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一堂課:跟著荷蘭TIAS商學院走一趟阿姆斯特丹

對「永續議題」涵蓋的龐大挑戰,理想青年學子們經常感到挫敗無力。要踏出無力世界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在多層結構的現實世界中,透過「系統性思考」(註1)分析議題,尋找正在崛起的改變勢力們,了解他們的實踐方法,再進一步反身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注重培養兼具商業及社會人才的荷蘭知名商學院TIAS,便在MBA學程設計納入對社會議題的了解及反思,激發社會創新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對社會議題的敏銳及關懷,每年安排一周課程「Business and Society Theme Week」,作為結合以未來趨勢為主軸的年度活動。
今年(2019)的年度活動以「Leading Business through Global Changes」為課程主題,學校講師Mirjam Minderman及業界顧問Bruce Haase共同規劃為期五天的密集課程,帶師生實地參訪企業,辯論永續發展下的諸多議題,包含系統思考的經典討論「水、能源、食物的關係鏈(Water-energy-food nexus)」、全球各地不平均的發展挑戰、循環經濟實踐,也以主題式方式討論如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化等發展趨勢。業師Bruce表示:「課程設計不同的『刺激』,便是希望啟發學生思考和個人未來職涯發展的連結性」。
3月底,筆者有機會與TIAS 商學院MBA師生同行「Leading Business through Global Changes」的第二天活動—「實踐中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in Practice),來到阿姆斯特丹參訪三家企業組織:「惜食餐廳」(Instock)、「雷諾汽車」(Renault)、「好時尚」(Fashion for Good),一同了解循環經濟如何被應用在生活中的「食」、「衣」、「行」。
食-不只是剩食餐廳,更扮演食物價值傳遞者的Instock
早上抵達的首站「惜食餐廳」(Instock)活動揭開序幕。年輕活力的餐廳氛圍和精心安排的場地空間,配上熱呼呼的咖啡及茶,讓師生們搭乘兩小時的疲憊都煙消雲散。
Instock從快閃餐廳起家,開業快滿五年已小有知名度的惜食餐廳,由一個看似簡單的初衷「把超市無法販售的食材製作成餐點」開始,Instock持續將「減少食物浪費」的核心理念發揮到淋漓盡致,並持續獲得不少荷蘭當地及國際的矚目。當天共同創辦人Freke van Nimwegen分享開始就用簡單一句話,點出這家新創至今成功仍不斷突破創新的祕訣-「Instock唯一的差別就只在於我們實際執行了」。
她以創業過來人的身分,鼓勵現場學生:「看全球現在的問題感覺很大,或許一個人覺得力量很渺小,但你絕沒有渺小到無法產生影響力」,她提到面對現在永續發展的進度,不少人感到悲觀,她自己多少也為此擔心,但她認為把這份擔憂轉化為正面的行動更重要。Freke表示自己相信「創造是人的天性」,如團隊起初創業時以「一天一風險(One risk per day)」的座右銘彼此鼓勵嘗試新事物,勇敢實踐心中的想法。

圖說:Instock共同創辦人Freke參訪當天熱情地分享創業過程(圖片來源:©Jon Tsung攝影)
秉持著創業家精神, 至今仍不斷創新的Instock,除了廣為人知的餐聽本業已拓點三家(分別位於阿姆斯特丹、烏特勒支、海牙),另外兩個商業模式也同步發展中,除了由餐廳延伸出機動性的專業外燴服務(catering),結合循環經濟概念製成的商品也慢慢起色,產品包含以剩餘的馬鈴薯和麵包屑製成的啤酒,以及製酒過程時的殘渣再製成的granola麥片(這些循環商品也在荷蘭食物浪費新創平台Verspilling is Verrukkelijk推廣),餐廳擺設陳列的商品,讓Instock餐廳不只是餐點的提供者,更透過這些商品向客人傳遞了背後食物浪費的故事。

