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擁有」─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的循環設計思維(上)

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Thomas Rau)於紀錄片《不再擁有》(The End of Ownership)的訪談影像。(來源:Documentary: The End of Ownership
能否想像,未來你購買的將不再是燈泡、或是冰箱等「產品」,而是購買採光、冷藏的「服務」呢?這個由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Thomas Rau)提出的循環設計想法,正在翻轉當代工業和建築設計的思維。
托馬斯不僅是位建築師,也是一位革命性經濟系統的設計者。他的核心理念是將現代一次性的消費模式變為更永續,並將能源浪費轉變為最大化利用。他還認為,這些改變的關鍵,並非在於具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而是在於商品的製造者。他指出,當消費者購買的不再是商品而是「服務」時,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供應者必須提供更為耐久的產品,從此,維護和回收的成本,從消費者方移轉回供應者方;而消費者的身分,則從「擁有者」的轉變成「使用者」。這項革命性的轉變,已在荷蘭的飛利浦(Philips)公司、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Schiphol)和德國博世(Bosch)、BMW公司開啟先章。
托馬斯於1992年設立同名建築事務所,推廣永續建築設計,並於2011年設立循環經濟的顧問公司——Turntoo,推動以效能為主的消費模式。因其對於永續環境的貢獻及其獨特的設計思考模式,托馬斯於2013年獲得荷蘭永續建築大獎,並於2016年入圍全球循環經濟論壇的先驅獎。
接下來,筆者將在本篇帶大家追溯托馬斯之設計理念的源頭,和他將其設計理念應用到現實的案例。至於在下篇,筆者則進一步剖析托馬斯循環設計理念的核心,以及其對當代生產經濟體系帶來的啟發。
20160808_Thomas Rau_Pay per Lux01
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Thomas Rau)與其永續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來源:www.talisonline.de
托馬斯循環設計理念的源頭:從一顆燈泡的故事說起
托馬斯的靈感來自一顆燈泡的故事:在美國北加州利佛摩市(Livermore)的小消防站裡,有著一顆持續發光的百年燈泡,運作至今超過989,000小時,壽命超過113年。西元1879年愛迪生發明燈泡時,這項產品設計代表著一種解方:幫助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為便利和簡單,早期的燈泡製造商不斷努力,致力提高燈泡的耐久性,當時燈泡的效率甚至可以達到2500小時。
然而,良好設計卻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當製造商出產高品質的產品,消費者將不會持續購買新的產品,製造商變得無利可圖。因此,一種新的獲利模式產生了:計畫性地降低產品品質,以確保製造商的收益。瑞士的燈泡製造商太陽神(Phoebus)在1924年提出卡特爾(Cartel)計畫,聯合當時的主要燈泡製造商(例如美國的通用電器和荷蘭的飛利浦等),透過控制白熾燈的壽命,操縱燈泡的製造和銷售,將燈泡的壽命減少至1000小時。這個大規模的計畫性技術倒退,成為全球經濟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它雖然減少了燈泡行業間的競爭,卻也阻礙了燈泡的技術進步,被稱為「燈泡商的陰謀」(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
紀錄片《燈泡商的陰謀》(The Lightbulb Conspiracy)

