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空間的荷式永續復興III:鹿特丹,RDM Campus

仍在施工的RDM Campus主建築,大廳改建於船舶機械舊廠址。(圖片來源:© renehoeflaak.com )
永續的社會裡,人們會賦予舊東西新的價值、找到新的使用方法,俗稱「回收再利用」。除了東西之外,空間,也是需要「回收再利用」的。從前的菸酒工廠,也許今天的文創商場,舊空間新角色,我們浪漫稱之為「失落空間的永續復興」。

「永續復興的失落空間」專題延伸閱讀
失落空間的荷式永續復興I:文創社區破除工廠禁區的魔咒Stijp-S
失落空間的荷式永續復興II:鹿特丹,戰後住宅公寓大轉型

在過去幾十年中,荷蘭很多的失落空間被永續再復興。
和其他國家相似,從世界二戰轉型到當代社會的過程中,荷蘭各地的舊社區、廢工廠、老建設跟著上一個時代沒落了。隨著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和新科技,沒有取之不竭土地、人口密集的小國荷蘭,首先就看看手上有些什麼可以拿來用,使得這些曾經沒了價值的空間不僅得以再利用,最後進而一躍成為新概念的實驗場。
鹿特丹港口失落空間復興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它是一個公、教、政、商的跨界合作品,是「翻新」過程中的商業和技術創新,是更深一層的人文、教育、環境的情懷。
教室搬到港口邊:鹿特丹舊港區的come-back
鹿特丹的城市歷史和鹿特丹港口是十指緊扣彼此的。從16世紀港邊小村落到今天荷蘭的第二大都市,鹿特丹城市一邊擴張、鹿特丹港口一邊不斷向著西方的北海遷移,遺留下的,是參與見證過輝煌港口船務歲月歷史的廢棄廠房與建設--RDM鹿特丹碼頭公司(Rotterdamsche Droogdok Maatschappij)就是其一。
RDM鹿特丹碼頭公司,座落在鹿特丹南岸的城市港口區,從鹿特丹市中心地標—天鵝橋(Erasmus Bridge)搭乘水上巴士出發,大概15分鐘就能到達,那天我和朋友扛著腳踏車,來到鮮少人知卻深刻紀錄著近代歷史的鹿特丹那一方Heijplaat。

凋零造船公司的偌大廠房

20150527_RDM_Campus_01
位於Stadshavens 港區的鹿特丹碼頭公司(1927)。(圖片來源:© RMD ROTTERDAM 官方網站 )
1902年成立,RDM鹿特丹碼頭公司曾是歐洲最大的造船廠公司,一幢幢內部空曠的巨大建築,是RDM的造船廠房;隔壁一棟棟有樹有公園的房屋們,是當時老闆為了時常要加班出貨的員工所打造的居住社區。世事持續變遷著,鹿特丹港依然不斷往北海推進西移,1994年RDM宣布破產,人去樓空,鹿特丹港務局接手這些20世紀重要的工業文化遺產,凋零後的廢墟廠房。
2004年鹿特丹港務局民營化成立港區開發公司,負責1600公頃鹿特丹舊港區的再發展計畫。當時,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Rotterdam Hogeschool)正在尋找更大的教學空間,港務局看見希望的火苗,從此鹿特丹舊船廠址不再是RDM,是RDM Campus,鹿特丹城市舊港復興再造的第一發。
RDM Campus:工業文化遺址蛻變為創新教育碼頭
走進RDM Campus主建築,三層樓高曾經是造船的工具儀器仍高掛在頭頂天花板上,大廳改建於船舶機械舊廠址,挑高12米,佔地約23000平方米,在這樣的空間裡,汽車、建設、機電工程、建築、工業產品設計的學生、教師、商業研究團隊可以張開手臂的進行實驗、測試。
不僅僅只是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Rotterdam Hogeschool)、奧貝達學院(Albeda College)兩校的校區,這個被稱之為創新碼頭(Innovation dock)的發展重點在孕育技術教育、研究中心、和企業合作的搖籃,以提供鹿特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創新技術和知識。共三層樓十多間小型辦公空的「DNAMO育成中心」,那裡,新創或中小企業可以獲得商業初期的技術培訓、取得資金、建立網絡等。
20150527_RDM_Campus_03
20150527_RDM_Campus_02

創新碼頭一半做為學生實驗室,另一半則提供新創企業進駐,結合研究、教育、商業三方資源、資訊及人才。(圖片來源:© RMD ROTTERDAM 官方網站 )
環境實驗場:水上碼頭
荷蘭有三分之四的城市位於萊茵河流域,鹿特丹亦面臨缺乏發展空間以及尋找替代能源以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的方法,為此,水上碼頭就成為鹿特丹港區唯一的海事與再生能源實驗室與產官學合作平台,於2014年由鹿特丹市政府、鹿特丹港務局、鹿特丹大學合作所設立的再生能源科技試驗地點。而結合科技知識和創新產業的水上實驗室,同時也是一個小型的展示空間包含水上旅館、水上花園等。
20150527_RDM_Campus_04
水上碼頭(Aqua Dock)未來空間意象圖。(圖片來源:© RMD ROTTERDAM 官方網站 )
鹿特丹舊船廠址在一開始就自我定位為鹿特丹製造業的創新中心,讓學生、老師、專家、企業家一起集中討論營造、物流、產品設計、海事和維護的實質問題,未來的專家和創業者可以得到實務的訓練和所需資源。在教育、研究、企業、住民、管理行政的合作環境下,一個具有遠見與耐心且深度關懷的設計規劃就此誕生。
20150527_RDM_Campus_05騎著腳踏車,我們繞著Heijplaat,又遇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環境創新建築和單位,玻璃造橋公司、垃圾處理場、能源自給自足概念屋。(圖片來源:© brigittebeeks )
並非濫情的復古情節,而是找到建築的新角色
如同荷蘭飛利浦Strijp S或鹿特丹碼頭公司這些伴隨近代城市與國家發展的廢棄廠房,台灣也有著許許多多等待被復興的失落空間。是的,這幾年有了華山、有了駁二、最近有了松菸。但,除了過度單一化的發展觀光、文創商業,獲取財物上的永續外,也許這些待徵收、待剷平的廢棄空間還能做些什麼。
面對量產型的舊住宅公寓與城堡教堂等歷史建物,荷蘭建築設計圈處理方法一視同仁,列舉出各種不等的價值與指標,以此為決定拆除、保留或轉化其他用途的依據。歷史觀與節約能源的急迫性相加之下,「舊建築再利用」不再被當作理想主義或是懷舊情結,而是從居民、營造體系到政府公部門都樂於接受的務實想像,此讓舊空間中不僅僅只是找到再使用方式,而是賦予失落空間一個新的、永續的社會角色。

參考資料
RDM campus

照片來源:renehoeflaak.comwww.aqualiner.nlSPEE architecten (已取得授權)

 

本文《SPACE RENAISSANCE [PART I-04]:失落空間的荷式永續復興 I / 荷事生非》刊載於台北村落之聲Village Taipei,經同意轉登文章後增編內容,未經特定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