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郊遊學水文

Kinderdijk (小孩堤防)的風車群。 (©廖期逸攝影)
們都知道荷蘭大部分的土地是與水爭來的。但究竟是怎麼個爭法?
讀者如果有機會瀏覽荷蘭的地勢圖,就會發現,河流與海岸,比內陸乾燥區域還高。這種違背課本地理常識的現象,究竟是怎麼存在的?
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城市裡的水文,而這一篇文章將帶讀者到郊外走走。不過我們的旅程還是先從城市出發。

延伸閱讀從荷蘭街道廣場名稱學水文

Dijk
如果我們有長達百年的縮時攝影,河水與沖積平原就像是活的,會在不斷改道的過程中創造出高低不同的河灘地。如果一塊河灘地地勢明顯較其他的高,且河流也安分的流經旁邊看起來沒有危險,那們人類就會在那建立聚落,進行捕魚、貿易與運輸。如果幾百年沒有水患,聚落就有機會發展為城市,因為大小河流會讓貿易運輸更容易,累積的財富讓城市得以形成。
鹿特丹是萊茵河下游沖積平原的主要城市之一,雖然城市本身為在較高處,但當城市開始擴張,就會慢慢進入沼澤區域,水患也成為擴張後的城市財產最主要的威脅。上篇我們談到護城河與水道系統可以有效排出一般日常的雨水,但僅限於地勢較高的舊城區,對於城市外圍的窪地,還是需要真正的堤防來抵擋因為河流上游融雪等原因帶來的洪水。這時城市就需要人造的土堤–dijk 來保護。
土堤,不論是擋水或者任何其他功能,在荷蘭都稱作 dijk(發音如dike)。鐵路、高速公路、田埂路等條狀且高於周圍的土堤在定義上都是廣義的 dijk。和台灣常見的混凝土堤防不同,荷蘭的 dijk 通常是與景觀結合的綠色草坡。
20160304_1_dijk polder
鄉間dijk上的腳踏車道。(©廖期逸攝影)
由於 Neuw Maas 的威脅,在 Rotterdam 市區我們最容易看到 dijk 的地形。博物館公園以南有一條大馬路–Westzeedijk,就鋪設在河提之上。這座westzeedijk高於周圍超過一層樓以上。1990 年代 荷蘭著名的建築事務所 OMA 以此高低差為靈感,在設計面對河堤的 Kunsthal 美術館時,留了一條穿越建築中央的斜坡,將博物館公園與 dijk串連起來 ,成為劃時代的建築作品。
20160304_2_dijk kunsthal
kunsthal,於照片右方連接堤防 Westzeedijk。(©廖期逸攝影)
Polder
從鹿特丹搭水上巴士往南四十分鐘,就可以到達著名的古代工程:海平面七公尺以下的小孩堤防 Kinderdijk。在這個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區域可以目睹荷蘭與水爭地的另一項技術:polder,而風車正是這套水利系統最廣為人知的標誌。荷蘭人以風車將荷蘭盛行的強風轉化成帶動水車的動力,源源不絕的打水,將低窪處的積水抽往河流排出,創造出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
20160304_3_polder kinderdijk
kinderdijk 風車陣列。(©廖期逸攝影)
詳細的方法是在沼澤地之內,挖掘很多平行的小水溝,將水匯集起來。然後在低窪地中央用兩道平行的 dijk 圍出一條水位高於四周的大水溝 sloot,兩端連接河流。然後在小水溝與大水溝的高低交會處蓋風車,將積水抽上大水溝。就這樣,滯留在沖積平原的水被抽往河流,大片無法使用的沼澤地抽乾之後,就稱作 polder。
20160304_4_polder 2
20160304_5_polder 3 sloot
polder中的小水溝。(©廖期逸攝影)
遠高於polder 的 sloot 排水道。(©廖期逸攝影)
20160304_6_polder 1
從鋪在dijk上的高速公路看polder,可以看見風車位於高處 sloot 與低窪水渠的交匯處。(©廖期逸攝影)
它們為荷蘭的國土增加面積,也成為明信片點綴著乳牛與鬱金香的草原的傳統風景。polder 之間的 dijk 頂端鋪上道路,就像把台灣鄉間的田埂路高度差放大數倍。荷蘭人通常以根部耐水的柳樹加強保護土坡,梵谷早期畫作中可以看見許多這樣的風景畫。
20160304_7_polder 4 cow
polder 常見的畜牧風景,可以看見滯留雨水的溝渠。(©廖期逸攝影)
但 polder 系統有一個副作用:沼澤地的土壤本來就含水高,水抽掉之後就會縮水下沉,因此作為農牧業用途的 polder 並不會完全抽乾,而是讓大部分的水滯留在水溝之中,讓土地保持很高的地下水位。位在 polder 的住宅區也會保持大面積的水域,創造出很多的「水上」住宅。
20160304_8
Amsterdam Oost (東阿姆斯特丹)公寓興建在polder地帶的防洪滯洪池之上。(©廖期逸攝影)
不過幾百年來 polder 的高度仍然是在逐漸下降,而另一方面河水和 dijk 的高度則彼此競相增高,即使整套排水系統與備用系統在現代化之後可說是「滴水不漏」,但潰堤之後的災情風險仍是逐漸累積上升。

延伸閱讀
還地於河–荷蘭奈梅亨的都市再造
還地於河–荷蘭傳統水利工程框架下的政策發展

Duin
在與水爭地方面,荷蘭人並不是完全孤軍奮戰,還有一道天然堤防的幫助。海岸沙丘 duin (發音如down)從南到北橫跨整個西部海岸,讓北海不至於直接威脅荷蘭內陸。在海邊休閒勝地 Zandveld 還有 Scheveningen 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道海岸沙丘的巨大尺度。
20160304_9_diun 4
Scheveningen 漁港與小型沙丘海堤。(©廖期逸攝影)
在這道天然的海提頂端可以遙望海岸與沙丘以內的城鎮。由於其對於國土保育的重要性,大部分的沙丘被劃為國家公園或保留地禁止開發,而在歷史上也有以人工方式將沙回填到沙丘之上的措施。
20160304_10_duin
20160304_11_duin 2
從scheveningen 海灘可以看見背影延綿不絕的沙丘 duin。(©廖期逸攝影)
從沙丘頂端望向朝內陸延伸的保護區。(©廖期逸攝影)
我們的微旅行在Scheveningen告一段落,讀者是否對荷蘭與水爭地與保持雙腳乾燥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呢?相信讀者已經理解,荷蘭創造土地的方並不是往低處填土,而是在低處圍堤抽水,因此大部分郊區土地皆低於海平面,而河流與城市反而是位在最高處,與台灣和地球大部份地區的狀況正好相反。另外再複習一下今天所學到的單字: dijk、polder、duin ,相信讀者不容易忘記,因為這三個字已經在歷史上悄悄翻成英文,成為今天國際上稱呼這三種地形構造的通用語: dike (dyke)、polder 與 dune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