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式幽默?還是種族爛梗?

8
刊載於荷蘭版《都市日報》的玩笑漫畫。(©Jerry Kuo攝影)
於種族歧視,你還很敏感嗎?還是你已經「免疫」了?
日前(8月12日)的荷蘭版的《都市日報》(Metro)漫畫版,又出現了一幅帶有戲謔中文使用者意味的作品。這幅作品是由FC Knudde(主要繪製兩格足球諷刺漫畫)所繪;這次,他們開了中國人一個玩笑,且不意外地又是拿中式食物做文章,不禁令人回想起2013年底《Holland’s Got Talent》節目中出現的「39號配白飯」事件(註)。
漫畫中的事件背景,是荷蘭籍足球教練、英超曼聯隊主帥范加爾(Louis van Gaal)在曼徹斯特一間中餐館慶祝其64歲生日。漫畫內容是:
范加爾在中餐館慶生
范加爾:「春捲(Loempia,音近龍皮亞)?我沒點春捲啊!」
服務生(英文):「不不不,我是說龍皮亞(Loem Pi A)很棒的中國選手啦!對球隊來說。」
除了利用食物的刻板印象大做文章外,服務生的英文被刻意描繪成R、L不分、暗指中國人發音不佳,而且不合文法的語句也是針對洋涇濱英文的揶揄。
使用中文的族群看到這種「幽默」的反應自不待言。一名廣東裔的荷蘭讀者在臉書上發布了這張照片,表示難以接受:「這種爛笑話我已經膩了,而且每次看到就更加令我惱火,簡直就是蔑視。」
不過,在底下留言的另一名荷蘭讀者卻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玩笑,眨眼就過去啦。」同一位讀者還說,今天世界上存在各種國家與人種的食物代稱,譬如荷蘭高中經濟學課本將南歐地中海國家稱為「蒜頭國家」(knoflooklanden),應該無傷大雅。
然而,這類對中文使用者來說已是爛梗的笑話,在荷蘭社會卻仍層出不窮。臉書上許多kuso社群流傳著各種嘲諷中文的戲謔說法,譬如「『交通警察』的中文是啥?Om Lei Ding(音「翁賴定」,即拆解omleiding一字)。」此外,還有不知所云卻流傳多年的「中文生日快樂歌」:hanky panky shang hai(重複四遍)。
就像「39號配白飯」事件一樣,當有一群人已經表示難以接受這類惡戲的言語、要求當事人道歉時,卻有另一群人談笑依舊、覺得敏感的反應真是「荒謬」,甚至不惜封為「這是你所不懂的荷式幽默」;也有另一群人、很可能是大多數的中文使用者,選擇隱忍或美化為「異鄉生活必要的逆來順受」、「早就免疫啦」。
幽默和爛梗的界線究竟在哪?當幽默抹煞了個體的殊異、貶低了文化的價值甚至刺痛了族群的敏感神經,非但不是幽默,稱之為爛梗都還太便宜了。至於隱忍的沉默大眾,對刻板印象選擇忽略,這樣的「寬容」又是何時方休?是旁人持續無視你的訴求、失去平等的工作權益,還是等到警察又「不小心」殺了一個外國人?
註:2013年11月,荷蘭才藝選秀節目Holland’s Got Talent上,一名中國參賽者Xiao Wang準備演唱韋瓦第歌劇前,荷蘭籍評審Gorden問道:「第幾號作品?39號配白飯嗎?」

8 Responses

  1. Sop

    跨越國界的笑話是幽默或種族爛梗,是在於受方的文化門檻。昔日英國人調侃荷蘭人說的:Go Dutch!或是Dutch courage 之類的描寫,是對不同文化的戲謔詮釋抑或種族爛梗純粹在於受方的態度。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的笑話:’Hoe lang is een Chinees?’(中國人有多高?或胡朗是個中國人。)這種諧音的幽默因不跟食物有關人們似乎比較能夠接受,但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走在路上,常有荷蘭人用高昂的聲音喊著:’Ni Hao!’。有人覺得是對中國人的輕藐,也有人覺得是一種友善的招呼。要以自己的文化為判斷標準或跨越文化界線一笑置之,多少有點是個人的選擇。因為,說實在的,像有些西方的幽默漫畫家將回教徒忌諱的穆罕默德成像作為調侃戲謔的對象,存在很多挑釁的成分。我也懷疑這到底是不是純粹的幽默。這種文化門檻的設定到底是有它的不可超越的難處!

