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地於河-荷蘭奈梅亨的都市再造

奈梅亨河道改造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CITYLAB
上帝造海,荷人造陸是荷蘭人這數百年來因工程奇蹟而打造出來的名號。但面對當代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的氣候變遷危機,荷蘭人的工程思維已從「人定勝天」改為「與水共存」的新規劃方針(參考文章:還地於河:荷蘭傳統水利工程框架下的政策發展),不僅是河道邊的鄉村土地有新的利用方式,荷蘭主要都市的規劃也有新的考量。位於荷蘭東部、鄰近靠近德國邊陲的奈梅亨(Nijmegen)便是這一系列「還地於河」政策下的重點城市,除了結合防災思維,更打造出該城市的新風貌和特色。
20151029_Nijmegen_Room for the River
奈梅亨與瓦爾河位置。(圖片來源:
MAPS.com
面對天災的新思維
奈梅亨沿著歐洲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分支瓦爾河(River Waal)而建,被認為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而這個古老的荷蘭城市在二十年前差點遭遇一場駭人的災難:1995年,馬斯河和瓦爾河在法國和德兩國等地的上游流域降下豪雨,大量洪水朝下游城市湧入;奈梅亨這個十七萬人口的城鎮雖有由周圍的河堤所保護,但是水位卻一度升至和堤防相當的高度,許多居民和牲畜被迫撤離城市。幸運的是,過了幾天後水位順利退下,該城並沒有遭受致命的危害。
20151029_Nijmegen_Room for the River_2
1995年瓦爾河水位高漲的歷史照片。(圖片來源:
MijnGelderland
經過此次事件後,奈梅亨的居民並沒有抱著僥倖心態。根據氣候變遷的預測,奈梅亨在未來將會面臨比1995年洪災還要劇烈的災難,因此,該城市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洪泛控制計畫。但是這次奈梅亨並沒有採用加強堤防的高度和強度這種以往慣用的做法,而是將部分堤防移至河道後方,創造更為廣闊的氾濫平原。而在這片新規劃的氾濫平原上,起重機和挖土機正在開挖一段新的運河給瓦爾河,讓未來的洪水有更多的空間氾濫而不至於威脅城市本身。
這項策略所帶來的效益不僅是防洪規劃而已,在開挖新運河時於兩河道間產生出新島嶼空間,還可以規劃做城市的新興發展區,圍繞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除此之外,奈梅亨市還在舊有市區的對岸規劃新的城鎮發展區,而四座新的大橋將連接新造的島嶼和河岸兩側。在這些工程完成之後,奈梅亨將會擁有一座位於河中心的新核心都市。
與水共處的新策略
奈梅亨的計畫為荷蘭國家計畫「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的一部分,這一系列的策略重在加深和加寬國內的氾濫平原,移除阻礙流通的丁壩群等。荷蘭政府預計在30個左右的重點區域花費大約23億歐元的預算(台幣約九百多億元)執行此計畫,以保護居住於河岸城市的四百多萬名居民。其中,奈梅亨──「還地於瓦爾河」(Room for the River Waal)是這一系列計畫中範圍最大、最具有啟發性的案例。在已過去的八年間,施工地區宛如起重機和挖土機的遊戲場,甚至成為獨特的觀光景點,吸引全球各地約三萬名的遊客參訪。這一系列的工程預計於今年底完工,總造價約達三億五千萬左右歐元(台幣約一百四十億元)。
20151029_Nijmegen_Room for the River_4
奈梅亨河道改造的示意圖。(圖片來源:CITYLAB
奈梅亨的發跡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年以前,這座中古世紀的貿易重鎮在二次大戰的時候受到嚴重的破壞,史詩電影《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便是述說二次大戰於此地的慘痛戰役。新舊混雜的建築組成今日的奈梅亨市,在經濟發展定位上,該市為荷蘭醫療衛生產業的知識核心;在運輸貿易領域中,由於瓦爾河是歐洲船運最為頻繁的河流之一,奈梅亨港口也成為全歐洲最大的內陸河港。
