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監獄博物館,囚犯跟貧民共吃一鍋飯?

監獄博物館正面,像一所普通小學。(©Cynthia攝影)
到荷蘭的監獄博物館,海牙的監獄門博物館(Museum de Gevangenpoort)似乎受到較多國際觀光客青睞,但位處北部凡豪森(Veenhuizen)的國家監獄博物館(Het  Gevangenismuseum)其實也不遜色。國家監獄博物館2007年曾獲選為全荷最佳歷史博物館,並在2014年獲頒德倫特省當年度親子觀光旅遊獎, 2011年的造訪人次更達11萬人之多。本篇將為您介紹這闔家共歡的北荷熱門去處。
在這座2005年甫成立的國家監獄博物館,除可瀏覽荷蘭自西元十六世紀到今日的罪罰史料外,還有獨特的凡豪森鎮歷史可供玩賞。
荷蘭酷刑就是要你生不如死
現代人違反法律時,大多被剝奪自由;古代刑罰則略分為體罰、公開羞辱、流放、罰款或死刑。在古刑罰展示區可見多種仿製牢房、手銬腳鐐刑具等。其中一個重點珍藏是十七世紀時候的大字形斷骨刑具(radbraakkruis)。行刑時將罪犯綁起,用鐵桿八次敲擊犯人手腳使骨頭破碎而死。致命傷會是在心臟處,可以是在第一或是最後一擊。隨後屍體會被吊在絞刑架上示眾。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1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2
左:荷蘭酷刑之一,大字形斷骨刑具(radbraakkruis)能將犯人凌遲處死。(©Cynthia攝影)
右:逼供刑具:將犯人強制壓坐椅子上,再用火燒其腳底。(©Cynthia攝影)
另外,古代罪罰與今天大有不同:
● 捲入醜聞、通姦、賭博、酒醉和搗亂鬧事這些刑罰較輕微的罪時,就會被綁在蒙羞柱上,頸子掛著木板寫上罪名讓公眾唾棄;
● 法律對女性相對嚴苛,出賣肉體跟紅杏出牆會被囚禁在轉籠示眾;
● 十七、十八世紀時,如果囚犯不願意在公開場合被斬首,可以付錢在監獄內執行。
● 在法國統治荷蘭時期(1795-1813),拿破崙曾下令將行刑台從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上移到附近的測量所廣場(De Waag)上。這是荷蘭唯一使用過斷頭台的時期。至1870年正式廢除死刑。
● 古代黑牢環境極差,罪犯常因飢寒交迫而喪命。直到西元1821年法律始賦予囚犯基本人權如衣食與醫療。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3
刑具搭配放大的古文獻圖片更增添「臨場感」。(©Cynthia攝影)
以收容所而始,以監獄而終
國家監獄博物館的前身曾是收容所與監獄,原址是將蓋於西元1823年的第二基地收容所改建而成。當初一共有三座,第二收容所是保存最齊整的。因此,館內也展示了百年前救濟營的面貌:真實的工具、家具與衣著,還可看當時的工作間、藥局跟所長辦公室等。
收容所當初設立用來接納數千名從其他大城市被驅逐的乞丐、流浪漢與鰥寡孤獨等。目標是將這批社會邊緣人收編成隊伍,施以紀律讓他們付出勞力,學習自立,還曾收留在荷屬印度殖民地感染痲瘋被遣返的病患。1859年這貧民營由中央政府接管並逐步改造成監獄。 在過渡期間,窮人與囚犯(罪刑不重者)同住營區,唯一識別在於裝束,以現代眼光來看十分稀奇。
勞動感化營內的生活點滴
這是1827年凡豪森收容所居民分布圖如下(見下圖):AD為收容所員工、F貧民家庭、14間大通鋪給單身男子(區塊K)、單身女性則在對面(區塊L)、把舍監(N)分散四角落是為把睡房隔開,每兩通鋪共享一間廚房(M)。每間廂房住八十人,內有八張桌子十六張椅子,還有專屬吊床、棉被跟枕頭。在個別置物櫃放有刀叉湯匙與盤子,廂房裡則還配有便盆供夜晚使用。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4
強調自耕自食的感化營生活作息如軍隊照表操課:
● 早上 6:00   起床梳洗吃早餐
● 早上 7:00   下田工作或去工廠上班
● 早上 11:30  吃午餐跟休息
● 下午 1:00   繼續工作
● 晚上 6:00   晚餐
● 晚上 7:30   自由時間
● 晚上 8:30   就寢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5
一房多用:白天用來吃飯跟進行勞務;晚上吊床放低就變大通鋪。(©Cynthia攝影)
任何宗教在內一律平等,人人皆有信仰自由。之後還因教派差異蓋起各自的教堂。
