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城市與自然

2
第六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在 Kunsthal 的展覽入口。(© Yuntsui Chang攝影)
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創始於 2001 年,自 2003 年舉辦第一屆展覽後,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注目,今年邁向第六屆。有別於附屬在整個威尼斯藝術節體系下,鹿特丹建築雙年展是個獨立籌劃的展覽,並且特別關注國際城市的發展,對當今及未來重要趨勢提出各種不同的前衛觀點。如今它成為鹿特丹的代表性節目,更確立了鹿特丹市作為荷蘭建築首都的地位,亦為其他世界各國的大城市建立參考範例。
20140913_iabr2
第六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的展覽開始處。(© Yuntsui Chang攝影)
今年的主題為「城市與自然 Urban by Nature」,由荷蘭景觀建築大師 Dirk Sijmons 策畫,在今年夏天為期三個月展出,有系列的展覽、演講、活動和導覽,主展場則位於鹿特丹的藝術廳(Kunsthal)舉辦。
此屆展覽主張為:「唯有先解決城市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世界各地的環境問題。從景觀建築的角度出發,分析現代社會與自然、城市與景觀的關係,重新定義當今城市面對挑戰的處理方式。」主題為:「若我們將城市視為一個大型的都市景觀系統,利用創新的設計策略,就能將城市打造成韌性城市 Resilient City,並確保更為永續發展的未來。」
五大主題,96 個不同的都市設計案例
主題一:栽種的星球 A PLANET CULTIVATED
20140913_iabr3
第一區展場「栽種的星球」及案例「Floriade 2022」展示模型。(© Yuntsui Chang攝影)
主展場藝術廳一開始的展區「栽種的星球A PLANET CULTIVATED」,展示了 24 件城市景觀案例,這些設計皆因人與自然間各種不同關係所塑造而成,共分為庭院、公園、保育區、自然建築四種。
最引人注目的案例為「Floriade 2022」- 位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新市鎮阿米爾(Almere)的 2022 年園藝博覽會公園,由荷蘭建築團隊 MVRDV 規劃而成。荷蘭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可說是全球園藝界的一大盛會,每十年舉辦一次,過去四屆的展場規劃都作為荷蘭都市發展的媒介,而這次 2022 年的世園會目標更大,展覽過後園區將會發展成永久的實驗場,作為永續都市發展的示範地。
這個新的都市延伸將能夠在糧食、用電、用水上自給自足,並且希望盡可能地綠化。整體區域以棋盤式規劃,每格區塊將會有一種主題植栽,搭配所屬的設施,遊客未來可以入住在「茉莉花飯店」並在「百合塘」遊憩,居民在名為「蘭花屋」的綠建築上班,其中的大學有疊層的植物園校舍等,展現關於永續城市的願景。
荷蘭2022年園藝博覽會「Floriade 2022」的設計概念影片。

 

