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企業社會責任

1
美國 TNT 員工為乳癌募款活動宣傳(圖片來源:GazetteLive
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為CSR),簡單地說是企業將取之於社會的利益,具體地回饋給社會。它是近年來很受矚目的企業議題之一,不僅代表了社會對企業的期待,也攸關企業的品牌形象。近十幾年企業社會責任在台灣已越來越獲得企業的重視關注,大企業小公司開始思索如何把社會的責任結合到企業的發展計畫裡。在此領域已經有近 50 年觀念與做法演變的荷蘭,時至今日到底在各層面呈現出什麼樣貌呢?
本文從幾個面向來談荷蘭的企業社會責任,從兩大國際領導品牌的例子談起企業端的推動模式,看企業界、教育界、政府推定之間的配合,如何合力推進、各謀其利。最後,再由在台荷商的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模式,尋找讓台灣本土企業更進一步深思的方向,希望從這些面向思考是否有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地方。
在荷蘭,領導性企業們各自推動的社會責任
飛利浦 Philips
作為電器公司的荷蘭國際性品牌–飛利浦(Philips),將其企業社會責任設定在更有效率的資源使用。希望生產過程以及產品都能夠降低自然能源與生態系統的耗費,以不危害地球永續經營的方式追求經濟成長,所以自 1990 年代就開始提供環境報告書,揭露其對環境保護的執行成果。而從 2003 年開始,該公司開始在「供應商永續發展宣言」中,對所有供應商要求遵循在環保、安全與衛生、勞工等領域的行動基準,飛利浦也依據這些基準來選擇供應商,遍布全世界的五萬家供應商也相對地必須依據這些準則來落實社會責任;也就是不僅自身善盡了企業社會責任,也同時發揮身為跨國企業的影響力,讓社會責任的觀念和做法確實落實在全球各地。
TNT  荷蘭國際快遞
快遞業給人的印象多半僅在於快速、準確地送達貨品,但 TNT 國際快遞公司近年來已放遠眼光,為了加強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承諾,TNT 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變成合作夥伴,協助世界貧困地區的人們對抗饑餓。TNT整 合了集團的技術技能、人力資源以及各項資產資源來支援這項世界糧食計畫,並協助他們解決複雜且須大量經費的物流需求。同時,更在全球超過 200 個國家,發揮 162,000 名員工的力量,為提供貧困兒童一整年的溫飽而積極募集經費來源。
接下來,在人力創新方面有明確績效的 TNT 集團認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精神是「唯有先做好教育訓練、社會責任,替企業打好基礎,才能談到企業的獲利。」其人力創新的概念是以「投資訓練員工(People)」→「提升服務品質(Service)」→「形成綜效成長(Growth)」→「獲致企業實績(Profit)」的經營模式來進行。同時在台灣也因為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績效,曾經獲頒「人力創新獎」。
荷蘭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培育年輕人才
荷蘭的學界鼓勵並要求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也相對支持。荷蘭企業每年都釋放許多實習的機會,不僅配合政府的政策進行產學合作,也為自己之後能招到最棒的(國際)人才鋪路。荷蘭的企業是用展望未來的方式來尋找適合的人才,而協助國家培育人才,也是荷蘭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目前台灣學界培育的人才不足供應或是不全然適合業界使用,這是學校的問題嗎?還是學生的問題?企業界希望能錄用具有即戰力的人才,不希望花費過多成本在人才養成上,忽略了其實看似沒辦法立刻對公司有建樹的實習制度,正是培養更適合公司人才的根本作法,台灣的企業界或可效仿荷蘭的產學合作計畫,對公司發展有益,也善盡了社會責任。
20140619_CSR_in_the_Netherlands2
在荷蘭,不管你念的是技職五專、科技大學、研究大學,去到企業組織實習不只是許多學校的畢業規定,同時也是許多年輕人賺取實戰經驗的普遍方式。許多企業也開放給國外實習生申請,把握機會搶到國際間優秀的人才們。(圖片來源:Amsterdam Impacthub
在台荷商的企業社會責任推動
荷蘭企業在推動社會責任時,在世界各國也因地制宜地進行符合當地的活動。例如目前食安方面的議題甚囂塵上,飛利浦在台灣與社會企業合作協助偏遠農村,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管道,直接增加小農們的收入。他們的做法是直接向在地小農採購有機黃豆,避免中盤商低價收購,然後在全省的通路試吃活動、豆漿機食譜以及活動網站上推廣有機黃豆,並且鼓勵員工購買及消費者再度回購。2013 年第四季起飛利浦已經購買 6,500 包有機黃豆運用在行銷活動中,並獲得許多消費者響應回購超過 400 包黃豆。有了前一年的經驗,今年該公司預計將要繼續運用類似模式推廣其他農產品,在這個面向持續進行、持續發揮影響力,而不是短期曇花一現的社會回饋活動。
20140619_CSR_in_the_Netherlands3
飛利浦協助城鄉小農的活動(圖片來源:鄰鄉良食
供台灣企業借鏡
相較荷蘭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普遍觀念與跨產學部門的合作,目前多數台灣大企業仍把投入社會責任當成公共關係的工具,反觀近幾年在地小規模的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快速發展中。企業社會責任不只是慈善而已。企業在執行社會責任時,經常只是單純地將公益活動視為品牌行銷與公關宣傳的一部分。而其公益活動的內容,通常與企業核心能力毫不相干,一旦獲利狀況不佳時,公益活動往往成了企業第一個縮減經費的項目。
像這種為宣傳而做的公益,不僅呈現的方向內容常與企業專業脫節,即使進行了也沒辦法帶來營運上的幫助,形成了無助益的額外支出,有時甚至得再額外花一筆錢來進行宣傳,對企業而言變得事倍功半。
其實企業社會責任的面向包括如何生產、提供服務與組織公司,所以企業社會責任會是公司的營運基礎之一,它使企業在如何盈利、培育員工以及更善待地球之間取得更佳的平衡。企業可以進一步用更積極的態度來思索公司的公益政策,不用把公益當成是趨勢所需的公關花費,而是應該積極使其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策略。當企業憑藉著專業領域的能力,投注在自己能夠做得比其他企業更好的公益項目,把核心能力結合社會事業,這樣除了可以提升公司的正面形象以外,也會對公司的營運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應。
要根本開始改變,需要要公司高層和董事會確立能發揮核心競爭力的方向和資源配置,與地方教育與政府合作,真正想要保全商業利益,就要對社會有使命感,將社會責任由不得不然的威脅轉化成公司進一步成長的機會。
真正的策略性公益,應該既能加強企業的競爭力,同時又能增進社會福利。這才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該有的正確態度。

延伸閱讀
台灣社會企業案例
台灣飛利浦社會關懷
荷蘭社會企業平台
2014 荷蘭社會企業報告

One Respons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