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非商管背景學生設置-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RSM)之管理碩士(MiM)修讀心得

2

圖片來源:https://www.rsm.nl/master/msc-programmes/mscba-master-in-management/curriculum/

本文作者雅淳,2020年8月剛從鹿特丹管理學院(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 RSM)的管理碩士學程(Master in Management (MiM) Programme)畢業。隨著選校季的到來,她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更有系統地向大家介紹MiM的課程,分享在RSM唸書生活的心得。


鹿特丹管理學院(RSMMaster in Management (MiM)課程架構

鹿特丹管理學院(RSM)開設的管理學碩士課程(Master in Management,MiM),學制一年,共五個BLOCK,要修課以及寫論文,沒有強制實習。總學分60EC,1 EC大約25小時的學習時間,所以總共是至少1500小時的學習時間。

MiM是RSM碩士課程中,唯一開設給『學士非商科』的學生唸的,課程內容偏廣泛但不深,每一門科目含五到堂課,大概可以想像成台灣的大學一學期的課程,在這裡用15小時上完、交作業、考試,並非修完課就十項全能,還是要自己針對有興趣的領域鑽研、或是透過實習學習把知識運用在產業上。


MiM和MBA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系的學位是科學碩士學位(MSc degree),招生說明有提到限工作經驗兩年以下,如果工作經驗比較長通常會去念MBA,但班上還是有三四個工作十年以上的同學(因為MBA的學費比較貴!)。同學從大學剛畢業到工作十幾年的都有(21到37歲))!我們這種25、26歲差不多是同學年齡的平均值。

不過,以畢業後在荷蘭當地求職的角度來看,我和另外一個台灣同學都認為,有兩三年的工作經驗、對未來的職涯規劃有一定的想法,再來唸MiM會比較有利,因為系上修習的科目在廣不在深,主要是讓已握有不同專業背景(工程、心理、社科、媒體等)的人,透過進修管理、財務等知識、了解組織運作的方式,以加強專業能力與職場競爭力。

以下舉三門課程來介紹:
(1)Business Analytics 商業分析
這門課可以說是大魔王。簡單來說就是大學的統計學加研究方法的合體,從基本的Correlation、Anova、Regression、Random forest、Decision Trees、Tweets等等,幫大家複習統計概念(系上的申請條件之一是大學修過統計)、再進一步從數據角度來解決商業決策會面對的問題,也順便為論文的研究方法打底。

每周都有兩人一組的作業、還有四人一組的期末研究報告,主題像是「消費者的環境意識對於共享經濟(Airbnb、 Uber)的使用動機之影響」,要完成類似論文架構的完整報告。

這門課會令人頭痛的原因是,所有的資料分析要使用R語言來完成,除了工程背景的同學,大部分的人以前都只用過SPSS、STATA這類統計軟體,對coding是零基礎的,雖然有助教課會講解,但時間很短,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回家自己慢慢看講義操作、有bug就努力上網找答案,完全體會到在電腦前做作業做到面目可憎的感覺 ……

每個星期四下午的助教課結束後,就會看到學習開放空間都是班上的人……大家也因為一起寫作業、一起抱怨而產生了革命情感! 習慣了這種模式後、完成作業也總算越來越有效率。

還記得期末考那天,大家都很緊張、加上電腦設備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有同學壓力大到哭、軟體當掉、全班沒幾個人寫完……(但最後還是有一個工程師同學拿了滿分)。上半年大部分的課業時間都花在這門課、以及無限輪迴的小組會議,考完後知道自己過關真的鬆了一大口氣!


(2)Business and Psychology 商業與心理學
有部分內容和社工系的社會心理學重疊,像是從眾行為、互惠理論,但更著重於組織行為,以及這些心理現象如何影響員工的士氣和團體運作、如何說服顧客和工作夥伴、以及認知偏差/心理謬誤如何影響企業決策等。


(3)Consultancy Project 企業顧問專案
為期三個月的小組報告,系上每年會和企業合作,各組會分配到一間公司的project,實際和企業合作(小至荷蘭、比利時中小企業,大至聯合利華Unilever、KPMG、艾司摩爾ASML等),把自己當成顧問團隊,了解客戶問題點、進行內外部訪談或資料收集、運用過去所學的理論或模型進行市場分析、競爭者分析等、最後提出解決和行動方案。學校和企業都各有一個指導教練(coach),協助我們將企業資源與學術知識做結合。我們的角色是顧問,企業則是我們的客戶,所以教練會要求我們要有一定的主導性和主動性,像是規劃會議排程、向客戶提出新點子並驗證,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對方「指導」。
最後會有結案報告(Final presentation),將最終分析/提案報告給客戶聽,有些公司甚至會邀請內部的大主管和利害關係人一起來聽,蠻刺激的,算是整個program中最實務的一堂課,也讓我們為一年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做整合,也有別組同學在課程結束後獲得合作公司的實習機會。

