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官方Flickr。
近年來,有關「食物浪費(food waste)」的討論越加熱烈,帶出困擾人類且至今在全球消費系統依然無解的兩難:「當世界某些角落有大量人口飽受缺乏糧食之苦時,地球另一端卻出現糧食過剩且被丟棄的問題」。
這問題有多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簡稱FAO)統計,每年全球約有三分之一(13萬噸)生產的食物,在消費過程中被浪費,這量足以餵飽30億人口,相當於10個美國的人口。其中主要浪費的食物包括麵包(22%)、乳製品(17%)、蔬菜(14%)、水果(12%)、肉製品(7%)等。這問題直接導致的經濟損失僅是冰山一角,背後暴露出全球失衡的農糧系統,甚至隱藏更大的環境危機,例如能資源消耗及全球遲遲降不來的碳排放量。
當然,糧食浪費/缺口的問題已激發越來越多新創企業家,發展出創新產品和服務來解決,像是荷事生非2015年的文章「我很醜但我美味依舊-醜食物在荷蘭」介紹荷蘭企業Kromkommer、In-Stock從「長相醜陋的食物」發想出的商業模式則為一例。不止在荷蘭,全球不少國家都有相類似的概念和企業推出,像是英國的Toast Ale拿浪費的麵包釀成啤酒、德國科隆開張專賣要被浪費掉食物的商店「The Good Food」;包括在臺灣也有剩食餐廳「七喜廚房」、將剩食結合公益的「享米社會企業」等企業案例,都蘊含著「勿以貌取食」、「讓醜食也有出頭天」的中心思想。
相較降低全球碳排量或能源問題,解決食物浪費在眾多的環境議題中還算新,實踐方面也仍在發展和成熟當中。化「被丟棄的食物」為「新產品服務」在全球各地都尚未成為主流市場,即便近年來積極推動環境永續的荷蘭,這塊市場依舊是正待開拓疆土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也因此努力的效果還有待評估。由於處理食物浪費議題的創新過程,牽涉到食品供應鏈各端的利害關係人的千百種想法。因而,荷蘭提出哪些策略和手法面對這個複雜的議題,值得我們多多探討。以下,本文介紹同樣針對食物浪費議題,但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的兩個網絡平台:一個是整合和提供資訊的「零浪費網絡」(The No Waste Network),另一個則為連結市場通路和零售業的「廢物也很可口」(荷文 “Verspilling is Verrukkelijk”;英文 “Waste is Delicious”)。從這兩個平台的做法,我們可以發現荷蘭人不孤軍奮戰,而是將餅畫大,一同打群架的團體戰思維。
匯整政府及研究的資訊整合平台The No Waste Network
「零浪費網絡(The No Waste Network)」之成立,是由政府率先與研究單位合作,扮演資訊整合提供、教育及倡議的角色。零浪費網絡為三大要角的聯手,一是政府的農業自然管理與食品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ture and Food Quality),二為食品科技為長的瓦赫寧恩大學食品與生物基研究所(Wageningen Food & Biobased Research),三則是由荷蘭多家企業組成的永續食品聯盟(Sustainable Food Alliance,荷蘭文Alliantie Verduurzaming Voedsel),此聯盟專注於減少食品製造和運輸過程帶來的環境衝擊、提升動物福祉及公平貿易的倡議。

圖片來源:The No Waste Network官網
平台提供不同種類的「工具包」,試圖讓有意減少食物浪費的企業組織降低上手的門檻,也比較能提高意願去執行,其中包含相關科學研究、國內外企業實務案例、食品相關法令規範的整理,可協助企業測量監控的工具及輔導單位等。此外,平台上也整理給對重視此議題的消費者現有的網站資源,例如聰明購物手冊De Bewaarwijzer(The savings guide)、由營養中心(荷蘭文Het Voedingscentrum; 英文The Nutrition Center)和瓦赫寧恩大學食品與生物基研究所共同推動的線上公眾倡議「食物大作戰(Foodbattle)」,以及市面上販售流通的一種量杯「Eetmaatje」,讓人煮飯時能精準的量米飯、義大利麵和北非小米(couscous)的使用量,降低食物多煮而造成的浪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