Instock善用其影響力,透過各種形式,讓食物浪費的問題被更多消費者看見(圖片來源:©林新雅攝影)
此外,Instock也注意到從小教育的重要性,2017年底起推出食物浪費教育計畫(Food Waste Education Package),免費提供小學老師一系列關於食物教育的教學包,讓老師可立即上手,教學內容像是食物取得來源、產業食物鏈、冰箱貯存食物及選擇性的烹飪課程。課程也結合相關的作業設計,像是閱讀文章並計算食物浪費量、寫一封正式的信給荷蘭總理,讓課程結合科學及公眾參與的元素。
行-挑戰消費者對城市內移動想像的Renault雷諾汽車
另一位分享者是來自近年持續研發電動車技術,荷蘭市占率排名前三的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Renault。分享中,雷諾電動車業務代表Koen van Walsem談論結合近年的「共享經濟」趨勢以及「循環經濟」觀點,為城市移動帶來新的可能。
Van Walsem認為,都市化所帶來的挑戰,也是汽車製造業轉型及與其他產業科技合作的機會。全球不少都市如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班牙馬德里等正在推廣「智慧城市」的概念,結合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產業,蒐集分析行動資訊,讓移動更有效率和即時,如阿姆斯特丹便蒐集並開放大量的城市資料(city data),包括街道、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資料,不只達到透明化的作用,也降低公民參與、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機構投入的門檻及費用。
由於現代消費者慢慢接受「訂閱並使用服務,但不見得要擁有產品」的概念,「循環經濟」常結合「共享經濟」的模式。隨著行動網路使用的提升,汽車、房屋共享等新消費形式的相繼出現,加速了循環經濟應用於不同商業模式。
以雷諾汽車為例,今年初和阿姆斯特丹的汽車共享平台Fetch Car Sharing合作,提供100台雷諾電動車Renault ZOE,讓消費者不需花大錢購買電動車,也可以訂閱Fetch Car Sharing平台的方式,享受到電動車安靜的駕駛體驗。
由於現場同學幾乎沒有汽車共享的經驗,業師Bruce分享自己看到不少相關平台出現在阿姆斯特丹,像荷蘭最大汽車共享平台SnappcarGreenwheels、戴姆勒(Daimler AG)的子公司Car2Go、以及ConnectCar等,身為Car2Go訂閱用戶的他,對汽車共享帶來的便利性及低成本讚譽有加,免去以往車主找停車位、定期維修保固等麻煩。

儘管汽車共享越來越被接受,便利性大受推崇,這新穎的概念也備受挑戰。Koen也藉機現場詢問同學對汽車共享的質疑,有幾位同學提到關於汽車維修的責任劃分,甚至車內衛生清潔所帶來的問題,這也點出了共享經濟至今有待解決的核心問題-當消費者不再是產品擁有者時,使用「產品服務」的責任歸屬界線為何?

雷諾電動車業務代表Koen van Walsem分享近年電動車及自動駕駛發展,以及城市汽車共享的趨勢(圖片來源:©Jon Tsung攝影)
也有同學對共享汽車業者如何進行車輛分配控管感到好奇,Koen解釋目前可透過行動數據定位掌握車輛的分布,若有車輛分布不均的狀況,便會適度移動車輛。此外,Koen點出,停車憑證的申請及費用也是個挑戰,他解釋每個城市有不同的停車憑證和費用,因此申請憑證不只是費用,也是一段繁複的手續,更凸顯了與地方政府合作的重要性。
衣-永續時尚倡議團體Fashion for Good
在Instock餐廳享用「惜食午餐」後,TIAS師生一群人搭上零噪音的電動船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上遊船導覽,也來到當日參訪活動的最後一站-Fashion for Good。
面對時尚服裝產業所帶來的衝擊,2017年剛成立的荷蘭永續時尚的倡議團體Fashion for Good, 企圖挑戰主流的線型時尚思維。 Fashion for Good扮演「連結者」身份,透過其創新平台,與產業端合作,連結時尚產業生態圈內不同的資源,除了明確定義「好時尚(good fashion)」的五個要素,更持續在原物料、染色和成品、製造、零售、使用後處理、產品追蹤和透明化等領域,找尋創新的科技和發展。

