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AE碩士課程的設計哲學

1
2011年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AE開幕餐會,所有食物皆使用基本模型技法製成。圖為加工廠指導員使用矽膠模具翻巧克力。(©Meng Hsun Wu 攝影)
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DAE),只要是對設計稍有涉獵的荷蘭人都會知道的一所學校。設有大學部以及研究所課程,除了知名度不在話下外,其畢業展也是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中的每年最熱門參訪重點之一。
雖然是間學校,卻坐落於埃因霍芬市中心的一棟舊飛利浦工廠大樓de Witte Dame(英文the White Lady Building,白娘子大樓)裡,似乎有點呼應了其學生擅長創造的意外感與荷式幽默。這棟建築提供了六百人的上課空間以及各類型材料的工作空間(金工、木工、塑膠樹脂、陶瓷、紡織、絹印等)。
只訓練思考邏輯的碩士課程
DAE研究所的課程重點並不在教授專業,而是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課程有兩年,總共六個學期。前三個學期的師資和課程內容會依照當時設計的未來走向有所更動,所以每年皆有不同的規劃;後三個學期則是讓學生專注在論文與畢業設計上。雖然說每週上課的天數只有「兩到三天」,時數也相當短。但對於學生而言,每週、每學期都是如同地獄般的關卡。在自我要求、可能被退學的壓力、還有荷蘭陰雨綿綿的天氣搭配之下,情緒潰堤其實是常發生的事。
至於課程上又是如何規劃的?有什麼特色?就拿筆者所畢業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研究所(2011-2013)為例。
第一學期為「基礎設計」:透過基礎的產品設計讓學生瞭解學校設備與城市,也讓指導者瞭解學生的背景、專長以及思考模式。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實地測試設計「intervention」的概念,不拘形式,例如:擅長製作的同學紀錄路人對設計的反應,擅長溝通的同學就製作標語與居民對話。由於社會設計的主要對象還是「人」,此項作業除了讓人練習在設計前端,就必須開始思考如何溝通互動外,並且藉由實地測試的過程得知成功或失敗的理由。
第二學期為「應用設計」:參與不同城市的社會設計活動,與當地居民溝通、了解問題進而提出設計提案,讓學生體驗實際進行提案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
第三學期是混合各系學生的小組商業提案,當年筆者是與荷蘭鐵路NS和歐洲能源公司E.ON合作,提出車站改造以及創新能源使用的提案。
最後,第二年則為論文寫作以及畢業設計。
DAE第一年的課程規劃結合了基礎、實地練習以及分組合作,提供初到埃因霍芬的國際學生們很好的緩衝以便適應環境與確定日後的發展目標。由業界的設計師來教學,除了讓學生們建立基本的設計人脈也對荷式設計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這同時也給了學校機會了解學生的本質以及適不適合進行第二年的畢業設計。
20151014DAE22013年的畢業生Pablo Calderón Salazar 的作品 The Other Market。(來源:©Ben Landau
自成一格的師徒教育
與一般大學相較之下,DAE研究所的師資和教學方式都顯得很不正規、自成一格。教學模式比較近似師徒制,老師們是由系主任根據未來一年可能的設計趨勢所聘請而來。除此之外,這些被欽點的特聘人員也會是某個領域的知名/新星設計師(當然不一定有教師執照或修過任何教育學分),以指導者的身份(mentor)而非傳統教師的定位來進行教學,基本的上課方式更是透過不斷的分組、個人討論等互動模式進行。
雖然這些mentor們不一定受過正規的教育訓練,但在職場上皆具有務實、精準的判斷力,馬上能看穿哪個設計提案有潛力、該如何修正。透過與學生們不斷地提問與討論過程,使學生更了解自己設計提案的價值與可能的多元發展性,引導學生自己找出下個階段應該要進行的方向,較少對於設計本身提出直接實際的建議。而評分的重點除了概念、完成度、美感,更重要的在於學生願意挑戰自己界線的程度。
因此,學生總是在迷惘跟不斷嘗試中尋求起自己的風格與作業模式,是種訓練建立思考設計價值以及個人作業模式,遠多於提升設計能力的教學模式,將每位學生都當成獨立設計師來訓練。畢業之後,不見得設計能力會提升,但是後續創作的廣度、深度大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0151014DAE3
原本預期是演講的課突然變成體操課,主旨是「放鬆才能達到平衡」。(©Meng Hsun Wu 攝影)
出國留學先從問自己「為什麼」開始
每個人出國進修的理由皆不同,但是不管是哪間學校,不妨從這幾個問題開始思考。為什麼是該國?為什麼是該學校?學習目標為何?畢業後目標又是什麼?短程計畫?長期計畫?如何執行?
其中必須了解DAE屬荷蘭專業高等教育HBO(Hogescholen,類似台灣技術學院),因此對於畢業後想回台任教職的人而言,DAE的碩士文憑是否具有在台教學的資格,恐怕得再三考慮一番。而對於畢業後想在荷蘭就業的人而言,最好本身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英語能力是基本,但想長期居留,學習荷蘭文是必須的)。通常只有較大規模的公司願意負擔聘請外籍人士,所需申請工作簽證的繁瑣流程,而此類公司偏好選擇科技大學(Technology University)的畢業生。但也有另外一個解讀方式就是,大多數DAE的畢業生偏好創業或自由接案。雖說從荷蘭高等教育畢業之後,能夠獲得一年尋求工作(search year)的簽證,在這之後想創業或接案則必須申請自營(self-employed)簽證,但條件之嚴苛幾乎沒有設計畢業生拿到過,即便拿到了,要拓展足夠的人脈來經營事業也是相當大的挑戰。
最後,荷式設計貌似美好,但也非常的烏托邦,或多或少不切實際是常態,甚至有時令人覺得已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程度。實際上,許多荷蘭設計案並沒有商業模式,沒有贊助根本無法進行。但是為什麼這裡的設計師還是可以生存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荷蘭社會風氣普遍認為:當你認真的想做某件事,錢會隨後而來。現實環境中,在荷蘭的確有各式贊助與各種合作機會(譬如Stimuleringsfonds每年有百萬歐元的總補助提供給在荷蘭的設計師申請。透過展覽或是其他宣傳方式,有時也會有專案來敲門)。如何去拓展這些人脈、資源則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然而,這種放手去做的心態讓他們只專心在思考如何達成目的,既沒有限制想法的框架、也沒有太多干擾的噪音,成就了不少荷蘭設計師。無論你對就讀DAE是否有興趣,先了解自己、設定目標才有辦法扎實的踏出步伐、做出成果。首要的一步就從問自己:為什麼Why開始吧!

One Response

  1. Mengting

    I am a student who is going to apply for Social Design ,and your sharing here helps me to know this master program more.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

    If you don’t mind ,can I have your email address ? I want to know more details of the study in this school!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