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荷蘭鎮國藝術之寶如何走入人們的生活

由國師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所繪製的《夜巡》(英文The Night Watch、荷文De Nachtwacht),是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最重要的鎮國之寶。(來源:Rijks Studio
果說台北故宮有「翠玉白菜」作為鎮國藝術之寶,那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就是由《夜巡》(英文The Night Watch、荷文De Nachtwacht)鎮殿。雖然「翠玉白菜」名聲響叮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除了小時候在某次校外教學曾快速瞥見外,也沒什麼其他深刻的印象,只是當時老師口中念的必看物件、博物館裡獨樹一格的無價之寶,瞧過一眼後,從此再與我的人生毫無瓜葛。
但《夜巡》似乎有著不太一樣的發展故事,荷蘭人不只把它視為博物館裡的鎮國藝術之寶,更讓它直接走上街頭、進入校園,並間接地滲透家庭、飄進耳中,與人們的一般生活搭上了不少關係。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嗎?讓荷事生非稍稍地替你解惑吧!
《夜巡》的身世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對《夜巡》這幅畫十分了解,所以請先耐著性子,讓筆者為大家做些重點整理。
由荷蘭知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於1642年所繪製的大型油畫(379.5公分×453.5公分、337公斤),常展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本名為:Militia Company of District II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rans Banninck Cocq(中文:第二區民兵連受命於班寧‧柯克隊長之下)。天啊!有夠落落長的名字,所以才在十八世紀末被人通稱為《夜巡》;不過弔詭的事又來了,這幅畫的情景其實是發生在白天,但因畫作顏色歷經多層的污垢和清漆顯得暗沈,所以得此「夜」字。
另外,原名清楚解釋著畫作內容,重心放在班寧‧柯克隊長向羅伊登伯赫副官(Lieutenant Rugtenbarch)發號施令的動作。對比強烈的《夜巡》,不只完整展現林布蘭大師對光影運用的特殊戲劇化風格、寫實細節的完美配置,更將原本流行一個個排排站的群體肖像畫,以帶有動作的現在進行式情境呈現,實為當時的一大突破。
探究創作《夜巡》的時空背景,正處於荷蘭國力最強大的黃金時期(十七世紀),此時的荷蘭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在商業、科學、藝術等領域也都居於領導地位,畫作所呈現和象徵的是國家歷史上最耀眼的時刻,其意義非凡超脫,因此成為藝術品中的龍頭代表。

延伸閱讀
蘭船東來: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崛起(上)
蘭船東來: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崛起(下)