主題二:探索地下 EXPLORING THE UNDERGROUND
20140913_iabr5
第二區「探索地下」展區樣貌。(© Yuntsui Chang攝影)
第二區細長展區「探索地下 EXPLORING THE UNDERGROUND」,共有 7 個不同國家的案例,舉出幾個當今城市面對的土地問題:如西班牙馬德里市的道路地下化、越南胡志明市的地層下陷、瑞典基律納市的鐵礦開採和永續遷都等。城市的地底下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提供儲存的空間,還是人類文化和地球歷史的檔案庫,是我們時常忽略的,值得我們的關注和重視。
主題三:都市景觀和氣候變遷 URBAN LANDSCAPE AND CLIMATE CHANGE
20140913_iabr6
第三區「都市景觀和氣候變遷」的案例資訊。(© Yuntsui Chang攝影)
接著第三展區是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都市景觀和氣候變遷」,當今大部分城市都在海岸或三角洲上,然而面對氣候變遷的海平面上升和洪災增加等問題時,這些地區卻是最脆弱的地方,如何強化城市並變得更具有韌性(或復原力),是當今城市的重要課題。
在 2012 年的桑迪颶風之後,美國紐澤西州和紐約市便受到暴雨和海水倒灌襲擊,造成 286 人死亡的嚴重災情,這個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停止運行好幾天,八百多萬人缺水缺電,約六十五萬棟住宅和十萬間公司受損或摧毀。災後兩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了份行政命令,建立了「颶風桑迪重建工作團隊」,其中一項計畫是「設計重建都市 Rebuild by Design」,希望藉由指認受災地區環境和結構上的弱點而能夠發展出可行的方案,保護居民免於未來的氣候災害。
20140913_iabr7
2012 年美國桑迪颶風過後紐約市的景象。(圖片來源:Telegraph
本區共展出了「設計重建都市 Rebuild by Design」的 10 個子計畫,由許多不同國家的設計團隊,針對各地受災區提出多元化的設計發想。舉幾個例子來說,像美國賓州大學設計學院所提出的亨茨波特镇的生命線(Hunts Point Lifelines),就專注在紐約市新鮮食品的最大集散地亨茨波特半島(Hunts Point peninsula),此區由許多低地和濕地所組成,借由他們的設計,將具生態性和社會性的堤岸空間,轉化為一系列的腳踏車道和綠帶,因此確保糧食輸送的網絡和暴風雨下的排水機制。另外,由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帶領的建築團隊 OMA,也提出霍博肯市(Hoboken)「的阻擋、延遲、儲存、排放」綜合策略(Resist, Delay, Store, Discharg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Hoboken),不只能保衛城市,更將商業、公共、休閒等設施全面結合。
20140913_iabr8
由荷蘭建築團隊 OMA 主持的「霍博肯市的綜合策略」的概念說明圖。(圖片來源:霍博肯市政府網站
