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與一年一度的Rijksakedemie OPEN

Rijksakedemie建築外觀。 (圖片來源:取自學院網站)
聽過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嗎?你知道這所謂的「Rijksakedemie」不僅是阿姆斯特丹藝術圈人人口中的必備詞彙,更是西歐網羅全球藝術人才不可或缺的藝術進駐要角。讓荷蘭畫廊主、私人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每年年末殷切期盼的Rijksakedemie OPEN與Amsterdam Art Weekend,又為什麼吸引人呢?
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
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以下簡稱Rijksakedemie),位於首都阿姆斯特丹,其雖名為學院,但實質為兩年制的藝術駐村單位, Rijksakedemie除了擁有豐富的軟硬體設備與響亮名號外,長達兩年的駐村經驗在藝術家的資歷上也具有相當於學位的效力,加上Rijksakedemie與荷蘭眾多藝術機構、美術館、畫廊的密切互動,與其在國際藝術進駐社群的位置,都為駐村藝術家提供了良好的國內外社會網絡。(註1)
Rijksakedemie是由荷蘭政府教育、文化、科技部、蒙德里安藝術文化基金會、市議會(Amsterdam City Council)、學院本身的信託基金(trust fund)和其他私人單位共同資助,除了是荷蘭網羅國際藝術新秀的重要基地,在歐洲藝術進駐網絡中亦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每年晉選的駐村藝術家,半數名額來自荷蘭(包含在荷蘭就讀的外國學生),而另外半數開放給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申請。
一位荷蘭畫廊主說的巧:「Rijksakedemie的國際化得要從近十五年才開始算起。」早在1870年,Rijksakedemie便在荷蘭國王威廉三世(Willem III)的任內成立,建校前一百年都是名副其實的皇家藝術學院(註2),直到1980年代中期,Rijksakedemie才因應藝術全球化趨勢正式轉型為今日的國際藝術家進駐村落,同時開放名額網羅世界各地藝術家、涵納跨國藝術圈人士擔任學院導師與諮詢,並把舊教室改為駐村工作室。
往日學院的痕跡在今日的Rijksakedemie仍隨處可見,展現在學院的藝術蒐藏,其藏有的雕塑與古籍等,亦成為可供今日駐村藝術家發想與對話的研究題材(包含過往駐村藝術家的作品、解剖研究、版畫印刷、石膏模型、歷史古書地圖等)。有感於硬體設施與空間的不足,Rijksakedemie於1992年正式遷入現址Sarphatistraat,今日建物為過往騎士兵團(Kavallerie-Kazerne)駐營所在,由荷蘭建築師Koen van Velsen設計,舊時兵團的建物功能也造就了今日的建築特殊內外觀。
20151223_Rijksakedemie02     20151223_Rijksakedemie03
內部一覽。(©Uga Huang攝影)
Rijksakedemie OPEN與Amsterdam Art Weekend
Rijksakedemie兩年制的駐村計畫為其一大特色,與一般為期數月的短期駐村相比,無論駐村藝術家的作品深度或是規模,都多少得力於充裕的時間以進行必要的醞釀與修正。此外,一年一度的Rijksakedemie OPEN,旨在開放所有學院空間與藝術家工作室,前三日供藝術圈人士–美術館策展人、畫廊、公司蒐藏等單位參觀,最後兩天則向大眾開放(酌收門票)。今年的台灣駐村藝術家吳其育表示(駐村時間:2014~2015年),這種對藝術圈內部開放時間多於向大眾開放時間的方式,在他經驗來看可算特殊,筆者認為這或許反映了Rijksakedemie與荷蘭當代藝術圈相互效力的關係。
20151223_Rijksakedemie04
開放日。 (©Uga Huang攝影)
Rijksakedemie除了是一個全球藝術人才交換的重要平台,也是荷蘭–特別是阿姆斯特丹的年度藝術盛事。短短五天的Rijksakedemie OPEN實則鑲嵌在一個更大的活動:阿姆斯特丹藝術週(Amsterdam Art Weekend)時程表裡。
Amsterdam Art Weekend為期四天,活動期間在首都各地都有演講、藝術對談、工作坊與展覽等活動,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觀眾到訪,而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與其他著名機構如Amsterdam Stedelijk Museum,就是Amsterdam Art Weekend的主要倡議者之一二。
20151223_Rijksakedemie05
開放日室內。 (©Uga Huang攝影)
