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外的人生勝利組-荷蘭大學生現身說法

阿姆斯特丹大學校區一角。 (©Sherry攝影)
月天《三個傻瓜》這首歌唱道:「十九年後換來五張證書和半片天涯,終於發現我是第一第二第三個傻瓜」,歌中道盡了台灣人求學的歷程。大部分台灣學生從小就一直被千叮嚀萬囑咐:考試要第一名、大學要台大、系所要醫學系或法律系。好像分數排名只有一個和夢想都只能有一個,最好還是被選好的那些。在台灣「快快畢業,投入職場」是主流,是人生勝利組的基本公式。
初到荷蘭的時候,我很驚訝地發現班上有不少的「老人家」隱藏其中。一般來說荷蘭學士平均修業三年,但班上卻不乏要不已經念六年大學的(我不是唸醫學院啊)、退學後再重讀、轉了三個系、去了別國唸書回來延畢的荷蘭人..(註 1)。許多的他們並不單純地是因為宅宅太混而被死當、被二一、重修(當然不可排除一定有人是因此而得窩在學校這麼多年),而是在大學的期間中花時間,多方嘗試、發展自我興趣,在課業之外,用自己的方式去達成設定出的大大小小計畫:創業、當個會長、或是交個女朋友,why not?畢竟除了課業,更重要的是精采生活與接下來的人生啊。
20150128_university_students_in_the_Netherlands2
沒有考試時的圖書館(©Sherry攝影)
我在荷蘭求學的過程中,多虧了這些「學校老人」的陪伴,日子輕鬆不少。其中,兩位老人同學的人生經驗讓我印象深刻,一位是我的荷蘭學伴,一位是兄弟會的新星。乍看之下,他們兩位都符合台灣人生勝利組的條件,是優秀傑出青年無誤。可是,若仔細聽他們一路到走來的生涯,便會發現他們並沒按著「成功人生公式」規矩來。他們不怕嘗試與放棄,在興趣與實用中找出自己的路。
生活/工作經驗比較無恙畢業更重要
20150128_university_students_in_the_Netherlands3
故事的主人公 1 ─ 卡思博 Casper。(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先從我的學伴說起。在大學校園裡已待了八年的卡思博(Casper),目前是工業工程的碩士生,但手裡卻早已拿著工業工程、哲學的雙學士與金融碩士。除了母語荷蘭文,本身還會流利的中文、英文和德文,現在在 TATA Steel 上市公司實習。從履歷表看起來他似乎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但在求學的路上卻是挫折過來的。2013 年時,他曾在中國的一家公司寫碩士論文,八個月後卻失敗了。你問他後悔嗎?他的答案是「不」,因為那人生經驗是無可取代的。
「在荷蘭畢業雖然也很重要,但是生活經驗更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選擇了延畢。」的確,身邊有許多朋友會選擇在快畢業的時候加入像是 SefaAIESEC 的國際兄弟會或學術相關活動組織。除了累積工作經驗外,也可以認識許多的人,並學習怎麼和眾人相處、組織活動。企業面試的時候相當重視在校的活動領導經驗,比起一個安然無恙畢業的畢業生,他們更想要一個有人脈會社交,能夠融入公司這個大組織的人。
20150128_university_students_in_the_Netherlands4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經濟商業學習協會(Sefa)的學生成員們可以透過寄動機信和履歷申請到香港公司參觀、訪問的機會。(圖片來源:Sefa 臉書粉絲頁
熱情不能當飯吃,但是會讓你找到飯吃!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說,把你的熱情所在變成你的工作,那麼工作就會變成遊戲。另一個精彩大學的例子是兄弟會的赫森(Gersom),人稱 New Star。
20150128_university_students_in_the_Netherlands5
故事的主人公2 ─ 赫森Gersom。(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就讀醫學訊息系(Health Informatics)前,他是準備當醫生的醫學院高材生。在荷蘭要一次就考進醫學院,除了腦袋要好,運氣也要夠好(註 2)。不過,在進醫學院前,赫森已經累積了幾年的 IT 工作經驗,這是他的興趣,但他不想以此為生成為整天在電腦前工作的宅宅。在不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情況,他念了醫學系。然而,他在三年後決定轉學,結合自己的 IT 興趣,和在醫學院吃了三年的苦,到醫學訊息學重讀,享受大學生活的悠閒時光。
20150128_university_students_in_the_Netherlands6
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即使不來上課也可以在家看錄影帶,99%的課沒有點名制度,出席率沒有固定趴數(註3)。(©Sherry攝影)
對於放棄已經念三年的醫學院,一開始母親是持懷疑態度的。但赫森提出各種可能性,和家人朋友討論、評估後,做出受各方支持的決定。赫森坦白家庭並不是一個他必須要說服的對象,比較像是諮詢的角色。就算沒有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他還是會選擇醫學訊息學,到現在也的確不後悔放棄醫學系。
我問他會不會覺得自己開始的晚?他笑說朋友也是念完了經濟和商業學碩士後,才開始重頭念護理系;自己的哥哥也是花了 8 年時間完成平均 4 年的學士碩士課程。當然,在這之中,經濟是個問題,然而荷蘭政府的補助、銀行貸款、和家人經濟上都提供他支持(註 4)。同時,在荷蘭打工兼職是很普遍的現象,雖然生活品質不是很高,但是還是活得下去。現在的赫森課餘時間,除了兄弟會之外,他一周大約花 20 個小時在自己開設的網頁設計公司工作,對他來說,現在的醫學訊息學士證書是以後的生活「保險」,有天若創業的公司沒戲唱,至少還有這張畢業證書去找工作。
分享兩位同學的故事,絕非說每個荷蘭大學生都是超積極、有成就,事實上也很多無法如期畢業的同學是因為過不了大學第一年,而到其他學校重讀。不過聽著兩位老同學的人生決定,我忍不住發想,在追求學歷的同時,是否能花點時間與自己相處、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自身優勢在哪裡;在實現理想的同時,也想好經濟的可能性、甚至是退路,不讓追求「夢想」的現實中成為他人的負擔。就算木已成舟,也許也能運用既有的資源,創造出另一種可能性和身份!

參考資料
根據荷蘭統計局 CBS 數據,以 2009 年就讀學士的學生為例,只有 1/4 可以如期畢業,而在 2002 的時候更是只有 1/6)

註 1:荷蘭政府有提供大學(universiteit)、科技大學(HBO) 與技術學院(MBO)學生就學補助款(studiefinanciering)及交通補助(studentenreisproduct),條件是需在開學後一個月算起的十年內完成學業、取得學位,並以學位的價值決定是否需要償還補助。若在年限內並未取得學位,則必須返還全部的學生補助及交通補助款。因此並不是所有的荷蘭大學生都能毫無壓力地隨意轉換科系或無限期延畢。且自 2015 年 9 月 1 日開始,荷蘭政府預計全面取消目前提供給大學及科技大學學生的補助,轉為就學貸款,未來畢業需要償還。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許多荷蘭學生紛紛選擇延畢、或取得更多學位的現象,大約是從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市場機會有限開始變得更常見的,和台灣大學生延畢的理由不見得有太多差別。

註 2:在荷蘭,醫學院及心理系等熱門、或就業市場有限的科系會設名額限制,因此即使成績符合也不一定能夠申請上。針對這些僧多粥少的科系,會用遴選或抽籤的方式選擇學生

註 3:上課出席與補課制度會隨學校和系所而變異,此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情況。

註 4:承註 1,政府對大學及科技大學學生就學的補助即將全面取消,未來荷蘭及歐盟學生對念大學與否、以及對科系的選擇勢必變得更為謹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