收容所孩童六歲開始上學。所內教育品質在德倫特省內算是不錯的。學堂內設有木製椅子、地圖跟黑板等。七歲至十三歲男女混合上課,十四歲起改上夜校且男女分班,理由是這些青少年白天也需要工作了。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6
營中男女居民裝束。(©Cynthia攝影)
說到身後事,棺木只是運送屍身的工具,因此可回收使用。墓地按類平均分配:給職員、居民,當然還有囚犯的份。改革教派與天主教派也分開埋葬。
gevangenis
在凡豪森營區使用環保棺木。(©Cynthia攝影)
揮別貧民囚犯共籠,迎來現代牢房
離開收容所時代,輪到近代監獄上場。部分導覽員原是監獄守衛,所以跟著他們在模擬的各種形式牢房、緊閉室間遊走,聽著活靈活現的經驗分享,過癮度絕非文字所能形容。
參加導覽還可去到緊鄰在博物館旁有百年歷史的紅盤監獄(Rode Pannen)。六、七○年代監獄也拘禁短期犯,比如是罰款逾期未交者。更新奇的是,倘若「有要職」的罪犯無法不工作,甚至可選擇每逢周末時才入監服刑。荷蘭如今一般囚房設計成整排,24人組成一個部門,分配兩名看守員,負責日常運作如開門(7:30)關門(17:00)和聯繫工作等。若牢門上有黃色條紋,代表房內住有兩名囚犯,「供需失衡」的情形也難免產生。同時這也意味著牢門須和同僚一起打開,不能自己獨立開門。黃色條紋對消防隊員也是警示:內有兩人待救。
幾乎每座監獄都有閘門。閘門是在走道兩端各有一門,方便看守管制。在兩道門中設置攝影機方便中央控管室監看與控制開關閘門時間。獄內職員也依賴閘門的開啟,因為不是人人都有鑰匙。囚犯時常要經過閘門去到飯廳、勞動區、健身房或娛樂設施,這時基於安全考量需做團體移動,且有可能需避免和其他團體照面。在館內也有閘門設計讓參觀者體驗幾分鐘短暫被剝奪自由的感受。
監獄博物館活化石,歷史車輪在「轉動」
每周三和周日中午,可預約搭乘舊式運囚車(車齡30年)遊覽凡豪森,去看鎮上其他正式監獄、紀念建築例如舊醫院跟教堂等。小鎮上不少民房正面仍鑲著石製的警語良言牌:工作與禱告(Werk en Bid)、互助和見賢思齊等,與監獄遙相呼應,十分有趣。每次行駛時間半小時。除了坐囚車,你也可以試試在重新裝潢後的警衛宿舍過夜。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8
20150805_HetGevangenismuseum_09
囚車兩樣情:有些被置放空地上作為展示用;部分則轉為遊覽凡豪森的遊客運輸工具用。(©Cynthia攝影)
小鎮上有民房正面仍高掛著警語良言。(圖片來源取自官網)
凡豪森如何與眾不同
當年中央政府決心把關閉的收容所移做監獄時,便大刀闊斧在凡豪森空地依據級別高低蓋了七種員工住宅。如果你在某家庭院看到紅櫸木,那表示那家住的是管理階層。
在1984年以前,凡豪森是個封閉的小鎮,居民鮮少與外界聯繫,外人在沒有獲得允許前也不能自由進出。小鎮雖小但設施齊全,有教會、藥局、學校甚至有自己的醫院。提到工作,鎮上人皆直接或間接的以監獄為生。如果丟掉工作或退休,都必須舉家搬離凡豪森,規矩相當罕見。解禁後有不少當地住宅遭變賣,但仍有一大部分的住屋屬國有財產(Rijksgebouwendienst)。今日凡豪森歸諾登菲爾德(Noordenveld)市政府管轄,村莊內並有百餘座紀念碑。
凡豪森雖曾被叫做監獄村,但時至今日積極的開發「第二春」。於是乎在2011年獲得EDEN獎(European Destinations of Excellence)肯定,這是頒發給歐洲會員組織中,對於文化遺產保存有傑出表現的觀光獎。
據荷蘭媒體《Dutch News》報導,挪威因國內監獄不敷使用,2015年1月與荷蘭簽訂協議,將242名起碼需坐牢兩年的囚犯送到凡豪森服刑,同時並支付「場租 」。條約中註明雖然幾百挪威犯的管理仍會從挪威派員來,但監獄內基本職工都會聘僱荷蘭當地人,等於衍生出數百個就業機會,讓荷蘭甚至可以靠監獄賺進收入。
筆者用落落長的篇幅談了這麼多,就是希望能引起您的興趣,在下次計畫到北荷蘭做深度文化之旅時,將凡豪森列入清單,百分百寓教於樂!

參考資料
監獄博物館官方網站
Wikipedia: Gevangenis museum
Wikipedia: Veenhuizen
Dutch sign deal with Norway to house 242 prisoners, January 22, 2015, Dutch News.nl
Hundreds of Norwegian criminals to be sent to Dutch prisons, September 9, 2014, Dutch News.nl
EDEN Award for Veenhuizen
What is EDE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