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轉角遇到ART-十分錢住宅 Dubbeltjespanden

以古代印刷存放字母盒為靈感的裝置藝術設計,不但紀念著十分住宅的歷史意義,更讓建築物自己訴說著每位居民的故事。(©QB Hong攝影)
姆斯特丹在 1225 年左右開始發跡,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從小村莊蛻變為一個小城市並持續拓展,直到 17 世紀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繁榮帶來大量居民從國外湧入,快速的人口增長導致生存空間不足,於是城市版圖持續擴大發展。然而 18 世紀時發展逐漸停滯,19 世紀上半出現嚴重經濟危機,城市瓦解、失業率上升、街道和運河堆滿垃圾,甚至爆發流行病,貧窮、飢餓和疾病開始蔓延。住房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屋主看準此時市場供不應求,即使自己的房屋狀況非常糟糕仍收取高額租金,或把一棟屋子分隔成許多小房間,前後院也蓋滿小屋出租,當時估計有上千個家庭必須屈就於像是潮濕地下室和破爛閣樓等等的不良環境。
人民自覺的崛起「自己的房子自己蓋」
19 世紀下半,工人意識到生活應該由自己掌握,於是在 1868 年成立「推動自有住宅協會(BVEW, Bouwmaatschappij tot Verkrijging van Eigen Woningen,註 1)」,他們的想法講白話一點就是「自己的房子自己蓋」,工人自行組成組織,一起建造房子,成員們以可負擔的低廉租金入住,20 年後房子成為自己的財產,用這種自助方式提昇生活環境條件。
這個想法很快就影響了勞工階級並獲得支持,社會上一些較富裕的企業家有時也會出於同情而捐贈金錢,推動自有住宅協會為了得到關注獲得重視還自行印刷阿姆斯特丹居民報(Amsterdamsch Volksblad),方便隨時傳達最新計畫和消息到各個角落,吸引更多成員。1868 年 10 月 7 日召開了一場成立大會,現場超過 700 位民眾,會場大爆滿甚至必須站在外面街道。創辦人之一 Klaas Ris 上台說了一段話:「工人!未來不但只會擁有自己的房子,這個公司也是大家的!這裡所有的一磚一瓦都是由我們自己合力建造起來的!」當晚就像現在的直銷講座一樣,慷慨激昂、熱血沸騰,轟動的掌聲代表無限希望。
成員登記表格瘋狂傳閱,晚會結束就收到四、五百人登記成為會員,五個月後註冊人數已達到 2000,隨著成員註冊費與會費和各界捐款及幫助,推動自有住宅協會得以買下了第一塊地 – 就是十分住宅 Dubbeltjespanden(英文為Dime Buildings。Dubbeltje 是荷蘭以前貨幣仍為荷蘭盾時對 10 分錢的稱呼,換算幣值約為 0.04 歐元。),現在所在地。十分住宅不但是阿姆斯特丹第一個社會保障住宅 (sociale woningbouw 、social housing),同時也是荷蘭最早出現此類型住宅的案例之一。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2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3
位在阿姆斯特丹 Mauritskade 這條街上的十分住宅,是荷蘭最早的社會住宅建案之一。(©QB Hong攝影)
十分住宅共有 28 棟,56 戶住戶。(©QB Hong攝影)
財務規劃不當導致「住者有其屋」的理想幻滅
然而,1870 年動工建造後才是考驗的開始,沉重的經濟壓力逼得推動自有住宅協會首先需修改設計圖,變得一棟必需塞兩戶人家,最初承諾的美好住宅一去不復返,什麼「不但每戶都有斜屋頂和花園,甚至還可以自己擁有整棟房子,不會有鄰居住在樓上或樓下!」,都已成過往雲煙的理想。接著,1872 年三月完工第一批(四棟)就資金不足,再來出現嚴重的內部管理問題 ,互相指責貪腐欺騙。推動自有住宅協會從這些錯誤中學習經驗,重組董事會、任命財務總監和監事會等等,運作逐漸順利,房屋緩慢的建造,終於在 1885 年全部完工(共 28 棟,56 戶住戶),連荷蘭女王艾瑪(Emma van Waldeck-Pyrmont)也曾前往參觀。
當時勞工平均所得約為每月 30 荷蘭盾(€ 13,60),推動自有住宅協會的財務計畫如下:
入會費用 25 cent(€ 0,11);
會員每週繳納會費 10 cent(€ 0,04);
當金額到達一定程度就開始動工蓋房子;
每位會員入會 50 個星期後,總計已繳交 5 荷蘭盾(€ 2,30);
當繳交會費達到 5 荷蘭盾後,會員即有資格參加樂透活動,中獎的人就可以先有房住(居住權);
住房租金每週為 1 荷蘭盾(€ 0,45);
20 年後住戶將成為房子的擁有者(終極目標)。
許多人願意加入會員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風險很低,若你想退出組織,可以拿回之前所繳交總金額的90%。可惜終極目標最後並未達成,因為推動自有住宅協會一開始就計算錯誤,導致即使後來提高幾次房租(後期大幅調漲成每週 1,75 荷蘭盾,約 € 0,80,但此金額比起城市裡其他地方的租金還是很低。),仍不足以應付建造房子的成本,導致最後並沒有任何一位居民取得住房擁有權,推動自有住宅協會也在 1907 取消了會員「獲得房屋擁有權」的相關保障。

