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古今之城市漫步–茲沃勒Zwolle的歷史巡禮

1
茲沃勒(Zwolle)市區之古地圖,她也是荷蘭常見的星星稜堡格局呢! (圖片來源:wikimedia_Zwolle
茲沃勒(Zwolle)是荷蘭東北部上艾瑟爾省(Overijssel)的省會城市。相較於荷蘭前幾大城,她顯然不是觀光客的必訪之地。不過,如果你深入瞭解歷史的話,茲沃勒不僅在中世起逐步成為荷蘭東部的貿易樞紐,也是低地國宗教與文化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基地之一。如今,茲沃勒留有不少適合訪客拜訪的「古代現代融合」景點,像是教堂書店和視覺藝術博物館。此外,荷蘭唯二獲得米其林餐廳評鑑三星的其中一家餐廳De Librije,正位於茲沃勒!究竟這座城市有哪些景點和歷史呢?來看看荷事生非為您準備的幾個故事吧!
茲沃勒發展小歷史
茲沃勒這座城市的發展史,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八世紀前後,一群來自德國和各地的貿易商人,輾轉在茲瓦特河(zwarte water)支流附近安頓下來。關於她名字的由來,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從拉丁文的suolle或suollu演變而來,意思是即便洪水來臨也不會淹沒的土地。對商人來說,茲沃勒恰好是德國和阿姆斯特丹的中轉站之一。著眼於她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又是水運樞紐,商人紛紛在此設置公司據點和倉庫。彼時,來自德芬特(Deventer)的聖萊布尼紐斯(St. Lebuinus)和聖馬切利努斯(St. Marcellinus),也於西元765年,在此創建了第一座教堂。1230年,城市規模逐漸擴大的茲沃勒,正式獲得荷蘭烏特勒支主教(Bishop of Utrecht)授予的城市權。1407年,茲沃勒加入勢力範圍橫跨西歐和北歐的商業貿易聯盟: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在十五世紀迎來她的黃金時代。商業貿易繁榮帶動城市發展的結果,也讓茲沃勒在宗教、歷史和文化方面,為今日荷蘭保留許多珍貴的發展軌跡。
舉例來說,茲沃勒的拉丁語學校,在中世紀西歐可是享譽盛名的。由於這裡的拉丁語學校提供學生組織良好的學習流程,被認為是當時西歐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的先驅之一。此外,當西歐的教會在十四、十五世紀掀起一波新靈修運動(Modern Devotion)潮流時,茲沃勒是積極響應的城市之一。寫下《效法基督》(De imitatione Christi; The Imitation of Christ)而影響基督教世界深遠的Thomas á Kempis,即在茲沃勒完成這部著名的著作。
茲沃勒拉丁語學校校長兼教育家Johannes Cele(1350~1417)的塑像。從1377到1415年之間,他除了以神職人員的身分服務於茲沃勒的大教堂,也擔任拉丁語學校校長一職。(圖片來源:wiki_Johannes Cele
從其他城市搭火車到茲沃勒,出站後沿著通往市區的指標,向北走約五分鐘,便會看到環繞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停放河邊的船隻。走過橋進入市區後,順著街道再走五分鐘,即可到達茲沃勒熱鬧的城鎮中心。底下,我便介紹幾個既擁有百年歷史,又具現代意義的景點和建築,並說說他們背後的故事。
城鎮中心:聖米迦勒大教堂與塑像
如同許多歐洲古城一樣,茲沃勒市區的中心是由教堂和周邊的廣場組成。該座羅馬風格的大教堂(Grote Kerk),又稱為聖米迦勒教堂(Sint-Michaëlkerk)。從10401200年間,她還只是一座小教堂,直到1466年左右,才擴充成為三廳式的哥德教堂。教堂內宏偉的管風琴,是德國著名的管風琴製琴師:史尼特格爾(Arp Schnitger)於1718年設計建造,並由其子在他死後接續完成製造工作(註1)。

茲沃勒大教堂的外觀。(圖片來源:WILLEMDENBOER.NL
教堂北方的大廣場上(Grote Markt),靜靜站立著一尊米迦勒(Michaël)的塑像。中世紀時期,天使長米迦勒是茲沃勒和教區教堂的主保聖人。廣場上這尊綠色的玻璃雕塑,是荷蘭當代藝術家藍莫斯(Herman Lamers)的作品。
靜靜守護在大廣場的聖米迦勒塑像。(©陳亮宇攝影)
教堂面向廣場那一側,設置了一間警衛室(hoofdwacht),是從前茲沃勒民兵和駐軍守衛的總部。在寫著「守衛和祈禱」(Vigilate et Oratepray and watch)的樓房上方,是三面長型窗戶。中世紀時期,當教堂每周的例行事務結束後,會在此公開處決犯人。若有死刑要宣布時,茲沃勒的市政官會站在窗戶前,向劊子手發出執行死刑的命令。

