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nderdijk (小孩堤防)的風車群。 (©廖期逸攝影)
我們都知道荷蘭大部分的土地是與水爭來的。但究竟是怎麼個爭法?
讀者如果有機會瀏覽荷蘭的地勢圖,就會發現,河流與海岸,比內陸乾燥區域還高。這種違背課本地理常識的現象,究竟是怎麼存在的?
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城市裡的水文,而這一篇文章將帶讀者到郊外走走。不過我們的旅程還是先從城市出發。
延伸閱讀從荷蘭街道廣場名稱學水文
Dijk
如果我們有長達百年的縮時攝影,河水與沖積平原就像是活的,會在不斷改道的過程中創造出高低不同的河灘地。如果一塊河灘地地勢明顯較其他的高,且河流也安分的流經旁邊看起來沒有危險,那們人類就會在那建立聚落,進行捕魚、貿易與運輸。如果幾百年沒有水患,聚落就有機會發展為城市,因為大小河流會讓貿易運輸更容易,累積的財富讓城市得以形成。
鹿特丹是萊茵河下游沖積平原的主要城市之一,雖然城市本身為在較高處,但當城市開始擴張,就會慢慢進入沼澤區域,水患也成為擴張後的城市財產最主要的威脅。上篇我們談到護城河與水道系統可以有效排出一般日常的雨水,但僅限於地勢較高的舊城區,對於城市外圍的窪地,還是需要真正的堤防來抵擋因為河流上游融雪等原因帶來的洪水。這時城市就需要人造的土堤–dijk 來保護。
土堤,不論是擋水或者任何其他功能,在荷蘭都稱作 dijk(發音如dike)。鐵路、高速公路、田埂路等條狀且高於周圍的土堤在定義上都是廣義的 dijk。和台灣常見的混凝土堤防不同,荷蘭的 dijk 通常是與景觀結合的綠色草坡。

鄉間dijk上的腳踏車道。(©廖期逸攝影)
由於 Neuw Maas 的威脅,在 Rotterdam 市區我們最容易看到 dijk 的地形。博物館公園以南有一條大馬路–Westzeedijk,就鋪設在河提之上。這座westzeedijk高於周圍超過一層樓以上。1990 年代 荷蘭著名的建築事務所 OMA 以此高低差為靈感,在設計面對河堤的 Kunsthal 美術館時,留了一條穿越建築中央的斜坡,將博物館公園與 dijk串連起來 ,成為劃時代的建築作品。

kunsthal,於照片右方連接堤防 Westzeedijk。(©廖期逸攝影)
Polder
從鹿特丹搭水上巴士往南四十分鐘,就可以到達著名的古代工程:海平面七公尺以下的小孩堤防 Kinderdijk。在這個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區域可以目睹荷蘭與水爭地的另一項技術:polder,而風車正是這套水利系統最廣為人知的標誌。荷蘭人以風車將荷蘭盛行的強風轉化成帶動水車的動力,源源不絕的打水,將低窪處的積水抽往河流排出,創造出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

kinderdijk 風車陣列。(©廖期逸攝影)
詳細的方法是在沼澤地之內,挖掘很多平行的小水溝,將水匯集起來。然後在低窪地中央用兩道平行的 dijk 圍出一條水位高於四周的大水溝 sloot,兩端連接河流。然後在小水溝與大水溝的高低交會處蓋風車,將積水抽上大水溝。就這樣,滯留在沖積平原的水被抽往河流,大片無法使用的沼澤地抽乾之後,就稱作 polder。
polder中的小水溝。(©廖期逸攝影)遠高於polder 的 sloot 排水道。(©廖期逸攝影)

從鋪在dijk上的高速公路看polder,可以看見風車位於高處 sloot 與低窪水渠的交匯處。(©廖期逸攝影)
它們為荷蘭的國土增加面積,也成為明信片點綴著乳牛與鬱金香的草原的傳統風景。polder 之間的 dijk 頂端鋪上道路,就像把台灣鄉間的田埂路高度差放大數倍。荷蘭人通常以根部耐水的柳樹加強保護土坡,梵谷早期畫作中可以看見許多這樣的風景畫。

polder 常見的畜牧風景,可以看見滯留雨水的溝渠。(©廖期逸攝影)
但 polder 系統有一個副作用:沼澤地的土壤本來就含水高,水抽掉之後就會縮水下沉,因此作為農牧業用途的 polder 並不會完全抽乾,而是讓大部分的水滯留在水溝之中,讓土地保持很高的地下水位。位在 polder 的住宅區也會保持大面積的水域,創造出很多的「水上」住宅。

Amsterdam Oost (東阿姆斯特丹)公寓興建在polder地帶的防洪滯洪池之上。(©廖期逸攝影)
不過幾百年來 polder 的高度仍然是在逐漸下降,而另一方面河水和 dijk 的高度則彼此競相增高,即使整套排水系統與備用系統在現代化之後可說是「滴水不漏」,但潰堤之後的災情風險仍是逐漸累積上升。
延伸閱讀
還地於河–荷蘭奈梅亨的都市再造
還地於河–荷蘭傳統水利工程框架下的政策發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