提到Rijksakedemie為荷蘭當代藝術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國際藝術新秀,在地的私人大小畫廊,則是另一有趣而不容忽視的當代藝術重要運作機制。凡參與Amsterdam Art Weekend的畫廊(申請評選制),也在藝術週的最後兩日延長開放時間,也因此,在所謂阿姆斯特丹畫廊區–Jordaan區(有時亦稱阿姆特丹的SOHO區),隨處可見拿著藝術週導覽地圖的民眾,就著開放畫廊逐家逐戶的拜訪,而Rijksakedemie作為荷蘭當地畫廊國際藝術家的一大供應「商」,其在畫廊主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不僅荷蘭、比利時、德國或其他歐洲國家,都有過到Rijksakedemie「選秀」的經驗(註3)。因應Amsterdam Art Weekend和Rijksakedemie OPEN,畫廊除了也更加「OPEN」 外,也常展出曾經或仍與該畫廊合作的Rijksakedemie畢業生作品;而為數眾多的畫廊新展開幕,也多少刻意訂在此時。
工作室一隅
回到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今年(2015)共有49位駐村藝術家,使用媒材從傳統繪畫、雕塑,到表演、聲音裝置和影像裝置,數量繁多不及備載,創作主題亦是難以歸類,藝術家除了分本地與國際,其透過作品碰觸的題材範圍廣無邊際,從傳說、田野調查,到哲學想像、科技實驗或社會題材等都涵蓋在內。
筆者今年趕在開放日的最後一天,與大批「晚」鳥冒著小雨,排隊買票入場,幸運的是正巧碰上了蒐藏導覽。一位在烏特列支讀藝術史的荷蘭女孩,帶著我和兩對當地夫婦,除親切地介紹學院蒐藏外,也特別解釋在本屆的駐村藝術家中,幾位藝術家選擇與Rijksakedemie的藝術蒐藏對話,他們的作品具有駐村的在地意義,因而成為接受導覽的對象。我們參觀了如荷蘭藝術家Juliaan Andeweg的作品,他用樹脂、現成物和具有普普風的色彩與廣告形象,透過翻模Rijksakedemie蒐藏的石膏塑像,影射希臘鍊金術師Hermes神話。
20151223_Rijksakedemie06
Juliaan Andeweg工作室一隅。(©Uga Huang攝影)
而藝術家吳其育也是當中一位,他在工作室展出了雙頻錄像作品《折射(Refraction, 2015)》,從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發想起,取材蘭嶼在地光的傳說與聖經大洪水內容,討論另一種可能的島嶼想像。其育另也在Rijksakedemie的古籍室展出同主題的攝影裝置,取材自他閱讀荷蘭十七世紀繪製的福爾摩沙航海圖,與洋流生物圖冊、中國軍事擬像圖併置,並納入中國在南沙群島建造人工島嶼的議題,提供了一個由他者觀看自身的角度(註4)。Rijksakedemie院方也在古籍室的另一側進行一個小型的學院歷史回顧,採用其育的系列作品作為展示桌面背景,與十九世紀以降的學院素描版畫共同陳列,使歷史資料與當代藝術相互共鳴 。
20151223_Rijksakedemie07
吳其育作品與Rijksakedemie學院歷史小展。(©Uga Huang攝影)
待續
Rijksakedemie本身不僅藏有豐富歷史,今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透過國際駐村網絡也仍在書寫這所「學院」的故事。Rijksakedemie繁多的面向,本文也僅是觸及其一二而已。
一年一度的Rijksakedemie OPEN,除了可看作是該藝術家短期駐村的結果呈現,也提供了國際藝術家一個與在地藝術機構與觀眾互動的平台;然而,藝術家駐村是短期,作品的發展卻往往鑲嵌在一個更大的個人思維脈絡中,也因此,更深刻地理解一個駐村藝術家,其作品發展的背景與該駐村經驗對個人創作的意義與影響,個案性的理解多少是必要的。
吳其育為今年49位駐村藝術家之一,而Rijksakedemie每年要從超過一千件申請中評選出約莫50位藝術家。歲末年終,其育收拾工作室即將返台(並履行公民義務)之際,筆者與其相約請他分享這兩年的駐村經驗,訪談內容將於下一篇文稿刊出。
20151223_Rijksakedemie08
吳其育作品之歷史小展。(©Uga Huang攝影)

註1:所謂「有名」在此需有文化脈絡,例如Rijksakedemie在荷蘭與西歐的響亮名號,在亞洲其他國家就可能並非如此。
註2: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為過往Koninklijke 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英譯:Royal Academy of Arts)、Amsterdam-based Stads Tekenacademie(英譯:Amsterdam-based City Drawing Academy,十八世紀)與Konstkamer(英譯:Constable Room,十七世紀)三單位所組成。參考資料請詳閱此處
註3:Rijksakademie annual report 2014
註4:藝術家網站

參考資料
Rijksakedemie官網
Rijksakedemie OPEN 2015展覽手冊
荷事生非Sandy Tu《藝術家如何做個文化間的國際漫遊者
吳其育網站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吳其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