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們組成的藝術空間:一訪海牙1646的展覽生成

1646內部,一進到空間內的視角,在夾層辦公空間的牆面之後,後半部的空間都是後來重新改建的。(圖/Madison Bycroft, GONG FARMER, SHIT STIRRER AND THE MAIDEN OF GRIEF, 2019)


四位藝術學院同學,在海牙聚首
位於海牙的「1646」,是由四位藝術家運作的藝術組織,他們是 ── 來自西班牙的Clara、義大利的Nico、荷蘭的Floris,和瑞士的Johan(註1)。來自不同國家的他們,曾是海牙藝術學院的同學,離開學院後,考量到在荷蘭海牙有相對足以支撐空間運作的資源,包括支持實驗性與當代藝術的資源和公部門獎助金、且有豐富的文化背景,也正巧有一個藝術空間待轉讓,他們便在2004年接手當時的藝術空間(成立於1994),原地成立「1646」,確定在海牙深耕。

他們根據自己作為藝術家的創作和展覽經驗,邀請藝術家來到1646創作與展覽,受邀來的藝術家有合理的費用,而從創作、展覽、推廣等所有的環節,也都依彼此溝通後最適合的樣態來進行;許多決定是在共同準備中自然發生,如同一直進行的對話,而不一定是坐下來開會討論的形式。另外,即便四位夥伴在創作上各有取徑,但是對於想「想邀請哪位藝術家來和1646展覽和合作」具有相當的共識,分工上也是依每次製作的不同而有機地調整,四位一起分擔所有工作──四位是總監、也是清掃的人,也是一起搭建展覽的人。

Johan說,「在1646,我們試著運作出一個對藝術家來說理想的創作空間。我們本身就是創作者,所以,會設想的是『我們自己希望怎麼被對待、我們想如何完成事情呢?』,我們就以這些自己所期待的合作方式,和來1646的藝術家們共事。另一個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是對藝術家從事的創作實踐感興趣而邀請他們,而非只是讓藝術家的特定作品來展覽而已。我們會這樣說:『嘿,你有興趣做點什麼嗎?我們希望可以跟你一起做事。』對話就產生了,計畫也慢慢形成。」也因此,藝術家在1646展出的作品也都屬新製作。


在1646,展覽的空間大幅調整和觀眾互動
一般來說,1646每檔展覽多以五週為主,依著每檔藝術家對展覽的概念,展期內都可以做內部結構或空間的調整,空間轉換幅度之大,也讓整個「1646」常常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空間配置方式。

「O.K. – The Musical (Dutch Colonial) 」音樂劇計畫。(圖/Christopher Kline, O.K. – THE MUSICAL (DUTCH COLONIAL), 2018)

以2018年曾展出的「O.K. – The Musical (Dutch Colonial) 」音樂劇計畫來說,是由創作者Christopher Kline主導的創作計畫,在進駐1646期間,便與海牙附近來到1646參觀的觀眾、和受邀的參與者們一起合作完成該創作。這齣音樂劇是講述一段北美的殖民史,地點位於美國紐約州、哥倫比亞縣北部的Kinderhook鎮,也是創作者的家鄉。當藝術家在1646進駐創作,便將五週的過程即視為展覽,展覽呈現的是準備的過程、藝術家和參與的觀眾們互動的片刻、也在過程中完成空間展示和內容,直到最後一個週末方有完整的一齣公開演出。

原本門面上的「1646」石頭。( 圖/The O:K The Musical exhibition by Christopher Kline. Photography by: Jhoeke.)

從音樂劇的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入口的地方有個石頭刻著「1646」,原來就是原本門面(fasade)的石頭(anno stone),刻寫本棟的建造年份「1646」、也是這個空間的命名由來。其實,一般展覽時都不會看見這塊石頭:2007年當整棟空間整修後,第一道牆之後的整個空間都是全新的,入口牆變為整片玻璃,石頭被挪開,一直到2018年這次音樂劇的製作、才又重新出現,變成入口踏板處的裝置之一。

在五週之中,藝術家邀請來參觀的人加入,其中許多住附近的人、或學生、朋友,有些人本來只是路過好奇探看,後來就加入製作的行列、共同參與創作。於是,有人做服裝、有人喜歡燈光就擔任燈光設計的角色,一起完成音樂劇的製作。而所有參與這項演出的人、附近住民加入的演出或幕前幕後協力等等,都可以在網站上找到專屬他們在過程中的照片。換句話說,觀眾社群和展演的關聯,也在每一場製作中以不同的方式編織在一起。

而1646除了展覽空間會因每檔製作而呈現不同面貌,其展覽所觸及的觀眾也因著不同展覽特性而各有不同,同時,1646也常辦有與藝術學院的交流,因此這裏也是年輕學子會來討論創作或有所互動的空間。


想找解說牌嗎!?我們沒有這種東西喔
另外,1646的另一個特殊的地方是,展間不會有解說牌,也幾乎沒有提供給觀眾的說明資訊。那麼,除了實際觀看作品之外,如何讓觀者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作品呢?

展覽一景。(圖/Sam Keogh, ORBITAL DEBRIS, 2018)


每次展出,1646團隊與在此展覽的藝術家一起規劃、以藝術家所想的「任何形式」來分享,大部份是用實際的互動進行、而非文字敘述,讓「詮釋作品」的過程在現場發生,以1646長期舉辦的活動類型「Background Evening」活動為例,「分享創作想法、理解創作」是這個活動的重心,包括討論作品怎麼來、用什麼媒材製作,有藝術家以音樂演出和談音樂來作為分享、或分享食物、或以演講方式進行,也有分享的和自身創作相關的「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Background evening一景,圖片來自創作者Kasia Fudakowski,她於1646的展覽為「ELEPHANT JUICE」,詳見ELEPHANT JUICE


對於本身即是創作者的團隊成員們來說,在1646的事情都可以很有彈性,藝術家背景的空間運作者們和來到此地的藝術家一起工作,「提供藝術家覺得最有趣的自在做事方式」,保有彼此對話溝通,就是各個展覽背後貫穿的共同元素。


展覽一景。(圖/Kasia Fudakowski, ELEPHANT JUICE, 2019)


來親自走一遭:無可替代的觀展經驗
現在走進1646空間,看到的展覽幾乎都會改變整個空間的樣態,也許當下次拜訪時,可以從入口處偌大的落地玻璃,意識到整體空間因每檔展覽相應的巨幅改變。至於那塊隱身的1646石頭,不存在的門面物件,似乎也呼應了空間為著每次藝術家想法大幅調整的特性。藝文空間如何組織內容?藝術家們組成藝術組織後、會希望怎麼與藝術家們工作?這些是工作者們左思右想的課題,最後,作為觀眾的我們,在這個沒有論述文字/解說牌的展示空間,我們經歷到什麼、又會遇到什麼樣態的Background Evening,就會是現場觀展才能體驗的了。


本文為「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之專題企畫「經驗敘事:視覺創作經驗之轉譯與文化生產」文章,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蘇美智女士贊助之「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to):Johan Gustavsson與1646、Heidi Vogels。


讀者若對藝術空間有興趣的話,筆者推薦參考線上平台「Alternative Art Guide」的資訊!此平台由立基在海牙的組織The Naked所建立,也歡迎向他們分享不同地方的藝文空間資訊。

註1:這四位夥伴的全名分別是:Clara Pallí Monguilod、Floris Kruidenberg、Johan Gustavsson、Nico Feragnoli。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