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也搞南北戰?

1
南北之戰可和球場上的戰爭一樣熱烈。( ©Cindy Liao攝影)
台灣若一對夫妻正好分別來自南部和北部,你常會看到以下的情景:端午節,一個要吃炒粽子,另一個只想做水煮粽,想吃炒粽子嫌水煮粽太清淡,想做水煮粽的嫌炒粽子太油膩;吃台式速食,一邊說台北頂呱呱的呱呱包好吃,另一邊冷哼一聲:「井底之蛙,你肯定沒吃過丹丹漢堡。」濁水溪穿過中台灣將台灣因環境、生活習慣分成南北兩派,「戰南北」也因此產生。但你可知道,其實荷蘭人也有「戰南北」情節呢!荷蘭馬士河(De Maas)也像濁水溪般將荷蘭分隔出兩個微妙的社會文化區域,小小的國家因為一條河,到底產生了多少的差距?原因又為何?接下來就讓荷事生非尋訪街頭巷尾,報給你聽。
歷史和宗教帶來的差異
我們今天並不是要來上詳細的歷史課,但如果要講荷蘭南北差異,免不了還是得追溯其緣。
戰南北首先要了解的第一重要歷史事件就是八十年戰爭(1568 – 1648),這場革命戰役讓荷蘭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在過程中也埋下了南北差異的伏筆,怎麼說呢?由於革命初期南方的勝利,大權落入奧倫治親王(Prince of Orange)手裡,他堅持採取傭兵政策,反對組織武裝民軍革命部隊,造成大批新教徒(註 1)、資本家、專業技術工匠北遷,開始產生南北經濟與宗教上的差異。
尤其在宗教上,大部分的北荷蘭人信奉新教派,南荷蘭人則信奉天主教派,天主教在齋戒月前都會有狂歡活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南部會舉辦嘉年華會、北部沒有的原因。但目前荷蘭南部所發展出來的嘉年華會模式,其實是在二戰後才形成的。至今,只要接近嘉年華會期間,就會有南部人戲謔地說:「注意!北邊人又要來搶我們的女人和酒!」,朋友之間也會開玩笑地說:「What happens in carnival stays in carnival!」
20140422_NorthvsSouth2
20140422_NorthvsSouth3
南邊城鎮所舉辦的嘉年華會遊行。( ©Cindy Liao攝影)
在嘉年華會期間,人人都變裝上街,什麼主題都有,發揮你的想像力吧!( ©Cindy Liao攝影)
除此之外,新教派長期以來所尊崇的簡樸教義,也讓南部人覺得北部人較為摳門,常會聽到抱怨說:「北部人很小氣,什麼都愛斤斤計較。」(或許英文裡各付各的 go Dutch 就是這樣產生的。)再加上二戰時期,南北解放時間有早晚差異,南邊先於 1944 年 9 月脫離納粹的控制,北邊則歷經了一場近代史上最悲慘的冬季大饑荒,直到 1945 年 5 月才獲得解放,造成老一輩的北荷蘭人對物資的取得和使用特別小心謹慎。雖然事實上,現在北部的經濟實力遠比南部強上好幾倍,但那種摳門文化還是隱約地存在著。
生活點滴的不同
那麼在生活上又有什麼顯著的南北差異呢?
第一個是說「再見」的方式,就可以明顯知道你是來自北部還是南部。北布拉邦省(Noord-Brabant)南部人的再見是「Houdoe」、北荷蘭人則是「Tot ziens」。筆者就曾因「再見」鬧過笑話:多年前剛來荷蘭時住在南邊,第一個學會的荷蘭字眼就是「再見 Houdoe」,有一天北上參加會議完後與朋友到酒吧小飲,離去時在酒吧門口大喊了一聲「Houdoe」,所有人當場捧腹哈哈大笑,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南邊特有的再見說辭,怪不得大家笑翻,這就如同在台灣碰到一個一句中文都不會講的老外,卻用台語跟你說再見,確實「笑」果十足。
