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擁有」─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的循環設計思維(下)

托馬斯所設計的荷蘭小鎮布魯門(Brummen)市政廳增建案。 (圖片來源:bam

延伸閱讀不再「擁有」─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的循環設計思維(上)

上集裡面,我們提到托馬斯循環設計理念的由來,和他提出超越產品使用週期的想法:讓消費者購買到的不再是「產品」而是「服務」,而由生產者負責維護和回收。這個構思已成功運用在辦公室的照明以及住宅的家電器上。在下篇裡,我們繼續介紹他循環設計的其他核心理念,以及讓他拿下2013年永續設計大獎的作品由來。
沒有任何東西該被視為「廢棄物」:產品的「材料護照」與其價值
托馬斯強調我們需要翻轉當今產品設計的線性流程思維,改將產品視為材料的儲存容器。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將不再是一項私有物,而是一種服務。在消費者享受產品提供的服務後,產品會被送還給製造商。為了商品的回收與再利用,製造商負責設計並生產容易拆解的商品。
為什麼這樣的思維轉變是重要的呢?在一般情況下,當消費者不再需要某項產品後,往往將之丟棄、產生許多廢棄物。即便回收公司會來收購處理,但就算產品裡面有銅料、玻璃、鋁片等有價值的材料,要拆解出這些材料的成本太昂貴了,使得回收公司通常會將這些廢棄物送進焚化爐。雖然荷蘭政府回收再利用了焚化爐的熱能,並稱之為「綠色能源」,但是產生這些綠色能源的同時卻永久的失去這些材料。換句話說,當代的焚化爐可以說是寶貴材料的「火葬場」。但是就托馬斯看來,沒有任何東西該被視為「廢棄物」。
在托馬斯構想中的新經濟系統裡,將不再有「廢棄物」的概念。所有的材料將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身分證」--「材料護照」。身為建築師的托馬斯認為,每棟建築物也應該要擁有一本的「材料護照」,清楚地記載哪些元件使用了哪些材料。當所有材料都有自己的身分證,他們就不再會「遺失」了,所有的產品都會材料的集合。
荷蘭2013永續建築設計大獎作品的核心理念:現在做更多,以後的問題就更少(more will then be less)
托馬斯為荷蘭東部小鎮布魯門(Brummen)市政廳的增建案設計了新的木構架。 在完成設計後,木料的供應商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對方說:建築師,我知道你不在乎這問題,你也不需要為此增加花費,但是你可以將木樑的大小增加三公分嗎?這樣一來,這些木樑在二十年後會有更高的剩餘價值,我知道這些加長的木樑在二十年後能夠有什麼用途。托馬斯回答他說:好,就照著你所說的去辦吧,因為現在增加的材料將能減少日後再利用的問題(More will then be less)。托馬斯強調說,這是建築設計師們應當思考的要素,我們應當思考所使用材料日後的剩餘價值。托馬斯設計的木構架可以於二十年後拆解回收,這個循環建築構思也為他贏得了荷蘭2013永續建築設計大獎。
材料護照的應用:流動遊樂園的啟示
每逢特別慶典或假日期間,我們可以在城鎮中發現流動遊樂園的蹤影。這類流動遊樂園的工作人員,將他們的遊樂設施之稱為「齒輪」(gear) 。這些「齒輪」們必須符合可重新組裝、可移動、可負擔等條件的要求,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建築們只是「暫時性」的搭建在當地,隨後即可拆解,直到下一次到別的地方組裝起來。托馬斯認為,所有的建築物都該被視為一個巨型的暫時遊樂場,所有的材料都擁有各自的身分證,能夠被重新拆解和組裝,無論是商品、建築、甚至是地球,都該被視為儲存材料的倉庫。
托馬斯將上述概念,應用在荷蘭能源電網公司阿利安德(Alliander)位於德伊芬(Duiven)總部的建築改造上。這個專案需要一個面積高達六千五百平方公尺左右的巨型屋頂,需要大跨度的鋼構設計。一般而言,建築師會諮詢鋼料供應商,但供應商為了獲利,多半會建議建築師設計超量的鋼構以增加鋼材需求。而業主需要的僅是一座安全、美觀又便宜的鋼構屋頂。這樣的屋頂又該找誰來設計才好呢?於是,托馬斯靈機一動,找來流動遊樂設施的設計公司,結果,他們為托馬斯設計的輕量屋頂,硬是比同類型的建築物少了三成的鋼材用量。另外,這棟於2015年底完工的建築,其百分之八十的材料來自回收再利用的綠色建材,它也是全世界第一棟擁有「材料護照」的循環建築。托馬斯更言:再過十五年,這些材料也都可以拆解取出並且再利用。
20160808_Thomas Rau_Pay per Lux05
托馬斯為荷蘭能源電網公司阿利安德(Alliander)完成的總部設計。(圖片來源:
ArchiDaily
結語:從太空站眺望地球的啟示
太空站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其擁有的資源是珍貴並且有限的。1968年12月24日那天,美國太空人威廉.安德斯(Willam Anders)從太空梭的窗口眺望地球,他拿出他的相機,拍下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經典照片,從此人們發現,原來美麗的地球,也是一個封閉系統,這張圖也啟發了當代環境保護運動。
前面討論許多托馬斯的循環設計和永續理念。文章結束前,筆者最後分享一個托馬斯看待地球和自然的觀點。托馬斯說,他相信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將發生什麼狀況,人們所能做的,只有保握當下擁有的資源,在地球這個封閉的系統內,沒有任何的資源該被損耗甚至浪費。人類使用地球上的物質創造了第二個系統(The second nature),這個人造的系統必須符合原有自然系統的原則。我們不是地球的主人,我們只是東西的管家,我們需要為我們所「暫有」的東西負責。永續發展的其中一項意義即在於:我們只是暫居地球的過客,人類需要認知到,唯有「地球」才能夠讓生命延續。也許對於一些人而言,失去物品的擁有權,等同於失去自身的認同感,但托馬斯說,我們不該將自我的認同,建立在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東西(what we have),而是建立在認知自己是怎麼樣的人(who we are)。
20160808_Thomas Rau_Pay per Lux06
美國太空人威廉.安德斯(Willam Anders)於1968年太空旅行中拍攝地球的經典照片(圖片來源:William_Anders

延伸閱讀荷蘭未來城市把廢物變寶物

參考資料
Documentary: The End of Ownership (VPRO Backlight)
Rau B.V.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