直接走上街頭、進入校園
藝術品如果只能冷冰冰、死板板地躺在博物館裡或是書中,那還有什麼意義?文化藝術除了透過教育訓練外,更需要融入一般生活當中,才能獲得全面的延續與提升。但該如何做呢?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倒可以參考看看充滿創意的荷蘭人是如何做的。
案例一:我們的英雄回來了!(Onze Helden Zijn Terug!)
幾年前(2013),當休館十二年進行全面改建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終於可以再重新開幕時,選擇以鎮國藝術之寶《夜巡》為主題,搭配上街頭快閃表演,錄製而成宣傳廣告,標題「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更具逗趣、雙關的畫龍點睛功效。
這隻廣告彷彿大演穿越劇,以一個引發買場警鈴大作的古裝小偷作為開端,緊接著民兵警察從天而降,上演你追我跑四處亂串的戲碼;再來夜巡畫中的兩位主角出場,騎著馬帶領大批民兵前往;還有那不知哪冒出來的雞,更是把畫中細節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後小偷伏法,超大畫框與文案再度重天而降,《夜巡》活生生重現於你我之間,多元創意立馬獲得滿堂喝采,並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2013年國立博物館重新開幕的廣告。(@來源:Youtube
案例二:把平面畫作變成立體雕塑
荷蘭為慶祝國寶大師畫家林布蘭400歲生日,於2006年,請來當代的藝術家Mikhail Dronov和Alexander Taratynov,將大師的平面畫作《夜巡》打造成青銅立體雕塑。畫裡的二十二位人物都化身為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雕塑,讓人不只能近距離觀賞,還可以遊走其間、觸摸、合影。目前長期展示於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廣場Rembrandtplein上。
這讓人不經想起最近南故宮收藏《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贗品的紛爭,先屏除博物館定位問題,藝術文化的保存和推廣其實有很多不同的作法,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的複製,不但容易引起爭議又沒有什麼新意,還險些被冠上瓢竊的罪名,藝術創作最在乎的不就是「初衷」與「創意」嗎?看看夜巡雕塑,再想想南故宮生肖獸首,這之中是不是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呢?
20160117Night_watch2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廣場上的夜巡雕塑。(來源:Wikipedia, Rembrandtplein
第三例:小學生團體照也臨摹大師經典
玩攝影的人都知道「林布蘭光(Rembrandt lighting)」是肖像攝影裡極重要的打光方式,也俗稱「三角光」,顧名思義指的是:在受光面的另一端會出現一個呈倒三角型的亮區。此種光影常出現在林布蘭的畫作中,因而得名。
20160117Night_watch3
林布蘭人像畫Portrait of Johannes Wtenbogaert。(來源:Rijks Studio
為什麼要解釋林布蘭畫作與攝影的關係呢?因為接下來要看的就是經典名畫如何走進荷蘭小學裡?荷蘭南部小學De Bibit(Tilburg)請來攝影師Krijn Westerburgen,招集全班學生以時裝入境,並以體育、知識、勞力、藝術、音樂為主題,拍張具有林布蘭風格的團體照,化被動為主動讓小朋友自己走進大師的畫作。透過這樣一個實務操作的活動,每個人不但上了堂好玩又有趣的課程,更對林布蘭《夜巡》有著深刻的理解,說不定還能勾起他們對藝術、攝影、歷史等不同科目的好奇心;最後,這群孩子一輩子應該都跟《夜巡》脫離不了關係了吧!
20160117Night_watch4臨摹《夜巡》的小學團體照一。仔細看喔~每位小朋友的動作與表情更是一絕!(來源:Rijksmuseum臉書
20160117Night_watch5臨摹《夜巡》的小學團體照二。(來源:Rijksmuseum臉書
間接滲透家庭、飄進耳中
看完前三個非常直接的案例後,不過癮嗎?沒問題!接下來還要再加碼介紹另外兩個,由鎮國藝術之寶、之師間接所啟發的例子。
案例四:家裡壁紙也能既古典又時尚
如果你超喜歡一幅博物館裡的畫作,除了可以到紀念品店買張海報掛在自家牆上外,有創意的荷蘭人換個方式,讓古典名畫融入現代生活,滲透到你家牆面。荷蘭品牌droog與平面設計教母Irma Boom合作,推出一系列命名為Rijksmuseum DNA的壁紙設計,將荷蘭國立博物館裡的名畫色彩元素抽絲剝繭,換化為極簡的彩色條紋壁紙,既古典又時尚。
20160117Night_watch6
20160117Night_watch7
林布蘭畫作《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來源:Rijks Studio
簡化《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而成的壁紙Rijksmuseum DNA 06設計。(來源:droog
案例五:聽電音也聽得到林布蘭
此案絕對是最潮、抽象、神奇、科幻、霹靂的無誤!就在去年(2015)阿姆斯特丹電音盛會Amsterdam Dance Event,主辦單位請來美國電音教父Jeff Mills進駐林布蘭之家Rembrandt House的畫室,並以他認為充滿靈感的畫作《沈思的哲學家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為出發,將從古至今的空間、視覺、聽覺徹底解構再重組,瘋狂顛覆並創作了三首新曲!真是讓人拍案叫絕跪地膜拜~~~
20160117Night_watch8
林布蘭畫作《沈思的哲學家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來源:Wikipedia, 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
美國電音教父Jeff Mills進駐林布蘭之家前的電視訪問。(來源:youtube

看完這五個精彩絕倫的荷式創意後,是不是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原來所謂的鎮國藝術之寶,可以如此多元、輕鬆、有趣、深刻、驚奇地走融入一般生活之中,不用冷冰冰、死版版地躺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裡。

參考資料
Wikipedia: The Night Watch
Khan Academy, Rembrant, The Night Watch
Wikipedia: Rembrandtplein
Nightwatch 3D
NOS, Schoolfoto’s in de stijl van De Nachtwacht
ADE, Jeff Mills composes at The Rembrandt House during AD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