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隱形炸彈–工作倦怠症

工作倦怠症所引發的問題不容忽視。(圖片來源:flickr#Sulaiman alkhairi
累了嗎?喝了再上!一句橫行數十年的廣告詞,道盡台灣長久以來的勞動悲歌。台灣人總是被督促著–工作累了,休息「一下」然後繼續「努力」;台灣人總是被教育著–全家人的肚子可不能因為你「工作累了」或「無法工作」而餓著。所謂的工作倦怠症,就在那個「你可以你沒問題」的糖衣下,持續被忽略、蒙蔽著。在台灣一例一休的熱烈激辯以及數件因超時工作過勞造成的意外事故後,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一下合理的工作時數以及平衡的品質生活?除了體制面的省思之外,工作倦怠症造成個人心理的傷害,也是我們應該要重視的議題。
工作倦怠症的定義及肇因–人不是鐵打的終究會倦怠
工作倦怠症(Occupational Burnout Syndrome)英文簡稱Burnout,從字面上不難想像為工作燃燒殆盡的模樣。Burnout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於1970年代提出,病因起於過多的壓力,以及過度犧牲自我奉獻他人。工作倦怠症早期較多發現於醫生或是護士這類的職業(註1),時至今日,因為工作環境、社會趨勢的變化,工作倦怠症的患者已不僅只於醫療界,人人都可能因為過量工作而引起工作倦怠症。工作倦怠症的主要症狀為因極度疲倦而造成情感上、精神上、以及生理上的疲勞及衰竭。對自我有強力無助感且覺得自己被掏空、喪失期待、憤世嫉俗、對週遭提不起興趣以致無法勝任工作,這些情緒表現都是工作倦怠症的反應(註2)。
工作倦怠症的病因大致始於以下三方面:
工作使然:工作已全面失控。沒有任何人認同或讚美你的工作、不明的工作指派、單調一陳不變的工作內容、或在高壓或混亂的環境中工作。
生活方式使然:工作佔去大部份的時間,沒有機會放鬆或是和朋友見面、缺乏親密可以協助的親朋好友、工作或家庭責任太多、缺乏睡眠。
個性使然:完美主義者、悲觀、對於工作有高度控制慾,無法將工作委託給其他人、目標必定達成,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的個性。
以上的原因,都是極可能造成工作倦怠症的肇因。也許有人認為,工作倦怠症只是一種討拍的文明病,當今社會上哪個人不是為了工作及家庭或學業忙得焦頭爛額,但我們是否需要如此嚴以律己,是否也該對自己有些同情心?
工作倦怠症的治療流程
工作倦怠症的症狀會反映在不同層面上,包括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狀態。不管是從哪個方面引發症狀,在荷蘭都要先由第一線醫療人員–家醫(General practitioner,GP)進行診斷,家醫會依照不同的狀況將病人轉診介紹到專門的診所:心理症狀尋求心理諮商協助(Psychologist),生理症狀是經由物理治療(Physiotherapist)或飲食治療(Diet therapist)改善疼痛的不適,精神方面則介紹到諮商輔導以及藥物控制的精神治療師協助(Psychiatrist)。
2014年起荷蘭政府撥款補助家醫參與心理治療訓練,此後家醫也可以就近協助有輕微心理問題的病人。但實際上工作倦怠症所引起的症狀人人不同,輕者可由家醫和心理諮商師直接協助,重症者則須轉介到更專門的診所(primary or secondary mental healthcare)。如果病人希望匿名治療,也可以利用網路諮詢(e-health)(註7)。
根據Trimbos Institute(專門研究如何促進心理健康,改善藥物成癮及相關生理健康的非營利組織,屬全國性組織同時也和其他國家合作)統計,2009~2012年間荷蘭有1000萬人尋求心理諮商(包括憂鬱症、恐懼症、酒精中毒等等)的協助,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數佔了總人口的60%(註8),由此可見心理治療在荷蘭的普及性。而約43% 的荷蘭勞工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而長期請假(註9),這也促進荷蘭政府提供健全的心理諮商治療,除為了讓勞工能早日恢復健康回到職場;另一方面也基於公共安全考量,希望降低因工作倦怠症產生心理壓力或是憂鬱症而導致工作上的失誤機率,2015年德國機師因憂鬱症自殺所造成的空難(註10),或是像台灣近期因超時工作所引起的交通意外事故都是實例。
隱性工作倦怠症病人的案例分享
H先生是一位醫院經理,半年來一直受到右手臂痠痛影響,晚上疼痛到無法入睡。剛開始以為是最常見的滑鼠手癥狀,於是H改善工作環境下手,並每週定期去運動,工作每隔一個小時就起來走動。但經理的工作充斥著會議、協助同事處理問題,以及大量的財務和品管報告,很難能確實地做到每小時休息一次。
H手臂疼痛的這半年,在他身邊工作的同事深切感受到他的壓力,開會時他的聲音大了,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受尊重也不被重視,每天晚上帶著工作情緒回到家的H,也常常將不好的情緒投射到家人身上,每晚藉由零食以及酒精來安定情緒,晚上又因為手痛無法好好休息,最後,在幾近潰堤的無奈下決定去找家醫,希望能先解決手臂疼痛的問題。
就醫後經歷了約半年各式各樣的診斷,超音波、神經傳導電路圖、MRI,始終沒有找到病因,家醫最後決定讓H做物理治療,推測或許是因為姿勢不良而造成的手臂痠痛(在台灣這樣的就醫轉診速度,可能早就被罵慘了)。
進入物理療程前,H首先接受一連串與姿勢有關的問題,當物理治療師的最後一個問題「你累了嗎?」才真正讓H情緒潰堤,當下被轉診到心理治療科。儘管H先生被認定是心理因素導致身體不適,他在真正面臨治療前始終非常掙扎,他不認為自己有需要做心理治療,自尊心更不允許他去看心理醫生。但經過幾次與家人討論後,還是決定經由專業協助以真正的釋放工作壓力。
在這個案例中,H先生的病因其實是因工作壓力(初期的工作倦怠症)所造成的生理性影響。心理諮商師協助他在高壓的環境下更有技巧的做決定,並且找機會或管道讓身心放鬆心理平靜,至此H先生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穩定;而在兩次物理治療,並且完美地改善姿勢後,H的手臂已恢復健康,物理治療師也因此稱他為「完美主義者」(也是引起工作倦怠症的原因之一)。
任誰都會累的時代要有適當的協助機制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entraal Bureau voor de Statistiek,CBS)的報告指出,工作倦怠症是荷蘭第一名職業相關的疾病,從2007開始的統計報告指出,荷蘭的Burnout人數逐年攀升,直到2014年間總計有14%的勞工有此病症(註3),約有5%的勞工因此而在家休養,約莫每七人中就有一位勞工過勞,而因工作倦怠症請假缺席的日數高達242天,造成約1.8兆歐元的損失(註4)。

