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台人說荷蘭當代平面設計

「Burning and Rebirth」3D護照。(圖片來源:yutzuhuang.com )
人說荷蘭設計是浪漫的,總是有意想不到的火花,有時候合理性也不是那麼重要了。但有一群設計師在思考的問題似乎就有點硬派了:設計師擁有支配政治的力量嗎?討論有什麼比所有事情都被「設計」更為可怕或是質疑新自由主義的勝利背後的矛盾與狹隘。這些問題可能沒有正確答案,甚至一時還弄不懂問題是什麼,當你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和平面設計有和關聯時,這會是個好的開始。本篇文章即是介紹荷蘭平面設計界的Speculative design(思辨設計或是推測設計)以及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DAE)的碩士課程Information design(訊息設計)如何成為一種設計方法。
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平面設計裡的權力遊戲
荷蘭Metahaven於2007年由Vinca Kruk和Daniel van der Velden創辦,作為設計和研究工作室,已經開始為平面設計定義一種新方法。Meta源自於希臘語,原意為「後設」,是「之後」、「之外」、「之上」或是「之間」的意思。廣義而言,就是「關於什麼的什麼」;在資訊理論中,就是解釋自己的資料相關的資料。如同繞口令一般的解釋似乎也說明了這個領域裡相對重視邏輯和分析。
Metahaven將平面設計這個詞彙作為知識生產的一種手段,將其視為一種分析組織和權力結構的工具,並透過調查政治和經濟的動向,其中包含了國家品牌、貨幣和網路訊息。其中,以塑造西蘭公國Seeland的身份認同以及關於維基解密WikiLeaks的一系列研究,Metahaven發展出自己的設計風格。Metahaven認為「平面設計是一種三角形、方形或圓形彼此相互交換的形式,是一種權力透過協調或場景切換所產生的結果。」他們想要跳脫一般所理解的平面設計框架去發展出一種更靠近概念藝術的批判設計,透過商品和媒體的曝光來反映當今政治或是社會議題。

2013年於紐約「Frozen Lakes」展覽展出「Transparent Camouflage」WikiLeaks絲巾和T恤。(圖片來源:Metahaven mthvn.tumblr.com)

「WikiLeaks」絲巾作品。(圖片來源:Metahaven mthvn.tumblr.com)
Metahaven的作品中,充滿了批判性和政治性的隱喻。以重塑西蘭公國Seeland國家身份視覺識別計劃為例:西蘭公國是一個以個人宣稱建國但未被國際承認位於蘇格蘭的國家,領土只有五百五十平方公尺,河流即是大海。這塊領土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在小小的領土上,西蘭公國經歷過敵方的攻擊、政變、荷蘭政府也曾有過干涉、發行過護照和郵票,甚至存在沒有經濟價值的貨幣。因為各方對於這塊土地各自表達不同的立場,基於無解的問題,也正是Metahaven對於西蘭公國所感興趣的地方。
西蘭公國領土。(圖片來源:wikipedia)
Metahaven所出版書籍《Uncorporate Identity》,其中第608頁為西蘭公國的研究調查。(圖片來源:Metahaven mthvn.tumblr.com)
自發性的工作模式對Metahaven來說非常重要,從發現議題到構思一個創造身份的想法,比較像是深入研究一個課題。Metahaven認為「最有趣的平面設計從來都不只有設計本身。」對於國家主義、無政府狀態、獨立國家或是各種理論的探索,當你只能透過網路去了解一個國家的時候,網際網路的資訊帶給你的矛盾和誤解是否已經造成了一個國家的「失真」?

Metahaven參與藝術家Holly Herndon「 Home」的MV製作。(圖片來源:Metahaven mthvn.tumblr.com)