無論是專注在哪些議題和哪些地區,這些計畫的共通點就是,不再只是朝向重建受創的地區,而是同時整合其他規劃議題和面向到計畫裡(例如都市更新、遊憩空間),並更加關注環境以及社會性的議題(例如生態工程、環境正義),眾多計畫提供新一代規劃理論實踐的平台,以及美國東岸重點城市的重生機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計畫除了美國本土的規畫設計團隊外,不乏許多荷蘭的公司,提供許多荷蘭對於水資源管理的寶貴經驗。紐約時代雜誌更以「如何在後桑迪時代學習荷蘭人思考(How to Think Like the Dutch in a Post-Sandy World)」的標題來反思紐澤西和紐約這次的重建計畫。
主題四:城市的新陳代謝 THE URBAN METABOLISM
20140913_iabr9
第四區「城市的新陳代謝」的展區布置。(© Yuntsui Chang攝影)
第四區展覽「城市的新陳代謝 THE URBAN METABOLISM」,分為九項議題,包括空氣、水、生物、食物、能源、廢棄物、貨物還有沙石、沈積物、和建築材料等的流動系統,在大展區裡共有來自世界各國的 36 個案例。
都市景觀可視為一個複雜、龐大、互相牽動的系統,長時間不斷變動,以符合居住其中人們的需求,唯有認識這些系統的組成和脈動,才能完善規畫我們的城市。本區展覽利用三種層次作為分析的標準:第一個層次為檢視流通系統的基礎建設設計;第二層則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創新思維模式;第三層再顯示這些分析如何能作為當今城市的設計、規劃、管理工具。此屆雙年展特別委託荷蘭環境檢測局(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PBL)調查全球和國家級規模的案例,研究各種流動系統的議題和瓶頸。另外,更舉辦工作坊(IABR–Project Atelier Rotterdam)將以上主題做了一次全面性的綜合研究,並且第一次應用新陳代謝觀點來分析整個鹿特丹,及提出特定地點的試驗計劃。
在此次工作坊中專注於發展設計策略,以改善鹿特丹市的流動系統,並企圖解決其中最顯著的幾項都市問題,也在最後發展出四大策略,分別為:
1.  催化「再次工業化」(catalyzing Re-Industrialization):以結合鹿特丹南區發展,並設立新道路迴圈「e-loop」,分散、降低原本市中心的貨物運送密度,進而減少空氣污染的問題,達到物流、人流、空氣流動的品質提升。(參考下圖黃色區塊)
2.  傳輸能源廢物(Channeling Energy Waste):完整利用能源所產生的副產品,將排放和需要熱能的設施連接起來,例如南區的數據中心所產生的廢熱能,即可透過新傳輸網的建立,運送到需要熱能的住宅區,除此之外,這些熱能中心還能成為公共設施,像是瞭望塔、地標和遊戲場等。(可參考下圖紅色區塊)
3.  收集資源(Collecting Resources):電子廢棄物、農業廢物、家庭廚餘、排泄物等,其實都是寶貴的資源和材料,以住宅群的創新設計概念,例如設立垃圾滑道等,減輕處理這些廢棄物的負擔,並在社區間設置「養分收集中心」,將廚餘轉化為沃土,提供都市庭園或農園使用。(可參考下圖綠色區塊)
4.  製造群落生境(Creating Biotopes):鹿特丹的是個三角洲城市,萊茵河帶來的淤泥以及海水造成的土地鹽化一直困擾著這塊土地,每年在河道疏浚並將沉積物運至海口是筆可觀的開銷,將部分泥土推積在廢置的碼頭,讓水生生物能夠有新的棲息地,並在鹿特丹市周邊建立更多的水塘、湖泊跟儲水槽,將雨季的雨水和河川氾濫的淡水儲存起來,這樣的設施也能同時提高都市的韌性和復原力。(可參考下圖河岸的綠色區塊)
20140913_iabr10
「雙年展鹿特丹工作坊」對於鹿特丹市提出的四種規劃策略說明圖。(圖片來源:A10 建築雜誌網站

