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食者的兩難-有關荷蘭經濟動物的命題

7
全荷蘭畜養的一千兩百萬頭豬,約有六百多萬頭的小豬是外銷至國外。 (圖片來源:Flickr#steffen
來荷蘭前我已經吃素幾年。最開始茹素是因為覺得不吃動物也可以好好地活著,沒必要把飲食建構在現有體制裡對動物的殘忍。簡單說是因為動物福利,但這理由好像有點自命清高,說出口連自己都覺得彆扭,聽起來很是做作。在台灣的時候,嘗試過解釋幾次,對方總是滿頭問號,後來索性不提,有人問起就說是宗教因素,簡單乾脆。到荷蘭之後,第一次在辦公室午餐時發現另外兩位同事也吃素,我好奇問她們原因,兩個人都一派自然地說因為不能接受現在經濟動物被對待的方式,基於動物福利就索性不吃了。這麼坦蕩、多麼無謂。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方式和情感,和我習慣的其他地方或許有差異。
第二次是一個月後去參加了《Meat the Truth》電影座談(註 1)。是一部荷文記錄片,由 Nicolaas G. Pierson Foundation (NGPF)所贊助製作。電影放映結束後,現場邀集產業、媒體、政府代表,針對畜產經紀和動物福利發展進行對談。我記得當時非常吃驚,現場竟然有這麼多人對這個我以為冷僻的話題有興趣。隔壁隨機遇到的觀眾知道我不黯荷文,全場即席翻譯英文給我聽,包含所有畜產專業用詞。那也是我第一次認識荷蘭的動物黨,一個全然以推廣動物福利而存在的政黨,而且這個黨居然有足夠份量的支持者,穩定的搶佔政府立法席位,將其成員送進政策決議核心(註 2)。再加上之前提過擁有眾多會員的動物保護協會(DSPA),我幾乎可以肯定荷蘭是個對動物友善的國家,在歐洲這樣重視動物福利的良性競爭中,或許可以和總以動物福利先驅自居的英國相庭抗禮。
20140712_economic_animal_right3
荷蘭動物保護協會(DSPA),成立於1864年,主旨在於改善人類對待動物方式。(圖片來源:Club van Jonge Dierenbeschermers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每回和台灣朋友說到異地生活,刻版印象便是歐美先進、有文化,台灣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彷彿外國的一切都很美好,而事情的發生都是理所當然,動物福利便是一例,上回說到荷蘭的狗命好,很多人以為一切當然如此,可很多時候其實不然。尤其當政策會牽扯到民眾的飯碗,推行便更顯艱難。好比荷蘭這樣一個講求務實、推崇合作的國家,在經濟動物福利的發展上,也無可避免的遇到很多兩難:改善動物環境雖然重要,但依賴出口維生的百萬經濟來源也不能妥協。諸多法令來回改了幾遍,至今尚不完美,動保團題仍舊時不時出聲抗議,抱怨超市業者不配合、抱怨政府作為不積極。仔細分析,其實和台灣的狀況有許多相近之處,所以是哪些值得效法?而哪些該當檢討?經濟動物福利的範圍甚廣,這次就說三件事:養豬、皮草和選擇。
填飽誰的肚子 – 談談豬肉
根據台灣養豬協會的資料,台灣的豬肉消費量約佔肉類總消費額的 50%,全台畜養約六百萬頭豬。豬,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畜產動物之一。會影響獲利的政策很容易因為經濟發展而擱置,以近年拼經濟的角度來看,可以想見動物福利推動的困難。不說可能不知道,荷蘭,其實也可謂歐洲的養豬大戶。就如同台灣,2012 年荷蘭的豬肉食量,也約佔肉類總消費的 50%,全荷蘭約畜養一千兩百萬頭豬!在這片比台灣稍大而人口稍少的土地上,畜養了整整兩倍的豬隻,這其中包含育成而準備外銷(主要給鄰居德國)的小豬六百多萬頭,對荷蘭畜牧業的經濟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荷蘭在發展豬隻的動物福利上,並沒有妥協。
