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在 Kunsthal 的展覽入口。(© Yuntsui Chang攝影)
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創始於 2001 年,自 2003 年舉辦第一屆展覽後,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注目,今年邁向第六屆。有別於附屬在整個威尼斯藝術節體系下,鹿特丹建築雙年展是個獨立籌劃的展覽,並且特別關注國際城市的發展,對當今及未來重要趨勢提出各種不同的前衛觀點。如今它成為鹿特丹的代表性節目,更確立了鹿特丹市作為荷蘭建築首都的地位,亦為其他世界各國的大城市建立參考範例。

第六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的展覽開始處。(© Yuntsui Chang攝影)
今年的主題為「城市與自然 Urban by Nature」,由荷蘭景觀建築大師 Dirk Sijmons 策畫,在今年夏天為期三個月展出,有系列的展覽、演講、活動和導覽,主展場則位於鹿特丹的藝術廳(Kunsthal)舉辦。
此屆展覽主張為:「唯有先解決城市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世界各地的環境問題。從景觀建築的角度出發,分析現代社會與自然、城市與景觀的關係,重新定義當今城市面對挑戰的處理方式。」主題為:「若我們將城市視為一個大型的都市景觀系統,利用創新的設計策略,就能將城市打造成韌性城市 Resilient City,並確保更為永續發展的未來。」
五大主題,96 個不同的都市設計案例
主題一:栽種的星球 A PLANET CULTIVATED
第一區展場「栽種的星球」及案例「Floriade 2022」展示模型。(© Yuntsui Chang攝影)
主展場藝術廳一開始的展區「栽種的星球A PLANET CULTIVATED」,展示了 24 件城市景觀案例,這些設計皆因人與自然間各種不同關係所塑造而成,共分為庭院、公園、保育區、自然建築四種。
最引人注目的案例為「Floriade 2022」- 位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新市鎮阿米爾(Almere)的 2022 年園藝博覽會公園,由荷蘭建築團隊 MVRDV 規劃而成。荷蘭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可說是全球園藝界的一大盛會,每十年舉辦一次,過去四屆的展場規劃都作為荷蘭都市發展的媒介,而這次 2022 年的世園會目標更大,展覽過後園區將會發展成永久的實驗場,作為永續都市發展的示範地。
這個新的都市延伸將能夠在糧食、用電、用水上自給自足,並且希望盡可能地綠化。整體區域以棋盤式規劃,每格區塊將會有一種主題植栽,搭配所屬的設施,遊客未來可以入住在「茉莉花飯店」並在「百合塘」遊憩,居民在名為「蘭花屋」的綠建築上班,其中的大學有疊層的植物園校舍等,展現關於永續城市的願景。
荷蘭2022年園藝博覽會「Floriade 2022」的設計概念影片。
主題二:探索地下 EXPLORING THE UNDERGROUND
第二區「探索地下」展區樣貌。(© Yuntsui Chang攝影)
第二區細長展區「探索地下 EXPLORING THE UNDERGROUND」,共有 7 個不同國家的案例,舉出幾個當今城市面對的土地問題:如西班牙馬德里市的道路地下化、越南胡志明市的地層下陷、瑞典基律納市的鐵礦開採和永續遷都等。城市的地底下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提供儲存的空間,還是人類文化和地球歷史的檔案庫,是我們時常忽略的,值得我們的關注和重視。
主題三:都市景觀和氣候變遷 URBAN LANDSCAPE AND CLIMATE CHANGE
第三區「都市景觀和氣候變遷」的案例資訊。(© Yuntsui Chang攝影)
接著第三展區是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都市景觀和氣候變遷」,當今大部分城市都在海岸或三角洲上,然而面對氣候變遷的海平面上升和洪災增加等問題時,這些地區卻是最脆弱的地方,如何強化城市並變得更具有韌性(或復原力),是當今城市的重要課題。
在 2012 年的桑迪颶風之後,美國紐澤西州和紐約市便受到暴雨和海水倒灌襲擊,造成 286 人死亡的嚴重災情,這個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停止運行好幾天,八百多萬人缺水缺電,約六十五萬棟住宅和十萬間公司受損或摧毀。災後兩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了份行政命令,建立了「颶風桑迪重建工作團隊」,其中一項計畫是「設計重建都市 Rebuild by Design」,希望藉由指認受災地區環境和結構上的弱點而能夠發展出可行的方案,保護居民免於未來的氣候災害。