「還地於河」的計畫開始時,奈梅亨市的原始改造構想並不具有野心:僅是降低部分丁壩群的高度,並且在河中央設置一些簡單及具功能性的分流裝置,這樣的解決方案僅有技術性的設計,對於城市並不具有其他附加價值。不久之後,奈梅亨市政廳將河岸改造的計畫定位成都市更新的媒介,新產生的島嶼可以做為水上運動、漫步等休閒活動的最佳場所;除此之外,這還能把自然生態重新帶回城市區域,並重新連結兩個鄰近的鳥類與植栽自然保護區。同時,跨越舊市區,在瓦爾河的北岸,還有一個新的濱河長廊將會發展成擁有絕佳美景的新住宅區。「還地於瓦爾河」的計畫主持人Karsten Schipperheijn說:「難能可貴的是,中央政府重視地方政府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也無怪乎自2007年開始,奈梅亨市政廳便成為這個國家級計畫的主導者。
營造雙贏局面的用心
然而,這項計畫在執行時遇到一項極大的阻礙:為了要挖掘新的運河,原有河岸堤防必須往內陸方向內移動大約350公尺的距離,首當其衝的便是奈梅亨北邊的Lent區。這塊區域大部分雖為農業用地,但仍有約五十戶人家必須遷移。Lent區的居民害怕寧靜的鄉村生活因此而變得面目全非。
在過去已過的七年間,計畫主持人Schipperheijn與北岸的居民密切聯繫,如今他仍舊每個禮拜親自拜訪一戶人家。「從一開始我們即組織了社區聚會,我們傾聽他們的批評,關注他們真實的疑慮和興趣,結果發現他們大多在意交通、工作地點的可及性、以及文化古蹟保存等務實考量。所以而我們試著為他們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例如,我們盡其所能地保存當地居民具感情依附的歷史建築。」
20151029_Nijmegen_Room for the River_5
遷移地區的歷史建築搬移行動。(圖片來源:CITYLAB
最後,贏得當地居民支持的關鍵,便是承諾增加當地基礎設施:一個美麗的觀光碼頭,這將會吸引遊客來到北岸並欣賞美妙的景緻,新的橋樑也將提高該地區至市中心的移動便利性,藉此奈梅亨市政廳更可增加北岸的居住人口數。在持續的溝通與修正計畫後,最終連當初最大的反對者也成為支持者,56歲的汽車修理技師Frank Pluym即是一例。2000年時,當Pluym聽到他因為這項計畫而必須被迫搬家時,免不了激烈的抗議。「對我們而言,最沮喪的是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與市政廳的協調極為緩慢且傷腦筋。但在最後,我看到這項計畫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我得說Lent區真的因此深深受益,整個區域變得更為迷人、更有生氣。」
前方仍舊面臨的問題
在奈梅亨的河道工程接近完成,橋梁部分也只剩下地下道的設置,運河的最後區塊也正在挖掘的階段,許多居民已經開始在新島嶼區慢跑,並且探索河岸的未來可能性。例如,一位當地前任記者已經開始經營瓦爾河的乘船遊覽生意。然而,奈梅亨市的河岸空間還有許多工程必須完成:南岸原有的舊碼頭Waalkade稍顯破舊並需要翻新;原有的工業區正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域,並且設置創意產業的工作室。另外,Lent區的改造工程才正要開始。奈梅亨預計將面對溫和且穩定的人口增長,任何革命性的改變是可能的,但是上述計畫的完成至少還需要十五年的時間。
20151029_Nijmegen_Room for the River_6
奈梅亨市瓦爾河北岸的新碼頭示意圖。(圖片來源:CITYLAB
其中,尚未解決的最大問題是有關新島嶼的開發。規劃團隊預計將該島嶼一半的空間做為新的城市開發,而另一半則保留作自然區域。市議員Bert Velthuis表示:「我們尚未決定此項計畫的最終點,所有對於島嶼規劃都還是暫時性的,未來,我們還會探索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如何將此島嶼發展為連結南北岸的媒介,讓Lent區居民能便利的來到新市區,而南岸舊市區的居民也樂意到城市的北岸。藉著這些新建的橋梁以及完整的島嶼規劃,我相信此項計畫最終能成功。」
Velthuis 更進一步說:「這實在是這個城市百年難逢的契機,如同字面而言,這個城市正在『翻身』(turning around in its bed)。雖然讓床架身正在吱吱作響,但我們很快就會迎接另一個新方向。」

摘譯文章:A Dutch City Makes Room for Its River and a New Identity

延伸閱讀
政府與人民的對話 — 荷蘭Overijssel 空間規劃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