豬隻,還有其他的經濟動物,最容易聯想到的動物福利範疇,可能是宰殺的方式。目前國際認可對動物友善的宰殺方式主要有兩種:先施以電擊或二氧化碳致暈或致死後放血。多數國家是採取電擊作法,也有少數國家是採用混合兩者的方式。荷蘭因為其養豬經驗悠久,和自身對動物福利發展的研究,作法向來和其他歐洲國家不同。傳統上一直是採用二氧化碳,近年才有改變〈電擊或氣體皆有〉,但不管哪一種,主要的原則都是盡量減短動物痛苦的時間:先以最快的速度致暈或致死〈註3〉,才在動物已無感的狀況下,進行放血切割等其他動作。死亡時血還留在肉裡,便是台灣人出國抱怨歐美豬肉腥味重的原因之一〈註4〉。台灣即使電宰豬肉推行數年,仍無法改變豬肉必須放血比較美味的觀點。台灣早期是採取先放血的屠宰方式,這是指無論豬隻是否在意識清醒的狀況下,由喉嚨或心臟切割刺血宰殺,先讓血排出體外〈註5〉。減少動物的痛苦,是包含荷蘭在內的許多國家,面對農場動物相關議題時的共識,所以當年在針對宰殺推行福利政策時,並沒有受到太多阻礙。可以說荷蘭人的味覺大概比較鈍,又或者味道和經濟發展無關,在美味和動物福利的兩難之間,這次站在動物福利那邊。
宰殺只是經濟動物福利的一環,主張動物權的人士恐怕會告訴你,在殺戮之前根本無友善可言。但動物能不殺嗎?總不可能要大家都吃素。所以更積極、影響範圍更大的,其實是畜養和運送的過程。荷蘭養的豬隻量大,無可避免地發展出很多大型、商業化的養豬場。剛來阿姆斯特丹的時候聽過謠言,市郊裡蓋了一棟像立體停車場那樣的大型養豬場。神秘的養豬場我從來都沒有找到,但是經常讀到動物團體爆料養豬戶不遵守歐盟對動物環境的規範。主要的困難在於,一旦按照規定更改了環境,好比提高豬隻活動的空間、鼓勵豬隻在戶外活動、提供更多的光線和讓牠們活動筋骨的道具,這些那些,全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養殖成本。即使整個歐盟各農場都遵守規定,大家一起提高價錢,也恐怕無法和其他地區,例如尚未加入規範的東歐國家或亞洲的低價豬肉相抗衡,荷蘭豬隻出口比例年年敗退,很多養豬戶都怪罪在缺乏經濟競爭力的規範,面對經濟和福利的兩難,政府當然也選擇了經濟。
20140712_economic_animal_right4
有些有機豬隻飼養場,遵循著標準的歐盟規範,提供豬隻活動環境,然而當然這樣的規格,也反映在售價上。(圖片來源:
Fam. Hendriksen
荷蘭政府的作法是按照歐盟整體的步調走就好,盡量不推行任何搶在前頭的法規(英國則是推行了很多獨步全球的動物福利法)。歐盟的法律通常會給十年到十五年的緩衝期,也會提供經費協助豬農改善環境,或輔導退休。荷蘭政府更積極的與民間團體合作,DSPA 便是積極投身研究的非營利組織之一。透過聯合政法、產業、民間團體的共同努力,致力於發展創新的畜牧環境,類似研究通常以提高育成率、豬肉品質和減少疾病死亡為指標,因為這些也都是會直接影響農產經濟效益的關鍵,如果能以此為前提,便能更有效的輔導農民改善環境。荷蘭這樣一邊改善動物環境,卻同時致力於維護經濟發展,讓各種聲音兼容並蓄而不強制推行法律的鮮明作風,在歐洲各國之間獨樹一格。
溫暖誰的身體 – 談談皮草
台灣終年炎熱,皮草的需求不高。前幾年動保團體積極請明星拍裸身廣告,推動反皮草運動,但或許本來皮草消費量就不高,新聞總是來來去去,在台灣諸多動物福利的議題之間,相對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不急迫亦不嚴重、而全民似乎普遍有共識的話題。又是一個不說可能不知道,荷蘭這個大家以為人道文明的國家,其實是皮草養殖的大戶。按照出口比例計算,丹麥的貂皮出口排名全球第一、中國第二,荷蘭大約可排第三,目前荷蘭有約160養貂戶,每年可出口3百萬至6百萬張貂皮。
皮草之所以是個問題,主要的爭議在於對於動物的利用不如其他經濟動物完善,感覺宰殺動物純粹為了取得一張皮有違道德。既然有人造皮草,或更多其他衣服可供選擇,無關肚皮、無涉生死,情感上這種純粹為了時尚而存在的產業,好像應該要避免。而減少皮草流竄最根本的辦法,大概就是禁止以取得皮草為目的的養殖場。動物福利這領域總是走在大家前面的英國,早在 2003 年便通過了相關的禁制法規;而荷蘭,則在 2012 年底由國會投票通過,在 2024 年全面禁止皮草農場。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進展,在今年(2014)的五月出現轉折。荷蘭皮草養殖協會不滿禁制令,一狀告上法院,而法院作出判決,表示由於政府並沒有在禁制的法規裡,對農場主人提出合理的補償辦法,這顯然有違這些人的生存權和工作權,於是駁回法令。這個讓動保團體跳腳,農場主人叫好的重大決定,凸顯了另一個動物福利推廣上的難題。