大教堂的警衛室。(©陳亮宇攝影)
茲沃勒人被稱作「藍手指」的由來
事實上,茲沃勒大教堂原先擁有荷蘭最高聳入雲的鐘塔樓,大約介於115120公尺,甚至比高112.5公尺的烏特勒支塔樓(Dom van Utrecht)還厲害。不過,鐘塔樓在154816061669年先後遭到雷擊引起的火災破壞後就拆除了。既然塔樓毀了,亟需現金的茲沃勒當局和市民用相當高額的價格,將留下來的青銅大鐘賣給隔壁城鎮:坎彭(Kampen)。當坎彭市民知悉原委,且發現大鐘其實不太堪用時,他們決定要報復回去:他們把那筆購買大鐘的費用,通通以最小單位的銅板來支付。茲沃勒市民接受一卡車一卡車的銅板以後,整整花了好幾星期的時間,才將這筆費用清點完畢。因為不斷數銅板的關係,市民的手逐漸被染成藍色。這就是為什麼茲沃勒人(Zwollenaren)又被稱為「藍手指」(荷蘭文:Blauwvingers,英文:Bluefingers)的典故。直到今天,茲沃勒每年都還會舉辦盛大的藍手指日(Blauvingerdagen活動呢!
從前是教堂,今日是書店:Waanders In de Broeren
從大廣場往北走不需五分鐘,你將來到一棟歌德式教堂。雖然外觀並不特別,裡頭可是一間不折不扣的書店呢!沒錯,這裡是自2013年開始營運的教堂書店:Waanders In de Broeren
這座建於十五世紀的雙中殿哥德式教堂Broerenkerk,在14651580年的一百多年間,是天主教教堂;到了16401983年這兩百多年間,則變成供新教徒使用的教堂。然而,啟用超過340年以後,這裡的教會在1983年關閉。即便偶爾會作為展覽和活動場地,這座教堂基本上已經形同廢棄了。直到2004年,原先在茲沃勒大廣場附近已經經營好幾代書店的Waanders家族,打算尋覓新的經營地點,稍後決定以這座廢棄的教堂打造他們的新店面。動工於2005年,歷經八年整修,教堂書店終於在2013年正式開幕,迎接不僅來自當地,也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註2)。除了傳統書店的功能以外,教堂裡也販賣其他生活藝文商品、經營餐廳,並提供展覽、演講和表演場地。
教堂書店內部。(圖片來源:Waanders In de Broeren
修道院變成了米其林三星餐廳
從教堂書店往護城河的方向走,緊鄰教堂隔壁的,是同樣建於十五世紀的修道院Broerenklooster。從前,修道院的部分區塊曾經是城市監獄Spinhuis,用以囚禁女性受刑犯;18301973年之間,北面的區塊因連著護城河畔的城牆,則曾作為軍營使用。另外,這裡還有修道院的圖書館Librije。茲沃勒的猶太人在1757年放棄原先的集會堂並轉移陣地到此。於是,直到1899年之間,Librije一度成為全荷蘭第二大的猶太人集會堂。
不過,今日的修道院圖書館,以餐廳之姿對外開放也已至少二十餘年了。這家De Librije餐廳,由一對夫婦Jonnie BoerThérèse Boer共同經營。他們原先都是這家餐廳的員工,並於1993年買下餐廳經營權。也就在同一年,De Librije獲得米其林(Michelin)餐廳評選一星。1999年,米其林給予他們二星的評價。2004年,De Librije更上一層樓,成為荷蘭唯二獲得米其林三星評價的餐廳之一,並一直維持至今(註3)。