在阿姆斯特丹購物商圈Spui的一側,坐落著現代永續時尚的新創基地Fashion For Good(圖片來源:©林新雅攝影)
此外,Fashion for Good創新平台透過孵化和育成新創,加速服飾產業的循環性,推出三大階段計畫:第一階段隨插即用的加速器計畫(Plug and Play Accelerator Programme),每年海選出兩批潛力新創,在三個月密集的孵化期間,企業夥伴及業師提供資金和技術資源,讓新創快速將想法或雛型歷經市場驗證。第二階段的擴張計畫(Scaling Programme)針對已有市場商品,甚至剛進市場的新創團隊,進行長達一或兩年的一對一業師輔導,讓市場規模化。目前第三階段的好時尚資金(Good Fashion Fund)仍在規劃中,預計在企業擴張期,幫助企業拓展其財務可行性。
最新入選加速器計畫的一家新創FARFARM共同創辦人Beto Bina當天也與師生們分享他的創業過程。Farfarm透過教導巴西農耕家庭,以農林(agroforestry)的方式種植天然纖維像棉花、黃麻纖維(jute)、苧麻植物纖維(ramie)、及天然染料的植物。耕種過程以不使用化學肥料方式,協助復育在地生物多樣性,讓耕地永續;也藉此研發永續的紡織布料。Beto表示,目前公司還在前期布料研發及驗證階段,而加速器計畫幫助他們更有效連結到需要的資源。
了產業端的合作及時尚新創孵化,Fashion for Good也注意到教育消費者的重要性,並在2018年底開張了永續時尚體驗博物館,透過互動式的展覽,讓大眾在展覽過程,意識到時尚產業帶來的影響。(荷事生非另一篇帶你更多了解博物館三大展區內容

學生們參與Fashion For Good導覽,透過互動和展覽更多認識服飾產業對社會及環境的衝擊(圖片來源:©林新雅攝影)
對未來服飾產業的走向,參訪當天Fashion for Good的代表Greg Stillman分享時提到,目前全球時尚價值鏈正從分散的形式,慢慢重整並集中到某些區域發展。隨著亞洲崛起,中國和印度兩大消費市場有機會消費自己所製造的衣物,而非只運送回歐美市場販售。自動化、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對服飾產業的改變,也將是需持續觀察的重點之一。此外,隨著循環經濟和永續的概念持續,二手衣物市場的力量也不可小覷,不只是二手衣物捐贈至慈善團體的舊有觀念,也開始有更多服飾品牌漸注意到這塊市場的商機,像美國戶外服裝品牌Patagonia便是一例,積極推動翻新衣物多年,在2017年將Worn Wear計畫正式永久上線,提供消費者一個可以交易、買賣二手Patagonia商品的平台。
參訪之後
結束一天的行程,學習卻並未結束。學生的回家作業與全球永續教育倡議平台AIM2Flourish(註2)結合,學生以一篇分析報告,介紹未曾被報導過的企業永續創新故事,與至少一名代表的訪談,研究其企業的思考創新點、商業模式和帶給社會和環境的價值。藉此,將理論概念與實務經驗的分享結合,而作業也成了反思自己和社會互動的探索機會。
從當天參訪的分享及過程中的討論,筆者體悟到在永續這包山包海的光譜中,個人隨時可在生活中參與社會正向轉變的過程。就如業師Bruce所點出的:「全球面臨的挑戰速度加快,企業已開始以不同方式因應。未來企業領導人必須學習認識並思考如何整合跨系統的創新,並與不同角色展開合作」。而Instock 的創辦人Freke強調的「你們絕沒有渺小到無法產生影響力」(You are never too small to make an impact),也短而有力地為當天校外參訪做了最好的詮釋。
註1:因為永續議題互相牽連,「系統性思考」被視為永續領域人才的基礎,也是現代及未來企業領導人需具備的能力。強調在解決某個議題時,除了思考問題本身的解決方法,也同樣將會牽動到的其他系統納入思考。
註2:由美國的魏德海管理學院(Weatherhead School of Management)發起的倡議平台,現全球已有超過百家商學院加入響應。倡議內容為鼓勵商學生「撰寫一個好的商業故事」,藉由17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底,學生可擇一目標,研究企業的創新,並訪談一名企業領導人,將訪談文章分享於平台,以啟發更多企業創新。
本報導由荷蘭TIAS商學院荷事生非合作製作
執行單位:荷事生非
採訪:林新雅
攝影剪接:JH Tsu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