皮草業者在禁制令的討論裡,提出許多反方論點。好比在歐洲的皮草養殖場,其實畜養的過程相對於其他國如中國,對動物更友善,更符合動物福利的範疇。皮草市場永遠都不會消失,那麼與其禁止歐洲國家生產,不如更積極地輔導業者推出動物福利良好、品質高級的皮草,以和其他國家有效競爭,更可以因此刺激其他業者改善。換句話說,對待皮草業者,應該要像對待畜牧業一樣,著重在提升產品品質,而在過程中提高動物福利。雖然成本提高,但至少保留了經濟獲利的效益。面對人的工作權和動物權的兩難,荷蘭的法官,這次選擇了工作權。
空了誰的荷包 — 談談選擇
經濟動物之所以攸關經濟,說到底了是因為消費。推動經濟動物的動物福利,老實說,其實選擇不吃是最消極的做法。就和選擇不去投票,或是專程去投廢票一樣,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對現實的狀況並不會有任何實際的改變。鈔票如選票,謹慎地買、買特定的產品,才更有可能對整個產業界造成實際的影響。台灣有動物福利內涵的標章稀罕而混亂,CAS 電宰豬雖然大家都知道,卻可能不清楚其實CAS有分級製。光是有標章,並不表示程序符合什麼樣的標準。食安風暴的那陣子,也爆出雞蛋和牛奶標示混亂的新聞。要消費者用鈔票來決定產業去向,執行完成度的先決條件,便是要有足夠的資訊。
荷蘭是全球少數幾個有系統的推動動物福利標章的國家。標章的名稱是「更好的生活」(荷文是 beterleven)。標章上總共只有三顆星,星星數目越多,表示畜養過程,越對動物友善。推動標章的團體,正是前面已經提過很多遍的動保團體 DSPA。這麼一個有影響力的組織,自然吸引了很多廠商配合。自 2007 年起,越來越多公司,主動或被迫的加入標示的行列。目前荷蘭的主要超市及很多具規模的飲食品牌,都同意使用這個標章。雖然動保團體仍抱怨超市儘管同意使用標章,但上架的產品裡頭三顆星的產品選擇很少,但這個標章的推行,顯然有助於消費者更有意識的購買。
20140712_economic_animal_right
「更好的生活」標章上總共有三顆星,星星數目越多,表示畜養過程,越對動物友善。(圖片來源:VION vrijuit in Beter Leven schandaal
在歐盟的調查裡,荷蘭消費者其實並沒有特別注重動物福利,和遙遙領先的英國相比,當然是差了一節。但除了逐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取得三顆星的產品之外,2013 年那些對環境和動物友善的產品,銷售較往年增加了11% 累計達到 2.5 億歐元的消費額,佔整體飲食市場約 6.1%。數字仍不盡理想,但類似這樣的統一標章,可以讓這樣的消費統計更容易進行,讓這樣的消息更容易攻占新聞版面、也因此更容易造成正向的消費循環。不管消費者做出怎麼樣的決定,至少,不能再用消息來源不足做為藉口。
主要造成購買障礙的原因,當然還是牽涉到荷包。要求政府立法、要求農民改善環境很簡單,但要是讓措施反應到價格,一切都變得很難。這在荷蘭也是一樣的狀況。好比在高福利規格環境中成長的肉雞,可能要價是低福利規格的二到四倍。即使那高價可能其實才確切反映了養育動物的成本,但和台灣人一樣,捏著荷包計算的荷蘭消費者,是不會輕易採買顯然比較昂貴的產品。這標準大概放諸四海皆然,但要讓動物福利推進的方法,首要條件遍是讓市面上有選擇。預算有限而在乎此議題的消費者,在荷蘭可以從門檻較低的放養雞蛋買起,因為和籠養的價差不大;或也可以選擇不天天吃肉,但要吃的時候做出雖然比較貴、但比較友善的決定。
台灣近年發展出一股回歸本土的風潮:小農透過市集、網路產地直送,消費者更可以清楚的判斷來源,了解農民努力的過程。但這多半侷限在蔬果產品。畜牧業 不妨可以考慮也參考一下荷蘭創業家 Yvo van Rijen 的做法:他創立了「買一頭牛」公司(荷文是 Koop een koe)。消費者可以約 100 歐元參與認購一頭牛,當整隻牛都被認購完畢,這隻牛就會被宰殺。每位認購者可得約七點五公斤的各部位牛肉,約足夠兩人份吃 29 餐。如此這樣徹底的分擔成本,便有更多的餘裕,改善牛隻的居住環境。身為消費者,面對荷包和動物福利的兩難,也許,還有類似這樣的第三種可能?下次購買之前,再多想想?