除了上述三門,其他課程包含行銷(Marketing)、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 Corporate Finance))、決策科學與營運(Decision Science and Operations) 、創新創業與挑戰(Entrepreneurship and Challenge)等,都算是商學院常看到的課程,大部分都是以授課加上課間小組討論、輔以少數幾堂workshop的形式進行,每週都有指定閱讀要唸,內容大部分是個案研究(case study),會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另外像是行銷課的期末考是open book,如果有按時讀完每週的文獻,一定有比較多想法能發揮。相較於RSM其他大系所動輒一兩百人,約75人的MiM算是相對小,同學之間、以及與講師在課堂上的互動也相對熱絡。


實習

實習不是MiM的必修學分,但大約三分之一的同學還是會在下學期二、三月的時候開始投實習,尤其是之後想留下來找正職工作的非歐盟學生,有當地的實習經驗會是很大的加分,也是個很好的機會把熱騰騰的課程所學應用在實際場域上。不過在有限的時間內,同時要做Consultancy Project、修最後幾堂課、寫論文、和實習,負擔的確會比較重一點,有興趣的同學可能要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和時間規劃。我這年剛好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所以實習是遠距工作,節省不少通勤時間,相較之下沒有措手不及的狀況,但步調仍算是非常緊湊的。

第一天見到同學,迎新活動的大合照!(圖片來源:©楊雅淳 Iris Yang)


MiM program適合我嗎?

其實MiM的課程內容有點類似台灣的企管系,但更著重將這些知識與學生原有的學術背景結合(班上同學背景以工程 engineering、溝通 / 社會科學 communication/social science、心理學 psychology為大宗)。這樣廣泛的學習蠻適合像我這種想要多方嘗試、對職涯還沒有明確定調的人;但如果你原本就有明確的興趣或很明確的發展方向,像是會計、財金、供應鏈管理,那MiM可能就比較不適合。

回歸到一開始選擇來荷蘭的原因,相比台灣至少兩年的深入學術歷程,荷蘭的學程廣而多元,對我來說較彈性且不設限,也比較適合我的個性和生涯規劃。例如:雖然我唸商管學院,但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是專攻永續發展和企業 — 非營利組織合作,所以我得以把「非營利組織充權」(Nonprofits Empowerment)議題作為論文主旨,適切結合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和商管知識。

再者,系上課程觸及商學院的各種領域,求職彈性大、未來有機會嘗試不同產業。最後,一年的學制,符合我想有效率運用時間和金錢(速戰速決)、盡快回到職場(經濟考量)的規劃。

另外,系上大多數的人、尤其在荷蘭其他學校或德國念學士的同學,都表示RSM的課業真的比較重、時程緊湊、壓力太大、沒有時間吸收和準備求職。一年制碩士聽起來很快就可以拿到學位,但所有的時程,包含一開始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課程、論文,都會被壓縮在一年內,比起兩年制碩士緊湊很多。誠心建議,如果是伸手牌或是太玻璃心的人要慎重考慮,可能會過得非常辛苦。

校園裡最美的Polak Building,是個明亮學習開放空間,每層樓有各種高度的桌椅任君選擇!(圖片來源:©楊雅淳 Iris Yang)


跨文化合作 — 開放與自信

班上75個同學,歐洲人大概佔三分之二,其中荷蘭人快三分之一。亞洲人的部分,中國和印度大概各七八個、台灣人兩個、伊朗人兩個、越南印尼各一個。
因為系上希望大家能快速融入,上半年所有團體報告都是『隨機分組』!!而每門課幾乎都有團體報告,每次點開分組名單總是格外地緊張刺激,但多合作嘗試幾次後,對班上同學有了許多認識和印象,像是誰很有想法、誰長得很兇但其實人很好、誰人很nice但做事很雷XD

要問和不同國家的人共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我認為最大的差別就是要「直接明白」。我自己的個性很少和別人正面起衝突,但某次和荷蘭組員在what’s app群組溝通,我發覺對方好像沒搞清楚我的意思、態度有點戲謔,而我很討厭莫名其妙被誤會!所以當下就決定直接在群組裡跟他說明我那樣做的原因,他們也不會覺得沒禮貌,反而會因為你把事情講清楚了而感到開心、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之後合作也更順利。除了強化對自己的信心,也有機會打破他們對於亞洲人個性的刻板印象、建立自己的形象(知道你不是一個好欺負的人,這很重要!XD)。


台灣 vs. 荷蘭: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在異地生活與反思過後,對家鄉的輪廓反而越加清晰、更了解到台灣的好,食物、交通、醫療、治安就不用說了,如果談高等教育品質,台灣也沒有比較差!

