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尼德蘭–享食去

《有乳酪的靜物》典型的早餐畫作展現了一大塊荷蘭經濟實惠的乳酪。紅葡萄、核桃、麵包和乳酪其實隱含基督教符號,從靜物畫中塵世的日常俗物中傳達教義。(弗洛里斯・克拉斯・范・戴克(Floris Claesz. van Dijck),有乳酪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Cheese),1615,oil on panel,82.2 × 111.2 cm,館藏:Amsterdam, Rijksmuseum)

往前閱讀食在尼德蘭–煮食去

十七世紀的餐桌景致究竟長什麼樣子呢?對於藝術家們來說,畫中的吃飯場景是真實描繪現實生活中的場面,亦或者有什麼特殊的含意蘊含在畫作中?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隱含宗教符號的靜物畫
這張《有乳酪的靜物》飾以昂貴的錦緞鋪設的荷蘭餐桌上,可以看到各式精緻的瓷器和玻璃器皿,而裝橄欖和水果的瓷盤,則是被視為早期歐洲欲模仿中國瓷器的作品。克拉斯.范.戴克(Floris Claesz. van Dijck,1575–1651)的客戶主要是富商和社會高層菁英,反映了其客戶除了繪畫外,也得以擁有這類富亞洲氣息的器皿。散落的果核碎屑,予人一種寫實的效果(realist effect),留下了人活動的痕跡,好似和真實生活的關係是更緊密的。此外,早期十七世紀的靜物畫,多採高視角的構圖,讓桌面似乎向觀者傾斜般,確保了觀者看得到每樣物品,而不會有太多的重疊遮擋;而從前方來的光線,創造一種展演般的舞台效果,也讓後景的陰影,拉出了畫面深度,有些物品則幾乎要隱沒在黑暗中,也由此將畫面延伸至一個曖昧不明的空間。
這幅典型的早餐畫作,展現了一大塊荷蘭經濟實惠的乳酪。乳酪是荷蘭人普遍食用的食物,反映了當地酪農業的繁榮,也是齋戒日(禁食日)的主食,被許多作家認為是耶穌軀體的象徵。相較於水果(在彼時的荷蘭,水果是非常昂貴的)、橄欖和白麵包等等美饌,普遍常見的乳酪在畫中和諸多佳餚的狼藉相較,提醒觀者教會對於齋戒日的教義,警告大家不要暴飲暴食,要懂得「有所節制」。此外,紅葡萄乾意味著耶穌的化身,核桃意味著十字架上的死亡,麵包和乳酪象徵宗教上的聖餐,呼籲回歸信仰和節制的雙重意義,藉此靜物畫中塵世的日常俗物可因此得到精神性的昇華。
簡單的飲食反映簡單的生活
《老婦人的餐前禱告》又名為《永恆的祈禱》,一位老婦在用餐前虔誠地祈禱,絲毫不受扯著桌布乞食的貓給影響,展現了一種專注、全心全意的美德,和她自我意志的堅定和對神責任義務的盡職。從老婦的衣著和室內簡樸的擺設,以及她單獨一人、或僅有貓狗為伴的獨居狀態,讓我們不難想像老婦的生活狀態。結合了桌上精緻的靜物畫描繪和對空間光影的處理,畫面創造出一種靜謐、彷彿日復一日,時光悄悄來去之感,老婦如修行般規律自持的生活,形塑出剎那有如亙古的時間感。

尼可拉斯・梅斯(Nicolaes Maes),《老婦人的餐前禱告》(Old Woman Saying Grace, Known as ‘The Prayer without End’),1656,oil on canvas,134 × 113 cm,館藏:Amsterdam, Rijksmuseum.
從畫作中也可以看到荷蘭人的平日飲食是相當簡單的,早、午兩餐多吃冷餐,早餐只是麵包塗奶油或乳酪,午餐則大多只是麵包夾火腿。而相較來說,火腿要算是經濟小康者才買得起,因此觀者可以看到在老婦盤中的是一塊切片鯡魚。
鯡魚(Herring)是荷蘭日常普及的魚類,由於海流的變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鯡魚洄游到荷蘭北部的沿海區域。十四世紀時,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當時約有20萬人從事捕魚業,小小的鯡魚為五分之一的荷蘭人提供了生計。由此,鯡魚也是一種荷蘭民族的歷史味蕾記憶,廣泛地存在於荷蘭的藝術作品中。
牡蠣、水果、紙牌——放縱家庭的物件細節
食物不僅限於飽腹,17世紀歐洲繪畫作品更展現了其延伸的眾多含義。豐饒的靜物畫是富裕和權力的展示,上層和底層階級的宴遊歡聚場景顯示了用餐之外,人們透過言談和餘興節目等各式活動彼此認識交流,雖然因為階級的差異,而有環境空間、菜色佳餚、餐具器皿和用餐文化的差異,但透過飲食一事而達成的情感流通是不分貴賤,甚至也沒有國界之別的。除了上述提及的作品之外,17世紀有許多帶有深刻寓意的創作也偏好將場景挪移到餐桌旁,而楊・史汀(Jan Steen,1626-1679)就是那箇中好手。

