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環境部長回應COP19:永續和減碳是持續不變的路線

COP19 在華沙的會議中針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對策討論熱烈。(照片來源:官方網站
「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在於社會本身。」- 荷蘭環境部長威爾瑪.曼斯菲德 Wilma Mansveld
期兩週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九次締約國大會(COP19),已於 2013 年 11 月 23 日正式在波蘭華沙結束。然而沒有結束的,是持續考驗各國「春夏秋冬」四季的詭異天氣。
氣候變遷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在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爭論不休的情況下,今年聯合國的最新國際氣候談判反映出各國面臨考驗下的「折衷妥協」,三點主要進展:
  1. 各國代表同意,2015 年巴黎舉行之高峰會議時,新國際氣候公約必須擬定且 2020 年生效,取代 1997 年協議的《京都議定書》 國際氣候公約。在新的國際氣候公約中,無論已開發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會受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約束。
  2. 面對近年各地災害頻傳的現象(例如不久前,海燕颱風對菲律賓帶來的嚴重衝擊),各國同意成立「損失與傷害」機制,協助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特別是需要額外幫助的發展中國家。
  3. 已開發國家同意承諾,未來將逐步提高援助貧窮國家的氣候調適基金;目標為從原先每年 100 億美元,逐漸增加至 2020 年時的每年 1000 億美元。
面對華沙氣候高峰會的決議,同屬歐盟代表團成員的荷蘭環境部長威爾瑪.曼斯菲德(Wilma Mansveld)則相對樂觀。她表示,由於過去積極投入再生能源與減碳的工作取得成效,歐盟極有可能在近幾年就能完成原先預計 2020 年應達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標準:20 %,而荷蘭覺得這樣不夠。走在前端的荷蘭要推動歐盟提出更具野心的目標──到 2030 年時,要比 199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再少 40%。
曼斯菲德認為,這個目標看似雄心壯志,但並非不可能。為了避免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挑戰,唯有盡早朝向永續、低碳,與更具調適 韌性的方向努力。而「維持既定發展路線」,早已不再是考慮的選項了。在曼斯菲德看來,「調適」代表的,絕不只是建造更多堤防來避免洪水而已,同時也必須增強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才能將整體環境的脆弱度降至最低。長久以來,荷蘭是投入調適領域最多的國家之一。本次華沙的氣候高峰會,荷蘭也舉辦三場以水資源與環境管理為主題的周邊會議。
不過,根據筆者觀察,雖然荷蘭政府態度積極,一般社會大眾也能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之現象侃侃而談,但日常生活中未必呼應與實踐。此外,氣候高峰會期間,相關報導也從未成為荷蘭媒體最重要的頭條,似乎反應了對「天氣危機」的社會麻痺心態。因而,如何將政策規劃轉化為民間行動,應是在國際談判之後,國家治理者更應投入的工作。

 

參考資料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19
State Secretary Mansveld: broad global participation crucial to new climate agreement
Minister Mansveld: every country needed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worldwide
Minister Mansveld: a step closer to a new climate agree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