另外一個語言不同的糗事則和甜點有關。南部人叫巧克力泡芙為「Bossche Bol」(因為它的起源城市在南部的 Den Bosch),北邊人卻叫它「Moorkop」(因為外型的關係所以叫它黑頭),我這個南部來的大嬸,到海牙麵包店要買巧克力泡芙,為了展現親和力努力用有限的荷文與年輕的店員妹妹溝通,但講了半天她就是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直到請來一位較資深店員,終於搞清楚原來我口中的「Bossche Bol」就是他們的「Moorkop」,結果又搞了一場笑話。荷蘭朋友逗趣地說:「北部人可以聞到你是從南部來的,南部人可以聽出你是從北部來的。」原來不用開口,一進門他們就已經聞出我是南邊來的大嬸。
20140422_NorthvsSouth4
荷蘭的經典甜點吃一:巧克力泡芙。(圖片來源:flickr# Franklin Heijnen
再來談到喝,南部北部喝的啤酒也不同。南部人喝比利時啤酒 Jupiler、 北部人則以荷蘭啤酒海尼根為主。主要是因為供應商的不同,酒吧裡所賣的啤酒品牌也不同,南部由於與比利時相鄰的地緣關係,比利時啤酒也就比較多品牌選擇。除此之外,南部人受比利時帶來的法國文化影響,比較常一起吃、喝、聊天、享受人生,但在北方人眼裡看來卻不以為然,覺得南部人又懶又笨。甚至有南邊的荷蘭友人曾表示:「如果與北部的荷蘭人相比,自己跟荷語區的比利時人較相似。(比利時 1830年從荷蘭獨立出來,因此部分人會說荷語)」這些朋友的家人,有不少人乾脆搬到比利時靠近荷蘭邊境的地方住,一來房價比較便宜、二來還可以節稅。
在人情味上,大部份的人都認為南邊人比較熱情、北邊人比較冷漠,或許是因為南邊多為鄉鎮、北邊則為城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就有所差別,有業務員曾說:「拜訪北邊客戶講完就走,拜訪南邊客戶先喝咖啡再談生意。」
20140422_NorthvsSouth5
荷蘭與比利時交界處的小鎮,荷蘭稱 Baarle-Nassau、比利時稱 Baarle-Hertog,同一條街上兩國同時存在,一腳就跨過界囉!( ©Cindy Liao 攝影)
荷蘭南北因為先天的地理環境、後天的歷史發展,產生了許多的差異。當你說北部人是北部人時,他會更正你說:「我是海牙人。」再問南部人為什麼不搬到北部去住時,他會回你:「過了那條河,文化差異很大。」但也有人認為近二十年來,南北差異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交通便利的關係使得大家都通勤上班,生活領域擴張、橫跨南北;再加上現代人一生中會因就學、工作的關係搬家個幾次,居住城市不再侷限於出生地,人口流動比過去活絡許多,進而帶動不同地方文化上的互動與交流,差異當然也就越來越小。
然而不論台灣或荷蘭,在小小的土地裡何須分你我彼此呢?筆者雖然不是社會學家或心理學家,但相信只要抱持著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習慣、信仰、意見的態度,絕對可以消弭人與人之間不少的衝突。不管你喜歡吃油粽還是水煮粽,喜歡喝海尼根還是 Jupiler,兩種都買回家分成兩半,你一口我一杯你儂我儂,要是真不喜歡也不勉強,只要少了這種「勉強別人」的態度,另一方也才能更欣然地接受各種新的嘗試,「溝通」與「尊重」就是化解紛爭的最佳良藥。
註 1:指的是十六、七世紀基督教宗教改革,對傳統天主教和教皇提出質疑,所產生新支派的擁護者。

本文由 Cindy Liao 和 Hui-shuang Lin 共同撰寫。

參考資料
八十年戰爭
宗教革命

One Respons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