楊・史汀(Jan Steen (1625/1626–1679))《放縱家庭》。 The Dissolute Household, Jan Steen, 1661-64, oil on canvas, 89 x 88 cm, 館藏:Wellington Museum, London.
此幅畫的名稱——《放縱家庭》即是籠罩著整個系列的主題意象,以各式人物在家居空間中所發展出的敘事,搭配各種含有意義的物件來暗示內容,同時藉由混沌且凌亂的場面提醒觀者反思,達到道德規訓的效果。畫面的主軸座落於中心男子和其左側女子的互動,男子代表著男主人形象,女子則可被推敲為妓女。這位年輕貌美的女性身著鑲邊的絨質外套,頭髮盤點整齊綴以羽毛裝飾,外衣之下的大領口洋裝暴露出玲瓏有緻的身材,在在彰顯其具有幻想式的誘惑氣息。圍繞於旁的物件更加強了女子帶有危險性的陰性特質,舉例來說:碩大的牡蠣提升了濃厚的情慾、豐美的水果煽動起感官的觸動、伴隨著香桃木枝條的肉塊則是維納斯的象徵,遍地可循肉體歡愉的暗示,而散落在女性前方的紙牌,令人聯想到諺語——“Whores hold the cards”(妓女握有殺手鐧般的王牌),將歷史中許多男人因為酒精、賭博、女色導致淪陷或墮落的悲劇給召喚出來。
在桌子另一端,藝術家描繪了一個戴著白色頭巾以手枕頭的熟睡女主人。根據畫面的線索,我們無法確定她是因為懶散疏忽,或是耽溺酒食的原因而對嘈雜的背景無所察知,但是觀者的確看見了在女主人的長寐中,許多敗壞倫理且又暗藏危機的事情正在發生。背向女主人的男主人一隻腳跨放在妓女的大腿處,大膽的調情讓外遇情節流洩而出;仍有著稚幼臉孔的小孩一邊緊盯母親的面容一邊小心地偷取其口袋中的錢財,點出親子間的教養問題;左後方的女僕順手牽羊試圖偷取珠寶的行為和右側門後房間無人看管的爐火,則顯示了家庭秩序的失衡和混亂。
從畫作看飲食文化和道德告誡
十七世紀飲食和人類的關係,在靜物畫中,雖然沒有人物在場,但桌面的擺設充滿了使用痕跡,也令觀者可以從物品中窺知主人的品味和生活。而宗教意味的畫作中,從各種階層家中日常餐前的禱告,到聖經故事意涵的作品,都可見到餐桌的畫面,可見得飲食對於宗教信仰者的意義。此外,亦包含世俗面各種歡慶或吃喝的場面,諸如:婚禮、宴會、群體肖像、酒館和混亂家庭等主題。除了反映民俗風情外,亦體現了當時的道德告誡。
本篇文章中的三幅畫作作為舉例代表,僅能窺探餐桌上的一小類型之畫作,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十七世紀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畫作作品,除了可以參考「食在尼德蘭」的網站外,還可以到Rijksmuseum、Staatliche Museen、Centraal Museum等博物館走走,觀看這些原畫,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收穫!

更多內容請參見「食在尼德蘭」網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食在尼德蘭

作者介紹
林晏、陳律融、林雅綸、曾郁真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研究生。
《食在尼德蘭》,是某天晚上我們在摩斯漢堡邊吃晚餐、邊想出來的虛擬策展題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