聽活建築訴說著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4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5
在街頭上必定會被這面創意十足的牆面所吸引。(©QB Hong攝影)   
每個格子的物件都訴說著不同住戶的故事。(©QB Hong攝影)
相當有幸地十分住宅至今仍未被拆除,現在的擁有者 Woonstichting De Key (註 2)於 2012 年大幅翻新這些房子,同時思考該怎樣讓這位於繁忙大街旁,極富意義的據點與路過民眾產生共鳴?要如何誘發大家的好奇心,進而主動想去瞭解背後故事?De Key 委託藝術家 Marjet Wessels Boer 協助,Marjet 在評估了這裡的歷史與現況後,以古時印刷器具中存放字母的盒子(letter box)作為靈感,把原本空洞的牆面改變成展示櫃,格子裡放的物件有些是對某間住戶有特別意義(物件上會有住戶房號),有些則代表十分住宅或推動自有住宅協會,亦或是對四周環境別具含意、曾經發生過的插曲,以下舉幾個有趣的物件例子:
飛機:35B 住戶是名旅遊顧問,選擇飛機來當作象徵圖樣。
踢足球的人:29H 曾經住了位在荷蘭赫赫有名的足球員 Henk Blomvliet。
中文字「家」:30B 住戶是位華人,選擇「家」字想表達自己離開故鄉而在阿姆斯特丹的十分住宅找到自己「家」的所在。
「BVEW」字樣:這應該不用解釋吧!就是「推動自有住宅協會」啊!
鑰匙:用鑰匙表達當初建造理念是想讓大家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硬幣:以前的荷盾十分錢就長這個樣子。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6
大象:十分住宅之前有位住戶在動物園工作,某天竟然帶著其中一頭他最心愛的大象 Suseela 一起回家,讓家人非常驚喜。(小霸王旁白:這個好有趣!!!)
鞋子:50B 住戶用鞋子表示他很開心住到十分住宅,因為非常靠近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而且他喜歡用步行來探索這個城市。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7
:42B 住戶覺得鵝能帶來安全感,因為當有陌生人走進這條街,鵝就會發出叫聲。
留空的格子:等待未來的故事。(小霸王旁白:也太浪漫了~)
這件作品的名稱就叫「從一枚十分錢開始 Het Begon met een Dubbeltje」,是不是很有意境呢!想知道更多可以上十分住宅官網 看,點圖即有說明。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8
20141002_Dubbeltjespanden9
格子中的物件當然不能少了十分錢這個最重要的象徵。(©QB Hong攝影)
住戶門上也貼了對應圖樣。(©QB Hong攝影)
阿丹小霸王很喜歡這種「自己的故事自己說」的想法,把歷史直接鑲在建築本體,來往人群經過,都會在駐足瀏覽的瞬間回到那個時空,與之產生連結,這條街也因為它的高度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被政府極度重視。此時不禁想到,台灣為了發展和拓建,拆掉多少古蹟,犧牲了多少文化,在一味追求表象虛華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反而失去更多?

前往 Dubbeltjespanden
地址:Mauritskade 29-54, Amsterdam
前往方式:搭乘 10 & 7 號電車於 Korte s Gravesandestraat 下車步行約 10 分鐘。

註 1:推動自有住宅協會 BVEW 創立於1868年,由工人和中等資產階級民眾自行組成的建築公司(民營組織),宗旨為提升工人居住品質條件,同時也很自豪整個房屋一磚一瓦皆都靠自己完 成,口號:自己幫自己!(Helpt U Zelve!)。BVEW 是阿姆斯特丹第二個建築公司和第一個工人幫自己蓋房子的組織。
註 2:推動自有住宅協會 BVEW 被 Onze Woning(直譯:我們的家)合併,之後 De Key 併購Onze Woning。

參考資料
Dubbeltjespanden 官網(荷文)
Dubbeltjespanden 維基(荷文 / 英文)
De Key官網(荷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