雙年展鹿特丹工作坊的設計團隊認為,利用都市新陳代謝機制作為城市設計的工具,需要考量區域和地區尺度、策略和空間設計、流動系統和相關基礎設施間的轉換。他們所提出的設計提案都包括了一種新的整合視野,因而創造經濟、生態、空間的多樣性,並展現結合都市、自然、景觀整體性的理解與關切。

 

主題五:都市景觀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THE URBAN LANDSCAPE
本展的策展人 Dirk Sijmons 曾問:「都市景觀是一個巨大的人造物,由密集並稀少的開發地所組成,如住宅區、工業區、機場、礦區、自然保育區、農地、運河等,加上連接這些區域的必要基礎建設,它是如此龐大、跨越行政和國家的邊界,是如此複雜、讓任何預測和管理顯得不切實際,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答案就在第五區「都市景觀的策略」的展覽中,此區包含世界各地的22個案例,其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遍及疊圖的研究、城鄉的觀察、整體三角洲策略的規劃、城市畸零地的整合、美國郊區規劃的檢討、設計和管理者的新規劃工具等等。
其中亮點為「雙年展布拉邦工作坊」(IABR–Project Atelier Brabantstad),布拉班特大都會區指的是荷蘭南部五個城市間的連線地區:埃因霍溫(Eindhoven)、斯海爾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布雷達(Breda)、蒂爾堡(Tilburg)、赫爾蒙德(Helmond ),這塊區域如同一個廣泛且靈活的馬賽克拼圖,具有高低密度不同的土地用途。工作坊應用各樣的操作工具,以填補現有政策和治理結構的縫隙,並利於省與市機關和水利部門的使用,促進當地決策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與雙年展鹿特丹工作坊相比,布拉邦工作坊的範圍大上許多。身處在荷蘭精華區蘭斯台德(Randstad)、比利時首都圈(Brussels-Antwerp)和德國魯爾工業區之間,高度的便利性一直是布拉班特地區的優勢,因而產生它自身的特殊空間發展模式:馬賽克結構或稱地毯結構,提供良好的創業與居住環境。貫穿於這些地毯結構並連結各區的是水道系統,同時也是該區的都市問題,而該水道系統卻扮演著提供荷蘭地區穩定水源的重大任務。因此,工作坊設計團隊提出了該區域面臨的四點規畫問題:過度擴張的土地發展政策,破壞原有的城鄉連結;農業發展已達極致,如何永續性經營仍需探討;中央、區域、地方政府間的高度連結不再;過去的總體發展計劃,無法有效結合空間規劃與政策擬定。
20140913_iabr11
地區的空間發展模式 ─ 馬賽克結構。(圖片來源: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官方網站
綜合該區域的特色和面對的主要挑戰,工作坊設計團隊提供了六種「方格模式」(Carpet Program):
1.  創新工業(水資源管理、都市氣候):興建新工業區與市中心的連結道路,並結合水資源的儲存系統,減緩這兩地雨季排水的負擔,同時這些風景優美的廊道也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可參考下圖上方紫色區塊)
2.  工業區再發展(水資源管理、都市氣候):利用工業區和運河間的濕地,收集並淨化雨水及工業廢水,降低工業區對於地下水的抽取。除此之外,河道和工業區間的地形還能成為風道,降低都會區面臨熱浪的危險。(可參考下圖下方紫色區塊)
3.  大規模農業(水資源管理、休閒景觀):當地眾多的畜牧業者可自組社群,共同規劃相關的基礎設施,並在牧場和水道間開闢耕地種植飼料,並使用自己淨化後的畜牧廢水灌溉,一方面可降低畜牧農地帶來的汙染,另一方面新的水道和水塘系統也能成為一種休閒景觀。(可參考下圖右方綠色區塊)
4.  林業(水資源管理、沙漠化土地):利用養分較高的運河水澆灌樹林區,經過樹林的過濾,再將這些水源排至自然溪流系統,這麼一來能夠延遲更多雨季排水,同時澆灌喪失地力的土地。(可參考下圖左方綠色區塊)
5.  郊區住宅(水資源管理、都市農業):北布拉邦省具人造運河與自然溪流兩種水道系統。流經運河、富含鈣質的默茲河水,可用來灌溉城市附近的小規模農作地,創造小型的食物供應鏈。另外,建立水壩能蓄積溪流的水源,製造出獨特的濕地景觀,並設立宜人的住宅區域和休閒環境,讓都市住宅擴張和農業發展取得平衡。(可參考下圖紅色區塊)
6.  休閒住宅區(水資源管理、農業觀光):部分布拉邦的溪流太快將雨水排出,導致部分河流系統缺乏淡水供應。設計團隊建議根據既有地形和建物改變部分水道,以減緩水源的排放,並且小型農業也可散布在這些水道旁,營造迷人的田園景觀。(可參考下圖紅色區塊)
20140913_iabr12
「雙年展布拉邦工作坊」提出的發展模式。(圖片來源:AR-TUR公司網站
工作坊設計團隊結論,打造永續和富裕的布拉邦都會圈,其關鍵的操作工具為認識馬賽克結構方格塊內的狀況條件,以及重新活化其中的空間。「再織地毯」(Re-stitching the carpet)是一種倚靠互相合作和共同出力的空間規劃模式,它也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邏輯:投資和開發的共同導向為生態和社會經濟面的利益,像是開發權利和土地合併等皆應納入考量。
結語
鹿特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歷 1940 年五月戰爭的炮火洗禮,整個城市近乎重建。有別於歷史古典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是荷蘭現代建築師的設計舞台,成為俱有獨特魅力的國際城市,它少了更多包袱和限制,能夠做出更多的嘗試和挑戰,作為建築雙年展的主辦城市別有歷史意義。
另外,建於歐洲大河萊因河三角洲河口的港都鹿特丹,在近年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朝向兼具永續及韌性的城市發展規劃,源源不絕挖掘更多元的創新思維,提供本屆雙年展豐富的案例內容和活動平台,相信日後的展覽,也能夠繼續反映當代城市建築規畫設計的挑戰,提供給我們荷蘭和各地新穎的城市建築設計巧思。讓我們一起期待 2016 年的成果吧!

參考資料
第三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2007,張從仁,準建新聞

2 Responses

    • Cindy Liao

      這個展覽已經結束囉~不過如果明年有興趣,夏天的時候可以關注一下。今年Kunsthal主展場可使用博物館卡參觀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