這棟建築從前是修道院和城市監獄,今日則為獲得米其林三星評價的De Librije餐廳。除了用餐,這裡也從2008年起提供住宿服務。當然,既然貴為米其林三星等,無論吃或住,你都得準備足夠的銀兩就是了。(圖片來源:wiki_Librije
De Librije再往北邊即是護城河。從十五世紀殘存下來的城牆,厚度可是超過一公尺呢。城牆的東側連接一個彷彿加蓋上去的塔Pelsertoren,以及城門Pelserpoortje。西邊這一側的城牆邊,則有一個塔樓Wijndragerstoren。這個塔除了是茲沃勒防禦工事的一環,也曾經是運酒工人們的住所之一。
茲沃勒市區北邊的塔樓Pelsertoren。(©陳亮宇攝影)
茲沃勒市區北邊的塔樓Wijndragerstoren。(©陳亮宇攝影)
從法院加蓋巨蛋屋頂的視覺藝術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
逛完茲沃勒市區的北邊後,沿著原路回Zwolle車站的方向步行,你會發現左手邊某一棟建築物的上方,似乎有一大顆巨大無比的橢圓形鳥蛋,這難道是什麼史前巨鳥築巢下蛋的遺跡嗎?走近一看更不得了,看起來也像是外星人停在建築物上面的飛碟(幽浮)。
原來,這裡是茲沃勒的視覺藝術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在這裡可以欣賞包括梵谷(Vincent van Hogh)、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伊斯拉爾斯(Jozef Israëls)在內等不少荷蘭史上知名藝術家與畫家的作品,當然還有其他國家的藝術作品。從前,這棟建築物是間司法宮(Palace of Justice),由海牙的建築師Eduard Louis de Coninck設計,落成於1841年。1980年代,她曾經翻修來作為荷蘭政府機關使用;2004年起,才改為博物館(註4)。20122013年時,博物館的頂層加蓋了由建築師Hubert Jan Henket設計的橢圓體結構,並在這個「雲朵」外頭覆蓋了五萬五千片陶瓷磚。雲朵裡面包含兩個展覽區和一個觀景酒吧!
茲沃勒的視覺藝術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正面。除了巨蛋以外,旁邊有一隻金色鳥(還是鴿子?),看起來相當有趣。(©陳亮宇攝影)
茲沃勒的視覺藝術博物館Museum De Fundatie背面。我覺得屋頂那顆巨蛋從後面看起來,很像是外星人的頭和眼睛。而那個像眼睛的區塊,正好是博物館的觀景酒吧,可以從那裡欣賞茲沃勒市區。(©Wan Ju Tsai攝影)
守護茲沃勒超過六百年的城門Sassenpoort
沿著護城河邊散步往東走,周遭除了一些豪宅跟別墅以外,還有一些過去守護在運河邊的要塞。離開市區之前,你將會穿過一道雄偉的城門:Sassenpoort,也是茲沃勒的象徵地標之一。這座城門是在1406年,由磚頭和天然石材建造而成。原先,城門還連著鄰近街道的樓房以形成共同防禦牆。欄杆和溝槽的痕跡,至今還存在塔外面的石拱門上。
如今我們所見的城門僅為內門。建築在護城河旁的城牆外門,已於1839年拆除。關於這座Sassenpport城門,同樣有些不得了的故事可以分享。十四、十五世紀時,茲沃勒曾歸屬於海爾德蘭省公爵(荷語Karel van Gelre;英語Charles II, Duke of Gelderland)管轄,但在稍後又宣示不再效忠他。15244月,公爵親自帶兵攻打茲沃勒。不過,當他一個人領頭走進Sassenpport的內門和外門中間時,茲沃勒的守衛士兵同時關閉兩個城門,將公爵的軍隊擋在後面,公爵便如同甕中之鱉般地被抓起來了。在承諾不再進攻茲沃勒後,公爵獲得釋放,然而,他卻在數周後毀約,繼續派兵圍城攻打茲沃勒。不過,這個食言的公爵,終究沒能親自征服茲沃勒就是了。
如今,Sassenpoort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選入荷蘭前一百名世界文化遺產當中。2009年,茲沃勒還為該門隆重舉行了「建門」600周年紀念日!


守護茲沃勒超過六百年的老城門Sassenpoort。城門內的牆上有一塊牌子,紀念茲沃勒在1230830日,從烏特列支主教兼上艾瑟省統領的Wilebrand van Oldemburg那邊,獲得了城市權。©Wan Ju Tsai攝影)

結語
聽完幾個茲沃勒的歷史故事後,是否增加你到這裡走走的意願呢?對許多到荷蘭城市旅遊的觀光客來說,茲沃勒恐怕只是搭火車前往立烏瓦頓(Leeuwarden)、葛洛寧根(Groningen)或羊角村(Gietheroon)時的交通轉運點而已。茲沃勒市區不大,僅需一小時左右便可繞完一圈。下次當你離開羊角村返回居住城市時,倘若天色還沒暗,不妨在茲沃勒下車,步行穿過護城河到老城區走一回吧!

註1:史尼特格爾是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發跡於德國的管風琴製琴師家族。位於荷蘭東北方的大城葛洛寧根(Groningen)的馬丁尼教堂(Martinikerk,即原來的聖馬丁教堂(Sint-Maartenskerk))的管風琴,也是由史尼特格爾家族設計和打造的

註2:Wiki_BoerenkerkBoerenkerk-Zwolle

註3:Wiki_ List_of_Michelin_starred_restaurants_in_the_Netherlands

註4:Wiki_ Museum_de_Fundatie

One Respons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