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低地國這麼低 ?!

荷蘭的「低」地景觀,可是其來有自的。(來源:Flickr#Roman Boed
「在荷蘭,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密不可分,所有看似隱於自然的一切,都是荷蘭人精心設計的大機關。」

 

到荷蘭,「一個大部分國土低於海平面的小國,如何成為在周邊歐洲列強環伺之下突破重圍成為 blablabla…」想必大家對於這個文案都熟悉不已。所有 跟荷蘭相關的紀錄片、旅遊廣告文宣大概都是從這句話開始,如果是廣告,一定還會在荷蘭兩字後面換氣瞬間穿插風車與鬱金香的背景圖片。但你知道荷蘭為什麼這麼「低」嗎?你知道風車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嗎?
當然,荷蘭本來就不高。沒有山脈,一座在三米高土丘上的教堂,就可以叫做「山丘上的教堂」,多麼詩情畫意。但它之所以像我們今日所看到的這麼低,遠超過「矮」的程度,可就是荷蘭人自己造成的了!
記得臺灣屏東沿海一帶嗎?如果你年紀與我相仿,大概會對國小社會課本那張民宅遠低於馬路的照片有印象,而且也都知道月考的時候老師可能還會給你這張圖片問你這是怎麼回事?然後下一題問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聰明的你,一定知道答案分別是地層下陷跟超抽地下水。但你知道,這也是造成荷蘭今日地景風貌的原因嗎?我想我是成功地嚇到你了。在大家的印象裡,荷蘭不是一個注重國土規劃且友善自然環境的先進國家嗎?嚇到你的不只這個,讓我再告訴你一個更勁爆的消息:他們是「故意的」!而看起來充滿異國風情的風車就是幫兇!
事情是這樣子的: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荷蘭的土地,在從前有不少是屬於沼澤、湖泊與泥濘不堪的泥煤地(註),但在中世紀人口快速的增加,越來越多嗷嗷待哺的嘴跟對居住空間的需求,迫使荷蘭人想盡辦法取得更多土地。於是,一個天外飛來一筆的想法在他們心裡浮現:「如果我能把這些在沼澤、湖泊、泥煤地的水通通排出去,那不就可以把它們當一般的土地使用 ?! 」於是,他們開始致力研究於各種的排水設計,想盡辦法要把水給排出去,但一直到 16 世紀風車磨坊的出現,才有了劃時代的進步。
磨坊不只是大家小時候印象中,會有隻驢子會在裡面一直走走走走,然後農夫就可以將麥磨成麵粉的場所。在荷蘭還沒有機械引擎的動力來源時,風車磨坊是個能將風力轉化為汲水動力的機械設備。當自然風帶動系統轉動時,在地層的汲水設備就可以持續運作,像幫浦一樣把水打出去。而透過像圖中這樣一連串排排站好的風車,荷蘭人成功的發展出把自然水文導入人造運河的系統。在中國,農田的水道是為了「引水灌溉」,荷蘭農田則恰恰相反,水道是為了把這些泥煤、沼澤、湖泊地的水給「排出去」。所有農田間的水道,最後都連結到風車,再由風車把水給排到地勢較高的運河,確保水不會再倒灌回這些農田裡。今日雖然大多數風車的排水機能已被抽水機械所取代,但你仍能在小孩堤防(Kinderdijk)看到荷蘭最大的風車群。
9387390845_554ae38eef_o
小孩堤防是荷蘭最大的風車群。(來源:flickr#Luke Ma
在風車系統的出現之後,荷蘭人卯起來把泥煤地裡的水給引導到運河裡,而隨著水分的降低,原本還有一點高度的土地,便緩緩的下降了,最後甚至落了一個比海平面還低的下場。只不過他們可是對這個成果相當滿意的,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土地上面進行各種各樣的建設與農業活動,養活一代又一代的荷蘭人。最令人驚豔的大規模泥煤地開發,是如今荷蘭地理中心的烏特勒支( Utrecht)區域 在短短的三百年間,從一個無法居住的無人地帶成為了位居要衝的現代大城。而我們熟悉的另一荷蘭印象「鬱金香」,其實也是來自於土耳其,但恰巧適合長在泥煤土壤上的外來種!
你發現了嗎?你雙眼所見的綠油油的田地、悠然慢步的牛隻、懶洋洋的綿羊;平緩的水道、異國風情的風車磨坊;春天盛開的鬱金香、小巧的紅磚運河,看似浪漫、和緩、寧靜、自然,都是荷蘭人不斷與自然抗衡的產物。在荷蘭,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密不可分,所有看似隱於自然的一切,都是荷蘭人精心設計的大機關。也許下次帶著這份心情,你會看到不一樣的荷蘭。
註:泥煤地。在羅馬時代,荷蘭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是被泥煤(Peat)所覆蓋。泥煤地是由一種含水量極高的土壤組成。在燈泡出現之前,泥煤可用來燃燒做為照明或取暖的原料,但泥煤地本身的經濟價值不高,超高的含水量使它不利於任何的建築或農業用途。

參考資料
Delta urbanism 2010
Altas of Dutch water citie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