就台大四年的就讀經驗和荷蘭RSM做比較,至少在以下四面向,台灣都不會輸給荷蘭:

1. 師資:台灣教授驚人的的知識涵量和密度!雖然每個學校都會有不會教的老師XD 荷蘭的教授有時讓人覺得雖滿腹知識、但不太擅長教學;不過互動方面,我感覺荷蘭的教授較喜歡、也很享受和學生互動,相處模式也很像是朋友,不會有高高在上的感覺。

2. 學校資源:語言中心、圖書館館藏、教室空間規劃,台大的資源相對豐沛,不過有可能是荷蘭教育資源分配相對平均、較沒有資源集中在某幾所大學的現象,也沒有所謂的大學排名,因為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專長領域和特色。畢業成績如果有達到一定的標準,畢業證書上會有Cum Laude的標記(類似台灣的書卷獎?),不過在荷蘭沒有排名、不用和他人比較,而比較像是給自己一個目標、檢視一年來學習的成果。

3. 校園環境:各有好處,端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環境,我認為RSM的讀書風氣蠻好的,要參加社交活動的話離市區也不遠(約三公里),校園不大,除了最新的學習大樓(study building (Polak))蠻美的,其他建築物較沒有特別的風格,但自習空間和健身房等都一應俱全。附近的社區蠻恬靜的,還有佔地廣闊的公園 — Kralingen Lake,適合慢跑、野餐、看夕陽! 唯一的缺點是餐廳和食物的選擇不多,不過在荷蘭本來就很少外食,有超市就夠了!總體來說我認為是蠻適合學生生活的地方。台大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方便,身兼學校和公園,像是都市裡一座同時有青春活力和學術氣息的校園。

4. 求職管道:荷蘭和台灣一樣,都有企業進到校園和學生互動的就業博覽會,我沒參加過台大的,但據說都是以理工資訊科系為主;而RSM雖以業界校友多、就業前景佳為名,但學校辦的就業博覽會都要再另外付費(入場費),有些workshop或company dinner要上傳履歷和動機,有被公司選上才能參加,變成有可能付了錢但只能參加到一小部分,對求職實質幫助不大。在這邊求職主要還是靠學校名聲、人脈、以及自己努力投履歷、上LinkedIn找人聊聊天,對於需要簽證贊助的非歐盟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伊拉斯謨斯鹿特丹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校園。(圖片來源:©楊雅淳 Iris Yang)


人生沒有白費功夫,一步步都是累積

朋友不多但交了幾個真心喜歡的、生活獨立自在,不用為了討好誰做什麼事、不用特意改變自己的個性、不用被社會眼光和社會期待限制,只求對自己負責。身體和心靈保持著穩定的狀態 — 能夠當學生專注在學習、並享受自由的空氣是件幸福的事。

這段話截自去年自己的某篇Instagram發文,現在看來,也可算是簡單總結在RSM這一年來的心得。雖然也必須承認,不是時時刻刻都那麼穩定,生活中某部分步上正軌的同時,也會有些事情正在迷失方向,就像有努力就找得回來的事情、也有不論怎麼難過也無法理解的事實,偶爾也會體認到無法完全掌控生活的掙扎。

每個階段都不斷地調整心態和生活方式,學會面對自己和愛自己,才有力量回應他人與社會。

You have the power to make every single day incredible. 每條路都可以是好的選擇,人生沒有白費功夫,一步步都是累積。

2 Responses

  1. Amy

    Dear Yang,

    I might likely apply for the September intake next year 2022. However I’m actually still considering the Erasmus uni or Rotterdam applied science or Vrije Amsterdam.

    Can I ask you most questions about RUAS?

    Thanks

    Line ID: amuahhuang

    回覆
    • 陳亮宇

      嗨依Amy~
      如果你想問Rotterdam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RUAS)的話,是不是應該詢問另一篇文章作者才對?因為Iris Yang這篇文章介紹的是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我所謂另一篇文章,是說這這篇:
      留學荷蘭+工作的跳板: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商學院(RBS)之國際商務學士學程
      網址:https://ppt.cc/f4oqNx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