諾將投入 12 億歐元的資金,進行包括民宅、農舍與堤防等建築的修補(註 6)。
過去,天然氣田平均每年可為荷蘭帶來約 120 億歐元的收入,占國家收入的 4%以上。負責開採與輸出的埃克森美孚與殼牌公司,也可分得將近 10 億歐元的利潤(註 7)。因而,一旦荷蘭減產天然氣,其經濟、能源與產業受到的衝擊,同樣也像經歷一場大地震!加上近年俄羅斯、烏克蘭與歐洲持續緊張的局勢,一旦俄國改將天然氣輸出至中國,不再供應歐洲地區,而荷蘭又減產天然氣的情況下,許多國家的能源供給就要出狀況了!看來,牽一髮動全身的能源與戰略安全,始終考驗著世界各國。
20130923_Natural_gas_NL
20130923_groningen
荷洛寧根省擁有西歐最大的天然氣田,油田與管線幾乎遍布全省。(圖片來源:wikipedia
荷洛寧根省自 1996 年至 2012 年發生地震的震央與規模。地震通常在芮氏規模 3.5 以下。(圖片來源:Groningen Earthquakes
能源開採:環境、能源與永續的難題
為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荷蘭政府也正投入某些非傳統天然氣(unconventional gas)的探勘工作,期待可以找到比傳統天然氣更潔淨的能源。截至目前為止,荷蘭政府已提供四種非傳統天然氣的發展計畫與探勘證照,他們分別是:煤層氣(coalbed methane)、頁岩氣(shale gas)、緻密氣(tight gas),以及淺層氣(shallow gas)(註 8)。
但有趣的是,這裡又衍伸出第三個故事!當世界各國與荷蘭都努力投入頁岩氣開採時,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卻於 2013 年 7 月宣布一項驚人的消息:根據他們的評估,頁岩氣的開採技術與過程,短期內尚存在技術上的爭議問題,因而可能為環境和社會帶來若干無法預期的後果(例如水汙染與地震)。是以,基於風險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考量,他們將不再借貸給那些計畫從事探勘這片土地的公司(註 9)。
20130923_Europe shale
荷蘭北部也被能源公司列為是探勘頁岩氣的所在。(圖片來源:
Zero Hedge
同樣以環境與能源永續的角度出發,荷蘭合作銀行選擇的立場,卻可能與國家能源政策和產業發展相違背。這告訴我們,環境、能源與永續之間的關係,實在很難清楚界定。回頭想想在 1960 年代在北海發現的天然氣,既是大自然贈予的寶貴資源,也像是種帶來禍害的詛咒呀!
根據荷蘭經濟部的估計,荷蘭能源部門的產值、營業收益就佔全國 GDP 的 7% 左右。其中,天然氣無論在電力供應或供暖設備等方面,都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圖片來源:Netherlands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註 1:https://www.government.nl/files/documents-and-publications/leaflets/2012/11/21/enery-and-the-economy/rijksoverheid-infographic-energie-en-588.gif
註2:IEA
註3:Dutch disease(wikipedia)
註4:荷蘭病(wikipedia)
註5:10 questions about Groningen earthquakes(UK Nieuws)
註6:Groningen hit by new earthquake, strongest in six months(Dutch News.nl)
註7:Groningen gas fields – the Dutch earthquake zone(BBC)荷蘭地震太頻繁 「格洛寧根地球運動」興起(聯合報)
註8:Energy Report 2011
註9:Rabobank keert zich tegen winning schaliegas(Trouw nieuws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