本區共展出了「設計重建都市 Rebuild by Design」的 10 個子計畫,由許多不同國家的設計團隊,針對各地受災區提出多元化的設計發想。舉幾個例子來說,像美國賓州大學設計學院所提出的亨茨波特镇的生命線(Hunts Point Lifelines),就專注在紐約市新鮮食品的最大集散地亨茨波特半島(Hunts Point peninsula),此區由許多低地和濕地所組成,借由他們的設計,將具生態性和社會性的堤岸空間,轉化為一系列的腳踏車道和綠帶,因此確保糧食輸送的網絡和暴風雨下的排水機制。另外,由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帶領的建築團隊 OMA,也提出霍博肯市(Hoboken)「的阻擋、延遲、儲存、排放」綜合策略(Resist, Delay, Store, Discharg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Hoboken),不只能保衛城市,更將商業、公共、休閒等設施全面結合。
由荷蘭建築團隊 OMA 主持的「霍博肯市的綜合策略」的概念說明圖。(圖片來源:霍博肯市政府網站)
無論是專注在哪些議題和哪些地區,這些計畫的共通點就是,不再只是朝向重建受創的地區,而是同時整合其他規劃議題和面向到計畫裡(例如都市更新、遊憩空間),並更加關注環境以及社會性的議題(例如生態工程、環境正義),眾多計畫提供新一代規劃理論實踐的平台,以及美國東岸重點城市的重生機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計畫除了美國本土的規畫設計團隊外,不乏許多荷蘭的公司,提供許多荷蘭對於水資源管理的寶貴經驗。紐約時代雜誌更以「如何在後桑迪時代學習荷蘭人思考(How to Think Like the Dutch in a Post-Sandy World)」的標題來反思紐澤西和紐約這次的重建計畫。
主題四:城市的新陳代謝 THE URBAN METABOLISM
第四區「城市的新陳代謝」的展區布置。(© Yuntsui Chang攝影)
第四區展覽「城市的新陳代謝 THE URBAN METABOLISM」,分為九項議題,包括空氣、水、生物、食物、能源、廢棄物、貨物還有沙石、沈積物、和建築材料等的流動系統,在大展區裡共有來自世界各國的 36 個案例。
都市景觀可視為一個複雜、龐大、互相牽動的系統,長時間不斷變動,以符合居住其中人們的需求,唯有認識這些系統的組成和脈動,才能完善規畫我們的城市。本區展覽利用三種層次作為分析的標準:第一個層次為檢視流通系統的基礎建設設計;第二層則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創新思維模式;第三層再顯示這些分析如何能作為當今城市的設計、規劃、管理工具。此屆雙年展特別委託荷蘭環境檢測局(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PBL)調查全球和國家級規模的案例,研究各種流動系統的議題和瓶頸。另外,更舉辦工作坊(IABR–Project Atelier Rotterdam)將以上主題做了一次全面性的綜合研究,並且第一次應用新陳代謝觀點來分析整個鹿特丹,及提出特定地點的試驗計劃。
在此次工作坊中專注於發展設計策略,以改善鹿特丹市的流動系統,並企圖解決其中最顯著的幾項都市問題,也在最後發展出四大策略,分別為:
1. 催化「再次工業化」(catalyzing Re-Industrialization):以結合鹿特丹南區發展,並設立新道路迴圈「e-loop」,分散、降低原本市中心的貨物運送密度,進而減少空氣污染的問題,達到物流、人流、空氣流動的品質提升。(參考下圖黃色區塊)
2. 傳輸能源廢物(Channeling Energy Waste):完整利用能源所產生的副產品,將排放和需要熱能的設施連接起來,例如南區的數據中心所產生的廢熱能,即可透過新傳輸網的建立,運送到需要熱能的住宅區,除此之外,這些熱能中心還能成為公共設施,像是瞭望塔、地標和遊戲場等。(可參考下圖紅色區塊)
3. 收集資源(Collecting Resources):電子廢棄物、農業廢物、家庭廚餘、排泄物等,其實都是寶貴的資源和材料,以住宅群的創新設計概念,例如設立垃圾滑道等,減輕處理這些廢棄物的負擔,並在社區間設置「養分收集中心」,將廚餘轉化為沃土,提供都市庭園或農園使用。(可參考下圖綠色區塊)
4. 製造群落生境(Creating Biotopes):鹿特丹的是個三角洲城市,萊茵河帶來的淤泥以及海水造成的土地鹽化一直困擾著這塊土地,每年在河道疏浚並將沉積物運至海口是筆可觀的開銷,將部分泥土推積在廢置的碼頭,讓水生生物能夠有新的棲息地,並在鹿特丹市周邊建立更多的水塘、湖泊跟儲水槽,將雨季的雨水和河川氾濫的淡水儲存起來,這樣的設施也能同時提高都市的韌性和復原力。(可參考下圖河岸的綠色區塊)
雙年展鹿特丹工作坊的設計團隊認為,利用都市新陳代謝機制作為城市設計的工具,需要考量區域和地區尺度、策略和空間設計、流動系統和相關基礎設施間的轉換。他們所提出的設計提案都包括了一種新的整合視野,因而創造經濟、生態、空間的多樣性,並展現結合都市、自然、景觀整體性的理解與關切。
請問參觀是現場購票嗎?是否可使用博物館卡呢?
這個展覽已經結束囉~不過如果明年有興趣,夏天的時候可以關注一下。今年Kunsthal主展場可使用博物館卡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