    回覆
    • 郭騰傑 Jerry Kuo

      我個人認為,這種事情今天仍層出不窮,最大原因是許多人還抱持著「自己覺得沒關係別人也應該沒關係」的隨意態度。無論是開玩笑的或被開玩笑的,如果抱持這種態度看待這類其他人覺得不舒服的「笑話」就會將這個現象延續下去。作為被開玩笑的一方,你可以選擇自我解嘲,但不要期待其他人也這麼做,何況順著對方的理路自我解嘲只可能讓對方當真、繼續就這一點吃定你。

      至於”Hoe lang is een chinees”這句話,對我說過的人講完後都是惡戲地奸笑,如同他們講出”Ni Hao”和「我要一客春捲」,都是期待看你窘迫的反應。因此這種「幽默」對我來說不但是爛梗,陪笑還便宜他們了。我想,看待一句發言是否只是笑話,也需要同時考量對方的反應,而不是單純覺得對方只想幽你一默,不然為什麼他們對東亞人都這樣做,卻很少對一個東亞人講出一個針對他個人特質的笑話呢?

      因此,這絕對不是「人性本如此」可以含糊帶過的問題,否則東亞人就活該被西方人的「人性」給嘲笑嗎?當然不是。我們有權利遇到黑人就問他是不是很愛吃炸雞、遇到印度男人就問他是不是很愛非禮女性嗎?當然也不是。這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尊重,被用刻版印像給「問候」卻覺得無所謂的人,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也認為自己用刻板印象「幽人一默」是「無傷大雅」的呢?

      回覆
      • Sop

        「幽默」是兩種文化間最難懂的一關。我來荷蘭的前幾年,也常覺得脫口秀的幽默很難了解,文字表面上的翻譯我都懂,可是他們為什麼笑我就不知道了。後來發現很多中文裡的習慣用語也很難翻譯成荷文/或是荷文化。在荷蘭的報紙裡,說到中國的什麼時,有些記者也不知道是對中國文化認識得不夠還是有意的,會將一些中文的表達,平板直述的翻譯成荷蘭文,讓人看了有突兀,粗魯的感覺。
        荷蘭雖然是小國,但種族文化錯綜複雜,文化上的衝突在多所接觸後也會漸漸的磨損。我個人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表徵,在中,荷文翻譯互換間,我偶爾還是會取其意而捨其面,以免造成誤導。不知您的經驗如何?

        回覆
        • 郭騰傑 Jerry Kuo

          您的觀點也很有趣,不過是否要捨棄某些意義,還是要看語意傳達的目的和想表達多精確的語意。進行基本的溝通和向讀者/聽眾說明某個說法背後的成因、或甚至聽眾對文化背景有興趣,所需要解釋的程度自然也不一樣。

          回覆
          • Sop

            翻譯的時候,我雖然會儘量將文字表達的原意轉述出來,但老實說,我也是青菜青菜,盡力而為而已。畢竟翻譯不是1+1的不變數理,有一定的難度。一個人光是從腦子裡的想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時,已經有了微妙的精細差異(Nuance)並失去它的完整性。再經過第三者根據自己的認識而產生的詮釋,經過同樣的語言文字再次的轉達自己以為的原陳述者的意思,實在很難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尤其是不同語言存在的不同文化,才是翻譯的最大門檻。如何將一種語言正確的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實在是很大的考驗。

            以前我寫過一篇說明在文化差異引起的不解與衝突「是藝術?還是猥褻? 」 http://helansop.blogspot.nl/2013/03/blog-post_12.html ,再用另一篇很不雅的例子 :-), 「方便之道」 http://helansop.blogspot.nl/2014/01/blog-post_2923.html (對不起,好像在替自己做廣告,嘻嘻)在印度跟印尼旅遊,你會發現很多非為外國遊客準備的廁所裡,都有一桶水跟一個勺子,但沒有衛生紙。他們還會雙雙結伴一起進出。這些是不是落後,不進步甚或可以嗤之以鼻,就看個人自己的詮釋了。

  2. Echo

    幽默是要大家都覺得好笑,不然就是諷刺了。這種「幽默」應該轉換成自嘲,發明點嘲笑自己國家文化的笑話吧。
    不能說這種社交衝突都和語言隔閡有關,這種情況下,是和社交智商有關。
    每次遇到這種狀況時,都用一種悲憫又無言的表情看著對方,講英文說理算便宜這群人了。

    回覆
    • 郭騰傑 Jerry Kuo

      我個人同意社交中踩到對方紅線和社交智商有關,更不用說某些累犯者,還硬要強調這是幽默,殊不知自己的幽默強加他人身上就是無知的象徵。

      回覆
  3. Sop

    您覺得這是幽默還是種族爛梗?,http://m.toutiao.com/a6188760381310484994/?tt_from=weixin_moment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_moments&iid=2966410203&utm_medium=toutiao_ios&wxshare_count=1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