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荷蘭奈梅亨市獲獎原因(上)

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荷蘭奈梅亨市之獲獎照片。(圖片出處:Green Ljublijana
荷蘭 東部鄰近德國的奈梅亨(Nijmegen),曾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成功執行荷蘭的「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計畫,成為各國都市規劃或水利單位前來考察取經的重點對象。最近,這個古老的荷蘭城市還獲得另外一項殊榮:歐洲綠首都之2018年得主。什麼是「歐洲綠首都」(European Green Capital)呢?自2008年起,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每年選出一個歐洲城市作為其他城市的永續發展典範,並稱之為「歐洲綠首都」。獲選城市將會舉辦為期一年的「綠色活動」,讓他方遊客前來認識、體驗永續生活。2017年6月底,歐盟委員會公布了2018年的贏家——荷蘭的奈梅亨,成為荷蘭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城市。究竟奈梅亨如何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2018年又將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驚喜呢?筆者將先用上下兩篇篇幅說明她獲獎的原因,而後再用另一系列文章,介紹奈梅亨為2018年規劃的系列活動。

奈梅亨市之鳥瞰圖。(圖片來源:Sharing City Platform
奈梅亨(Nijmegen):邁向都市永續發展的荷蘭古城
位於荷蘭東部的奈梅亨(Nijmegen)是荷蘭第十大都市,擁有17萬多居民,面積約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3000人/平方公里(約與台灣嘉義市相近)。依著歐洲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分支—瓦爾河(River Waal)而建,奈梅亨是荷蘭歷史發展最為悠久的城市,最遠可追朔至羅馬時期(約兩千多年前)。雖然在二戰時期遭受到嚴重破壞,但因位處交通要點,奈梅亨迅速恢復原有面貌。然而,都市快速發展帶來大量的環境破壞,加上瓦爾河帶來日益嚴重的洪泛問題,還有漸漸攀升的失業問題,促使奈梅亨致力於尋找能讓都市更永續發展的方法。
自2008年起,奈梅亨市開始與市民、業界和學術機構的長期合作,並且於該年制定該市的《氣候框架備忘錄—改變氣候》(Climate Framework Memorandum – A good climate for change),立定該市的氣候和能源目標:2020年達到20%綠色能源、2045年成為氣候中和城市(climate neutral city)(註1)、2050年達到「氣候防禦」(climate proof)(註2)。訂出發展框架後,奈梅亨就此展開其永續發展的新篇章,在過去十年間,無論是綠色空間整合、水資源管理、再生能源發展、清潔交通,或者循環資源等議題,奈梅亨都有卓越的發展。
獲獎原因:遠見、市民參與及合作
關於奈梅亨獲選2018年「歐洲綠首都」的原因,評審團於意見書裡表示:「奈梅亨市對於將如何作為歐洲綠首都得主、以及綠色城市運動的歐洲大使,展現了熱情、清晰和有說服力的願景。首先,奈梅亨與該市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陪審團也看見該城市如何展現自己的優勢(包括自行車基礎設施、交通管理和清潔公共交通、優秀的廢棄物管理方法等)。另外,該市還在為更廣泛的歐盟層面和全球永續城市議程制訂戰略計畫。」由此可見,奈梅亨市展現的高度視野、開放市民參與及合作,是其獲選之關鍵。

奈梅亨市民的公民參與地圖。(圖片來源:Participatiekaart
五大面向解析奈梅亨的綠色治理成果
不過,撇開那些諸如熱情、遠見或決心等較為抽象的概念,究竟奈梅亨在都市綠色治理下過哪些功夫,又累積多少成果呢?在其遞交的申請文件中,奈梅亨一共洋洋灑灑列出18項政策指標。本文和接續的下篇,將分別從「綠色空間整合」、「水資源管理」、「再生能源發展」、「清潔交通」,和「循環資源」等五大面向,向讀者介紹奈梅亨的卓越表現:
1. 綠色空間整合:品質綠地、生態廊道、城鎮再造
奈梅亨近年來的空間發展,是根據其先前提出的「2013年結構展望」(Structural Vision 2013)。此規劃乃利用生態城市(Ecopolis)的策略,以該市的綠地和水體作為主要的結構承載者。其願景是將奈梅亨打造為一座緊湊型城市(compact city),這其中目標包括:距離每戶住家300公尺內即有至少0.5公頃的綠地環境、城市周圍由綠帶環繞、市民易及於自行車道和公共交通設施等。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奈梅亨如何達到這些目標:

奈梅亨市規劃書「2013年結構展望」裡的永續發展示意圖。(圖片來源:ec.europa.eu
➢ 品質綠地
都市裡的綠地和水體對於市民的生活品質、凝聚力和健康(永續社會)極為重要。與單車基礎設施一起,它們形成了凝聚城市本身與周遭城市的基礎、連接結構。自2011年以來,奈梅亨便以「每戶住家300公尺範圍內可及半公頃的相鄰綠地」作為其市政預算指標,並且於2013年訂定了「每戶住家300公尺範圍內可及主要道路和鐵路」的目標。
除此以外,戶外遊戲場與運動設施的數量和品質,對於綠地空間的滿意度擁有密切關係。自2003年以來,奈梅亨一直採用以下規範:每100個12歲以下孩童附近擁有1.5個遊戲場,每100個12至18歲的青少年擁有1個遊戲場。在設計遊樂場時,市府還須與目標群體密切協商,同時為年輕人和老年人提供所需空間。
為達到這個目標,奈梅亨在近年來新增、擴建了九個大小不一的公園。例如,其將市中心的兩個停車場改造成公園,並在其上方建造噴泉廣場。另外,他們在市中心的五條購物街和三條住宅街道上種植更多行道樹,附近的居民和商家也響應這樣的行動,在其街道立面進行綠化。這些「綠色魅力市中心」計畫(Green Allure City Centre)由「由歐洲未來城市」專案(European Future Cities)所支持。

奈梅亨市的綠地分布圖:紅色區域為距離都市綠地超過300公尺的住家範圍,藍色為近年來新增的公園綠地。(圖片來源:ec.europa.eu
➢ 生態廊道
奈梅亨北區的瓦爾河沖積平原(Waal floodplains)和東南部的原始森林及側向冰磧地形(lateral moraine),為奈梅亨帶來獨特的自然景觀以及豐富的生態資源。其周圍的環狀綠帶,亦是國家級及省級的自然保護區域。為了強化奈梅亨周遭的環狀綠帶,以作為該市與其他市鎮間的緩衝地區,並且強化生態廊道的連結,奈梅亨在其西邊和北邊的工業區和農業區做了許多改造。
例如在該市西邊的杜肯堡和林登霍爾特地區(Dukenburg and Lindenholt),奈梅亨透過其區域和國家水務局所達成的協議和投資方案,建立了生態友好型銀行並改造市政水道,以改善附近水質和生態景觀。另外,奈梅亨在其北邊,阿納姆(Arnhem)和奈梅亨之間的前農業區打造了新的景觀公園(Park Lingezegen),消除了二戰時期的污染土壤和未爆物。目前該計畫已進行到第二階段:在毗鄰北邊住宅區的德沃爾特地區(De Woerdt),發展食物森林、永續養殖、自然保護等工作。

國家級及省級的自然保護區域。(圖片來源:ec.europa.eu
此外,面對氣候變遷下洪泛日益加劇的危機,荷蘭展開了「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的國家計畫,重在加深和加寬國內的氾濫平原,移除阻礙流通的丁壩群等。奈梅亨的「還地於瓦爾河」(Room for the River Waal)也是這一系列計畫中範圍最大、最具有啟發性的案例。
奈梅亨並沒有採用過往慣用「加強堤防的高度和強度」的做法,而是將部分堤防移至河道後方,創造更為廣闊的氾濫平原。而在這片新規劃的氾濫平原上,起重機和挖土機正在開挖一段新的運河給瓦爾河,讓未來的洪水有更多的空間氾濫,而不至於威脅城市本身。除此之外,這還能把自然生態重新帶回城市區域,並重新連結兩個鄰近的鳥類與植栽自然保護區。奈梅亨因其水景管理和城市更新設想,更於2012年獲得全球海濱獎(worldwide Waterfront Award)。
➢ 城鎮再造
除了以上的綠色空間的改造以外,奈梅亨市府與當地的住宅公司以及建築開發公司合作,改造或打造新的綠色市鎮。
例如於奈梅亨西邊的哈特區(Hatert)原屬於工人階級地區,面積約132公頃,共9700名居民。於戰後1950-1960年間,統一的社會房屋和公寓幾乎完全租住,日後發展成為社會問題區,2006年更被宣佈為荷蘭40個問題地區之一。從那時起,州、省、市政府、住宅公司和衛生機構投入了實質和社會的永續改造計畫。此計畫沿西邊的馬斯—瓦爾運河(Maas-Waal channel)翻新公園,創造了面積共2.5公頃的公共花園。
另外,在1990年代左右,國家政府要求奈梅亨完成一個巨大的建築任務:新建12000棟新住宅,以滿足該地區的人口成長壓力。奈梅亨市府不想要犧牲其城市內外的綠色和自然,於是,他們想出來的解決方案為:將瓦爾河以北的村莊整合起來。這個新興的市鎮—瓦爾斯普朗(Waalsprong)將成為奈梅亨最為永續環保的區域:具有雨水回收的循環系統、嚴格的建築能源標準、垃圾焚化收集的熱能供暖、以及與周圍自然環境相聯的綠藍框架(連接了南方新的瓦爾河河岸和北方的景觀公園)、並且擁有良好的自行車道系統。