延伸閱讀飛利浦的世紀:從燈泡工房到電子帝國的荷蘭奇蹟

超脫產品設計的週期
對於燈泡商的陰謀這種現象,托馬斯如此評論:以往的產品設計是為了提供解方,如今卻是製造問題。他進一步解釋說,產品設計有兩種生命週期:一個是產品的「使用壽命」,另一個是「效能壽命」。效能壽命意指人們能夠享受產品的時間。一般來說,現在人注重的是產品的效能壽命,而非使用壽命。例如,在購買新的智慧型手機時,極少數人真的是因為手機損毀或故障,而是為了新手機的系統功能或是造型設計。這隨之而來的結果,便是更多的浪費。另外,製造商為了確保更有效的收益,計畫性地降低產品的使用壽命,結果也是產生更多的浪費。
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托馬斯提出唯一的辦法,就是翻轉既有關於產品的思維,將它不再只是一種「物質」,而是一種「服務」。他說,其實我們對於這樣的觀念並不陌生--誰會為了飛去紐約而買一台飛機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複製相同的經驗在任何商品上。
翻轉製造商責任,讓消費者只購買產品的「服務」
2009年的某一天,托馬斯邀請荷蘭燈泡製造商飛利浦的銷售人員到他的建築師事務所。他向他們說:我需要的是照明、不是燈泡,我需要每年1260小時300流明的照明。銷售人員聽到他的聲明時顯得不知所措,詢問他說:所以你不想要跟我們買燈泡?托馬斯回答說:如果你們覺得燈泡是唯一提供照明的方法,那是你們的選擇,並不是我的問題。我希望你們提供的,僅是我所需要的照明服務。這些銷售人員思索了許久以後,終於被托馬斯給說服,決定為他量身定做一套照明計畫。他們指著計畫圖說:我們需要這麼多數量的燈泡以提供你們需要的照明。托馬斯接著和他們說:電費也是你們的問題,因為我不需要能源,我需要的是照明。這名銷售人員緊張的回應說:這樣的話,我需要再回去與設計部門商量。於是,他們試著降低所需的燈泡數量,並且達到同樣的照明效果。
托馬斯說,藉著這種「服務」的概念,以往購買商品後的後果是由消費者承擔,現在則能夠直接轉移到製造者身上。例如在飛利浦的案例中,製造商將會更加注意產品設計的效率,因為需要支付電費的,是他們自己。此外,使用稀少的貴金屬、製造出耗電的燈泡等問題,形同是燈泡製造商們自己製造的困擾,而不是消費者要去解決的問題。藉著這個創新模式,當代產品設計的思考流程便能夠重新翻轉。
《流明計價》計畫:重組產品,將商品轉為服務
2010年,托馬斯和飛利浦的銷售人員Frank van der Vloed將這個嶄新的合作企畫命名為《流明計價》(Pay per Lux)。目前,這個計畫已達到比一般荷蘭辦公室照明節省三到四成用電量的成果。對於一個編制約一百人大小的辦公室而言,這意味他們一年能夠省下一萬兩千歐元左右的電費(折合台幣約五十萬元)。他們更進一步將這個成功的經驗,應用在荷蘭首都機場——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Schiphol)的照明設計及維護上。
托馬斯指出《流明計價》計畫的構想在於:一般消費者購買LED燈泡後,一旦它的驅動器損壞時,便需要購買一顆全新的燈泡。然而,他們在史基浦機場的計畫改變了LED燈泡的設計,當一顆燈泡損壞時,他們能只更換裡面的驅動器,繼續使用既有燈泡。他們和史基浦機場簽訂了為期十五年的長期合約,燈泡製造商飛利浦公司藉由史基浦機場「租用」他們的燈具而獲利,燈具的維護和修理將不再是消費者,而是由製造商負責。他們將這樣的產品設計思維稱作「重組商品」(reassemble product),托馬斯說,拆解商品容易,重組商品困難,為了日後能夠重組所設計的商品,設計者必須重新思考剛開始商品的組裝流程。藉此,一個商品才能轉變成一種「服務」。
20160808_Thomas Rau_Pay per Lux07
托馬斯的《流明計價》計畫應用於他的建築師事務所。(圖片出處:ASBP
社會住宅的家電租用計畫
托馬斯繼續將「服務」之設計概念,應用到其他領域。2012年荷蘭一間名叫艾更哈德(Eigen Haard)的社會住宅公司來與托馬斯諮詢,說明他們正面對的艱難困境:越來越多住戶付不起他們應繳的房租,原因是因為這些住戶們無法面對不斷高漲的電力花費。且這樣的問題,源自於他們無法負擔起價格雖高,效率卻較好的電器用品,只能夠買較便宜卻又相對耗電的商品,結果就是日後需負擔昂貴的電費,甚至出現電費比房租還要高出三倍的案例。
托馬斯和這間社會住宅公司決定,與德國電器製造商博世公司(Bosch)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棟社會住宅,啟動一項電冰箱合作企畫:他們告訴艾更哈德公司的住戶,他們將可以只購買冰箱冷藏的「服務」。其中一名住戶卡達(MelloukiCadat)非常贊同這項計畫,因為他現在每個月只要繳十歐元,就能夠使用最高規格的電冰箱,不需要再花上千歐購買一台新的。卡達說,這個計畫能夠讓沒有良好財務條件的人,同樣能使用良好的商品。而七年以後,電冰箱將會由製造商博世回收,其中使用的材料和金屬也可以被重新利用。
托馬斯提出消費者只購買服務的概念,同樣引起荷蘭一家洗衣機製造商的興趣。但他們也有一項煩惱:當洗衣機壞掉時該怎麼辦?托馬斯和他們說,提供良好的服務是廠商的責任,因此他們應該負責商品的修繕。終於,這個洗衣機製造商發現問題的癥結:一般消費者購買新的洗衣機後,三年內水泵會損壞,五年後門扇會脫落,六年內電路將會熔解。這是原先產品設計過程製造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要設計並生產能使用十五年以上的洗衣機。由於過往的經濟系統裡,並沒有這樣的獲利模式。藉由應用托馬斯的理念,製造商能夠再次設計並生產良好的商品。
20160808_Thomas Rau_Pay per Lux03
參與荷蘭艾更哈德(Eigen Haard)社會住宅與德國電器製造商博世公司(Bosch)之電冰箱租用計畫的卡達先生之訪談影像。(圖片來源:
Documentary: The End of Ownership

延伸閱讀不再「擁有」─荷蘭建築師托馬斯.勞的循環設計思維(下)

參考資料
Documentary: The End of Ownership (VPRO Backlight)
Intelligent lighting: designing with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in mind
Fortune Award for Circular Economy Leadership 2016
Rau B.V.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