註 1: NPGF 是荷蘭動物黨的附屬單位,基金會的主要目標,是從事動物相關科學研究並推廣科普知識,範圍主要涵蓋動物福利、動物權、永續經營、自然環境。該紀錄片的形式類似於 Al Gore 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影片團隊私心希望群眾視此片為該片的延伸續集,試圖從畜產對環境的傷害切入,引導觀眾改變飲食的習慣。網站上可以看到中文字幕的完整影片

註 2:荷蘭動物黨成立於 2002 年,目前在荷蘭國會有兩個席次。關於荷蘭動物黨及其他特定訴求的政黨、以及荷蘭選舉運作方式,可參考荷事生非另一篇專文《動物黨?50歲PLUS黨?荷蘭的選舉在玩什麼把戲?》。

註3:電擊或二氧化碳〈或混用其他氣體〉的目的是為了讓動物進入無意識狀態,在無痛的情況下宰殺放血,所以這兩種方式的最初目的都是致昏而非致死,但有學者認為若放血速度不夠快,動物可能會恢復意識而感受到疼痛,所以建議採取雙電擊模式〈cardiac arrest stunning〉,在電極頭部之後、緊接著電極心臟附近讓心跳停止致死,而後再放血。

註4:歐美豬肉會有腥臭味網路上的討論很多,腥臭味來源主要是存在豬肉塊中血液和脂肪裡的化學物質。牽涉的層面很廣及原因很多,其實也是動物福利科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目前學界和業界廣泛同意的主要導因之一是來自公豬異味〈boar taint,簡單說是公豬的體味〉,一般認為閹割過的公豬便能減少此化學成分存留在肉裡,但近年歐洲同樣基於動物福利,開始禁止閹割或推行人道閹割。另有說法公豬異味其實可以透過飲食、飼養方式、慎選種豬基因來改善。荷蘭目前的主流仍是對豬仔進行閹割〈歐洲各國裡,應該只有英國沒有〉,業界認為未閹割的豬肉異味太重,不受消費者喜愛,無法在市場上和其他國家競爭,是否要執行閹割禁令正是目前荷蘭熱烈討論的動物福利話題之一;而除了閹割與否之外,臭味也可能來自被宰殺時所釋放的壓力荷爾蒙、因為放血不完全或不夠快速而留在肉中的血腥味。

