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風對話的建築:荷式風車的分類筆記(外觀造型篇)

圖片來源:©Mi編-林宓 手繪


往前閱讀 與風對話的建築:荷式風車的分類筆記(基本構造篇)


荷式風車依「外觀造型」的分類

在前一篇文章,筆者介紹了(一)翼板(sails)、(二)風車頭(Cap)與尾杆(Tail Pole),以及(三)風車身(body)。接下來,本篇便根據這三大部位,依照「外觀造型」判斷風車類型。以下,筆者分為四種介紹:

風車的建築平面、外觀身形因風車種類而異,約略分為四種。圖面由左至右為賈斯克風車Tjasker)、標準風車Standard Mill)、空心柱樁式風車Wip Mill)、罩袍式風車Smock mill)、棚架式風車(Scaffolding Mill)。此圖由筆者自行蒐集資料繪製,部分尺寸和比例可能因推測而與實景有誤差。(圖片來源:©Mi編-林宓 手繪)


第一種是早期就出現的柱樁式風車(Post Mill),又稱標準風車(Standard Mill)。

此種風車整體為木造結構,內部以大木作為主幹(Post)支撐整個風車,主幹與其周邊帶動的齒輪幾乎佔據風車整體;翼板附於風車頭頂部,風車身多為四面體,下方未封板,離地數公分,可看見木樁基座(Trestle)由下方伸出,通常以三足或四足鼎立。此種風車外型通常低矮、腳短,如小孩穿大人衣裳,衣襬下方露出小短腿,筆者在荷蘭國境內東北方,靠近德國邊界的布坦格堡(Bourtange)碉堡角上見過一隻此類型風車(圖A)。有些風車主人為了使木樁基座免於日曬雨淋,會在其外搭起一圈像圍裙一樣的房屋結構作為遮擋功能,也順便成為具儲物功能的穀倉。如此外型晉升成為猶如雙層房舍(比較像鴿舍),頗具童話感,討人喜歡。此類型在萊登(Leiden)市中心碉角上的井風車 (De Put)屬之(圖B)。

圖A:布坦格堡(Bourtange)碉堡角上的柱樁式風車,如小孩穿大人衣裳,衣襬下方露出小短腿。(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B:萊登(Leiden)市中心碉角上的井風車 (De Put)木樁基座外搭起一圈像圍裙一樣的房屋結構作為遮擋風雨功能,也順便成為具儲物功能的穀倉。(圖片來源:©Mi編-林宓)


第二種為空心柱樁式風車(Hollow-post Mill 或 Wip Mill來自荷文 Wipmolen)

此為柱樁式風車2.0進化版,整體外觀與其類似但高度多出許多;且上端的房舍相對變小,下端猶如金字塔的房舍占地面積加大,荷蘭人形容它們有如曠野中的優雅的少女,細腰大澎裙。空心柱樁式風車與其他風車最大的不同在於,內部結構的改變。原本幾乎為了結構功能佔盡空間的中央大根木柱,改由四周的木框架做為新結構以分散重量,中央的木柱由較細的木柱取代。底部的房舍由於占地面積大,內部多出額外空間,常作為起居空間使用。房舍設計正反面、雙出入口,當風車頭轉向某一出入口面時,該面的門板會保持關閉狀態,以防有人在進出時不小心被風車翼板送飛到遠方。此種風車通常用於調節水位,矗立於水道旁,比如小孩堤防上的風車博物館(Museummolen Blokweer, Kinderdijk)就是一例。

圖C:設有雙出入口的風車,以防有人在進出時不小心被風車翼板送飛到遠方。此為博物館前方入口。(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D:風車博物館後方與其周邊生活起區展示。(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E:博物館內的解說圖,展示風車建築室內外與河堤的關係。(圖片來源:©Mi編-林宓)