在荷蘭,哪種職業較容易有工作倦怠症的問題?由CBS的圖表可以看出第一名是教育業,再來是資訊通信業、金融服務業、大眾運輸業(註5)。(圖片來源:CBS)
你可能會驚訝像荷蘭這樣工作制度、勞工福利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國家,還是有許多人因為工作壓力而產生工作倦怠症。反觀台灣在高工時、過勞的工作環境中,又存在著多少工作倦怠的隱形炸彈?再加上台灣社會普遍沒有心理治療,並視心理諮商為精神治療的混亂觀念,勞工的心理、生理健康狀況是否獲得重視實在是一大隱憂。除此之外,獨力背負著老人長照壓力的許多家庭,更是工作倦怠症的病兆溫床。揹著年邁或久病不癒的家人共赴黃泉,又或是弒親的社會案件多到不勝枚舉。
至此,你仍然認為工作倦怠症只要透過旅行、吃喝玩樂就能治癒?你仍然相信工作倦怠症只是一時高度負能量的集結,明天會更好?如果一個家庭的支持僅只來自於一個人的勞動力,那麼我們更應該重視工作倦怠症產生的問題,別讓一個倒下去的人,卻使得整個社會付出更高的代價。

參考資料
註1:Depression: What is burnout? : Informed Health Online: Current Medical Knowledge; 2017 [cited 2017 12 January].
註2:Melinda Smith, J.S., Lawrence Robinson, Robert Segal. Burnout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Signs, Sympto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Mental Exhaustion: HELPGUIDE.ORG
Trusted guide to mental, emotional & social health; 2016.
註3:CBS en TNO: Een op de zeven werknemers heeft burn-outklachten 2015 [16-11-2015].
註4:Tiggelaar, B. Burn-out: beroepsziekte nummer één
Hoe weet je of je op weg bent naar een burn-out, en voorkom je dat vervolgens? Ben Tiggelaar vraagt het zich deze week af. nrcnl. 2017 27 januari 2017.
註5:Marian Driessen, W.H. More employed develop burnout symptoms. 2011.
註6:Utrecht: Trimbos Institute; 2016.
註7:Where can I get hel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註8:M.Veerbeek, A.K., J.Nuijen. GGZ in tabellen.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14.
註9:Houtman, I. Netherlands: Helping employees with mental health issues get back to work: EurWORK; 2015 [16 july 2015].
註10:Germanwings crash: Co-pilot ‘treated for depression’. BBC NEWS, 201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