註5:台灣電宰已行之有年,直接割脖的宰殺方式已不常見,合法電宰場接採取電極後心臟刺血的方式宰殺,台灣屢被揭發不符合規定的屠宰場,多是私宰場。

另,荷蘭其實到目前為止,仍存在先放血的宰殺方式。雖然歐盟早在1979年就立法規定了宰殺的動物福利規範,但允許各國規範特例,和多數歐盟會員一樣,荷蘭允許因為宗教因素,好比穆斯林和猶太教處理的方式,基於教義,在動物完全清醒的狀況之下,以割喉的方式宰殺,也就是先放血的意思。2011年,動物黨為首積極運作立法,希望能排除這樣的特例。此議案雖然獲得廣泛民意支持,在下議院以高票通過,卻在2012年被上議院駁回,目前荷蘭政府對此採取折衷的做法,好比規定進行類似宰殺的時候獸醫必須在場、動物必須要在放血的40秒之內死亡,否則獸醫必須要出手致死。唯此兩宗教都不吃豬肉,所以此處先放血再宰殺的動物,不包含文章裡討論的豬隻。

7 Responses

  1. Crystal Ching-i Chien

    善待動物和吃不吃動物在這世界還是困難重重 卻也驚訝英國是在這方面如此向前的國家 真是非常感謝家人和男友的支持跟認同 =)

    回覆
  2. Michael Chao

    這位作者顯然沒有受過畜牧業方面的專業訓練,聽到的都是愛護動物協會的一面之詞。動物在意識清醒下被放血肉並不會比較好吃,台灣也沒有這樣做,豬隻養在室內是為了防止疾病的散佈,一群人一起合買一隻牛是世界上最浪費資源的作法,小型屠宰場無法處理牛皮,牛內臟,牛骨,大部分都只好丟掉,浪費大量的人力和電力和水,為了一兩頭牛?這就是錢太多,生活在泡泡裡的天龍人會講的話。

    回覆
  3. Joanna Liao

    樓上回應者是否能有機會來荷蘭實際考察當地做法後再來下這種"這就是錢太多,生活在泡泡裡的天龍人會講的話。"的結論說法呢?

    回覆
  4. Olivia Dung

    想請問Michael Chao 那關於台灣豬隻宰殺(放血)過程是怎麼做呢?是否知道為何台灣的豬肉肉色普遍比歐洲豬肉白許多,腥味明顯也不重?
    另外,豬養在室內為什麼可以防止疾病的散佈? 因為自然界充滿感染物? 就我所想當一群動物被困在小小的室內空間拉撒睡吃,細菌更容易滋生。還是豬是強烈的疾病源或傳染媒介?當他們在一塊室外草地生活時,接觸的空氣跟人類都有可能被感染????
    最後,"丟掉"是因為人找不到利用價值的才會做的事情,成事在人,如果能找到合作的處理管道,例如將牛骨贈送給附近餐廳燉高湯,牛皮低價給皮件公司處理,垃圾又成了資源。說穿了,一兩頭牛也是"浪費" 了大量的人力和電力和水才養出來的,牠們還放了那麼多屁製造溫室氣體,不多利用一點,才是真正的浪費。只是要找到方法而已。
    然後這關天龍台北什麼事啦!

    回覆
  5. Shao-Chiang Huang

    台灣飼養LYD三品種豬,是透過品種改良實現減少腥味、改善肉色、增加瘦肉、減少緊迫的多種目的。

    品種改良及閹豬技術改善了台灣豬肉的品質。(睪固酮是造成肉豬腥味的重要原因)
    放血其實也有功勞,不能說沒有。
    (加工技術非我專業,但我記得早已廢止活體放血)

    回覆
  6. Kuei-ming Chang

    各位都不用再天龍來天龍去,屠宰場不是你要進去就能進去,有空在youtube找一下屠宰場影片,台灣屠宰場跟你在影片上看到的差不了多少,屠宰工人會把動物先敲昏再放血,還有台灣還是有屠宰場一天只殺一兩頭牛歐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