第三種是罩袍式或稱工作服式風車(Smock mill)。

此種風車因風車身體像穿著舊時農夫罩袍(Smock)而得名。整體多為木造結構,但有時平面層牆體也會由磚石構成,常見的平面輪廓為六角或八角型。風車身外覆雨淋板(Weatherboard)或茅草(Thatch),略帶腰身,罩袍延伸平面輪廓的分割,有如百褶裙,群襬末端略微上翹,外型如衣著保守的婦女。據說,此種風車為中世紀後最受農夫歡迎的類型,易建造又耐用。此種風車為郊區與小孩堤防附近常見的類型,也常常被改造成供觀光使用、以風車為主題的休閒餐廳或景點。

圖F:位於佛堡 (Voorburg )附近的罩袍式風車,風箏風車( De Vlieger)。照片中圍欄上的數字代表其於2021年剛滿四百歲生日。(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G:風箏風車( De Vlieger)位於腳踏車休閒道旁,目前已被改造為博物館供人參觀。(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H:位於台夫特(Delft)附近的罩袍式風車,牧羊場風車(Schaapweimolen),目前為私人住家。(圖片來源:©Mi編-林宓)


第四種平台風車(Stage Mil)或棚架式風車(Scaffolding Mill,意近荷文Stellingmolen)。

整體多為磚造結構,平面呈圓形或幾何形,外型高聳如塔,身材比例修長,顯得精神奕奕。由於17世紀荷蘭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工作空間與儲存空間隨產量的需求增加,整體建築高度與內部樓層隨之增長,有時可達七層;調整翼板的工作平台由地面往上移至塔身外側,讓風車主人便於操作。地面層設有雙出口,讓馬車或工作車方便運送與堆放貨物。許多棚架式風車的地面層,甚至還留有由附近倉庫延伸進風車內部的運送軌道,可以想像當年工作繁盛的景象。此種風車類型的優點是善於突破基地周邊建築或樹木遮蔽物高度的限制,利於補風。由於在興建風車前,不用特意尋找空曠的基地,因此廣受風車主人的愛戴,常見於建設發展較密集的城市區域。

圖I:位於台夫特(Delft)舊城邊緣的棚架式風車,玫瑰風車 (De Roos),其高度高出周邊建築,利於補風。(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J:玫瑰風車(De Roos)的入口及其側邊房舍。目前玫瑰風車依舊生產自家麵粉,並製作成麵包,於地面層販賣。整座風車亦提供民眾免費參觀與解說服務。(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K:玫瑰風車內部的解說牌,說明風車運作與麵粉製作流程。(圖片來源:©Mi編-林宓)

若要觀賞棚架式風車群,推薦前往離鹿特丹(Rotterdam)市中心約騎車15分鐘的斯希丹(Schiedam)。此市鎮目前擁有荷蘭最高的傳統風車北磨坊(De Noord)以及其他六座沿新港運河(Nieuwe Haven)河畔矗立的棚架式風車群。不僅如此,2005年該鎮的諾立(Nolet)家族企業更打造出,結合琴酒觀光工廠的諾立風車(De Nolet),總高43公尺,成為荷蘭第一高以傳統風車為造型、內部完全現代化、提倡使用當代綠色能源的風車(請見Notlet釀酒廠官方網站)。

圖L:沿新港運河畔矗立的斯希風車群,圖中前方為鯨魚風車(De Walvisch)及後方三朵矢車菊風車(De Drie Koornbloemen)。鯨魚風車目前改造為風車博物館,介紹斯希丹風車歷史。(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M:由鯨魚風車的懸挑平台上可看見其他斯希丹風車群。(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N:外表與傳統風車並無區別但內部完全現代化地諾立風車(De Nolet)。(圖片來源:©Mi編-林宓)

除了上述的四種基本造型之外,其實還有一種體積最小、純排水式風車賈斯克(Tjasker)(註1)。

其外型有如大砲鋼筒,一端橫斜沒入沼澤中,另一端朝天,身體中端則另有一個口朝向排水渠道。朝天側有如炮口的端頭擁有四片翼板。風起時,前方翼板帶動後方阿基米德螺旋式抽水裝置(Archimedean Screw),將水從沼澤中抽至排水渠道。此為早期抽水設施,多分布於荷蘭中部與北部省分,據說全境只剩下20座(註2)。