2016 IFFR鹿特丹影展紀錄片「The Sprawl (propaganda About Propaganda)」海報。(圖片來源:Metahaven mthvn.tumblr.com)
訊息設計Information Design:誰是訊息的主宰者?
訊息正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而人類也被迫學習、探索並且試圖理解這個訊息時代。儘管新的工具和科技往往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複雜,每一項新技術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平面設計師看待的角度和角色,而我們也需要產出新的敘事方式來描繪這個屬於個人也屬於團體的社會。
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DAE)的碩士課程Information Design擁有一個曖昧的名字,但並不表示它摸不著邊際。兩年的課程中,除了以研究為基礎外,找到身為設計師的定位也佔了課程訓練很大的部分。對於設計的理解,則是不斷質疑和挑戰自己的既有認知,必須磨練自己的批判思考。對於社會的理解,則是必須了解到設計是無法脫離政治環境,訊息設計師需要轉化集體行為和思想為數據,並將數據有效的陳述。因為重視設計師個人的領域和中心思想,在第二年的論文和設計項目則運用到在第一年課程中所發展出的設計方法。兩年的課程彷彿不是在磨練設計技法,而是在磨練心志,因為定義自己往往是最難的。
台灣身份認同危機的訊息轉化–畢業生陳臻
畢業於Information Design的陳臻是一個以研究為基礎的平面設計師,作品專注於研究Regime of visuality(駐)。如先前所說,設計作品和設計師本身具有強烈的連結性,她的一系列作品則反映出了設計師所關注的台灣身份認同危機。「The Factory of Identity」是一本相冊,搜集了1915年至2015年期間的一百張畢業照片,陳臻認為「學校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堅持政府信念和標準的理想公民」,而畢業照片就是呈現了這一百年來的成果,揭露其生產過程的多樣性,翻閱的同時,彷彿可以聽到這些無聲的照片經歷了殖民歷史所發出的嘆息聲。而陳臻的另外一個系列作品「The Ghost of Identity」,則希望探討蔣介石雕像的存在議題。她認為蔣介石的雕像是身份認同的幽靈,是被當成宣示政治意見的象徵,甚至經歷過生理和精神上兩次死亡。第一次的死亡,因為緬懷造就了蔣介石雕像如英雄般地被樹立在各個公共空間,如同再度復活一般。第二次的死亡是人們對於蔣介石的重新評價,毀滅性的抹滅並將其移至看不見的地方。陳臻透過尋找這些被丟棄的雕像,搜集凝視者的「視線」,帶出這些凝視者又會如何「回看」這個後殖民時代所遺失的台灣認同。

「The Factory of Identity」 畢業相冊。(圖片來源:chenjhen.com)

「The Ghost of Identity」 攝影。(圖片來源:chenjhen.com)
台灣護照、鈔票和國旗的認同衝突–畢業生黃郁慈
同樣畢業於Information Design的平面設計師黃郁慈則是關注於「Design as a political tool」的主題。「Deny, Accept or Appropriate」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系列計畫,目的在討論台灣護照、鈔票和國旗這些國家認同的平台所造成的認同衝突,無形中創造出一個曖昧空間。她試圖釐清從史料和當今集體行為中所挖掘出的視覺語言,重新演繹並定義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其中的作品「Burning and Rebirth」(燃燒和再生)刻意凸顯以個人化為導向的3D護照,取代具有國家權力的符徵(Signifier)。護照的第一層訊息搜集了十張「獵人頭」的照片作為當今台灣獵雕像的證據,設計師認為手持護照就像是手持自己人頭,惴惴不安,必須要透過紫外線燈才能看到第二層代表過去的訊息,「過去」和「當今」訊息之間的關聯性也正闡述了人民對於身份認同的不安已是「看不見」的災難。關於燃燒和再生,西方文化將燃燒視為否決國家認同的象徵符號,然而在台灣,則有抗議和祈求雙重意涵的符旨(Signified):一方面表達抗議,另一則是將訊息和祝福傳遞給西方極樂世界。黃郁慈也想表達,燃燒護照究竟是消滅過去還是期許未來?

在UV紫外線燈下的護照內頁。(圖片來源:yutzuhuang.com )

2017在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的展覽現場。(圖片來源:yutzuhuang.com )
無論是Speculative design還是Information design同樣都帶有對於社會的反思,訊息設計無關平面設計的美醜,而是追究平面設計師如何構思、如何陳述這些訊息,他們將嚴謹也尖銳的議題,以柔軟和詩意的思維,透過作品描繪了對於未來的想像,這也無非是一種硬派裡的浪漫呢。

註:目前regime of visuality尚未有中文翻譯,簡單說明是在視覺領域裡面的權力關係,更多詳情請見連結說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