生態新市鎮–瓦爾斯普朗(Waalsprong)水道系統。(圖片來源:ec.europa.eu) 
2. 水資源管理:雨水分流、節約用水、廢水管理
荷蘭這個國土一半面積低於海平面的國家,必須學會如何與海、與河、與水共存,除了在治洪方面擁有傲人的成就之外,其在水資源管理(包括供水管理和廢水處理)也有亮眼的成績:荷蘭的飲用水品質為歐盟最佳,另外,荷蘭人的生活日均用水量亦低於歐洲平均:荷蘭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為120公升,歐洲約150公升,台灣約276公升。要達到這樣的成果,需要國家、區域、市政府、自來水公司以及人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現在讓我們以奈梅亨市為範例,看荷蘭城市是怎麼辦到的。
➢ 雨水分流
荷蘭的飲用水來源為60%的地下水,以及40%的地表河水與湖水,因此雨水與廢水處理分離、雨水歸回地表對荷蘭是極為重要的工程。
自2000年以來,奈梅亨市積極開展雨水與廢水處理的斷開工程,這意味著雨水不再流入城市的地下水道,而是引到地下過濾,這樣雨水就能從源頭分離,不再和廢水混合淨化,並且可以直接補充至地下水,讓水資源的管理可以更為永續,並達到荷蘭國家「城市污水處理指令」的目標:與1985年相比,下水道的廢水量需減少50%。除此之外,該市較為新興的西區和北區則採取不一樣的做法:這些地區的雨水則回收至附近的池塘。

奈梅亨市雨水與廢水處理斷開工程的範圍圖。(圖片來源:ec.europa.eu
➢ 節約用水
儘管國內的用水設備增加,過去二十年來荷蘭人的日均生活用水量卻有所下降:1992年仍為每人每天137公升,2013年降為119公升,奈梅亨亦出現同樣的趨勢。在1995年以前,沖廁用水是家庭用水的最大部分,自1995年以來,淋浴的使用量增加了34%,現在位居第一,然而,在同一時間沖廁的節水量達到20%,洗衣機的節水量是44%,顯示荷蘭人對於節約用水的意識增長。
荷蘭人對於節約用水的意識增長,可以歸功於其較高的水費、國家建築法規、以及地方的政策宣導。荷蘭的一度水費為1.36歐元,約台幣50元左右,是台灣水費的五倍。在2007年左右荷蘭政府規定新建建築必須裝有節水設備(馬桶、衛浴等)。奈梅亨市在2001至2015年間在各大公共場所展開一系列的節約用水宣導活動。

奈梅亨市推廣節約用水的系列活動:左圖為2004年的「水廣場」活動,右圖則為雨水與廢水分開的房屋標章。(圖片來源:ec.europa.eu
➢ 廢水管理
奈梅亨市府利用智慧監控和品質指標,有效地管理其下水道系統:自2006年以來,市府對下水道系統實際運行情況的監測有了極大的改善(包括污水水位流量測量等),這些監測數據被拿來進一步的分析,有助於下水道系統的技術改進。自2010年以來,奈梅亨將下水道系統的「剩餘壽命」納入其評估指標,以維持良好的維護條件和系統品質,在這之前所使用的指標為:每年該更換的下水道數量,而非以整個系統的性能衡量。
雖然污水收集的技術在過去一個世紀幾乎沒什麼變化,然而在過去十年間,氣候變遷、能源和原材料回收等新挑戰被納入廢水管理領域,在未來,奈梅亨的污水處理廠會致力於利用其所收集的廢水,轉換成生質能、肥料等「資源」。

廢水的能源與原料回收之示意圖。(圖片來源:ec.europa.eu
看完了奈梅亨市在「綠色空間整合」和「水資源管理」的規劃之道與實踐成果,是不是覺得充滿驚奇呢?接下來的《直擊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荷蘭奈梅亨市—獲獎原因(下)》將繼續介紹奈梅亨在再生能源發展、清潔交通和循環資源等議題的累積成果。

註1: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又指「碳中和」(carbon neautral),指總釋放碳量為零;亦即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來達到平衡。
註2:氣候防禦(climate proof):意指能夠抵禦、適應氣候變化之能力。

參考資料
European Green Capital 2018 – Nijmegen

延伸閱讀
還地於河-荷蘭奈梅亨的都市再造
打開水龍頭就可以喝-荷蘭飲用水哪裡來?

本文原刊載於低碳生活部落格,標題為《低碳生活部落格: 荷蘭直擊: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奈梅亨市【上】》,經同意轉登文章後增編內容,未經特定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