圖O:位於荷蘭北部的維登自然保護區(De Wieden )的賈斯克風車。(圖片來源:Paaltjasker in De Wieden

當然,不是所有風車都可以輕易的被歸類在上述的任何一個分類,畢竟這樣的分類方法,只是筆者單從「外觀造型」來做的歸納筆記。

有些資料將風車依所在地的「基地特性」不同來分類,如丘型風車(Hill Mill荷文為Beltmolen 或Bergmolen),意旨位於自然或人造丘上的風車;或依照「功能」來分,如專指抽水的玗田風車(Polder Mill)、鋸木風車(Saw Mill)、穀物風車(Corn Mill)等。

另外,還有許多「混和型」風車,其建築外型輪廓因為周邊附加設施隨年代的變遷增長,而使風車本體無法被清楚辨認,如前文所提位於台夫特(Delft)的玫瑰風車(De Roos)(圖I、J);亦有混合兩種類型以上的風車。例如位於哈倫(Haarlem)的艾德良風車 (Molen de Adriaan),其上身有如罩袍式,但非覆茅草,而是外覆黑色雨林板的八面體木造結構;但下身卻為塔式的風車,並與其下方磚造房屋合為一體。初見時,你可能會猜想到底是風車塔衝出房頂,還是房子有如雨後蘑菇般在某天於風車腳邊長出。(依其建築基部標示,原風車建於1778年,毀於1932年大火,現在的建築為1999年重建的複製品)

圖P:哈倫(Haarlem)的艾德良風車 (Molen de Adriaan)。(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圖Q:建築基部標示,原風車建於1778年,毀於1932年大火,現在的建築為1999年重建的複製品。(圖片來源:©Mi編-林宓)

再者,經由上述的觀察與整理,除了最後提到的純排水式風車賈克斯之外,風車的「外觀型態」、「材料」與「功能」之間並沒有百分之百絕對的關係。雖然有些說法概括如空心柱樁式風車通常用作抽水、棚架式的風車幾乎都為穀物磨坊、帶有縱向長型屋舍為鋸木功能風車,但總是有例外。說到底,風車類型為何依舊端看其所身處的周邊環境,以及所附帶的設施。當然,最準確的就是親身走近參觀,就會一目了然;或上網查詢政府設立的風車資料庫(De Nederlandse Molendatabase),輸入風車的名字或所在地,就能知道該風車的種類、功能、建築細節與修復紀錄。

圖R:荷蘭風車資料庫(De Nederlandse Molendatabase)可輸入風車名字關鍵字、地名或在地圖上搜尋。

每年五月中旬,荷蘭全境的風車會配合荷蘭風車日(Nationale Molendag),免費對外開放與導覽,讓民眾了解荷蘭風車文化與生活。風車協會將2022年的主題設定為磨坊主人年(Year of the Miller)感謝這群持續默默維護著荷蘭文化資產的工作者。有興趣的讀者,請前往風車協會網站了解相關活動訊息。

奇怪,風大點就有感而發過度了。封城期間,由於近半年無法參訪博物館與室內藝文場所,內心在幾近枯竭之際,卻意外多了些時間馳騁於荒野中化身為唐吉軻德,做個破風的勇者。騎士們,下次出門,別梳頭了,歡迎來拜訪那些與風來回咆嘯的巨人建築吧!


後記

藉此文章,筆者想感謝在每趟旅程中捨身陪筆者到處蒐集資料的台夫特隊友們,謝謝他們時常花費寶貴的時光忍受莫名的蒐集行程。

此文由筆者原網路文章改寫而成。部分文章內容原刊於2020年筆者Facebook粉絲頁: Milandia 瀰瀾之域 及 Instagram: hollandmilandia


註1:Zomer & Keuning Boeken B.V., Ede, 1981. Onze Molens, Muldersversjes. Piet Terlouw en Dich van ed Pol 出版

註2:Frederick Stokhuyzen. 1962. The Dutch Windmill.


內容企劃&文字編輯:林千毓、羅翊寧、陳亮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