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歷史悠久的兄弟會是屬於大學裡的菁英俱樂部,十九世紀初能夠進入大學就讀的若非超級菁英知識份子即為家有恆產的好野人。(來源:flickr#Claremont Colleges Digital Library)
如果你對美國青春影集或電影熟悉的話,大概知道如果主角是高中生故事內容大概會圍繞著書呆子被霸凌、啦啦隊隊長跟某某球隊隊長在一起之類的,如果背景在大學,那大概就是喝到掛、不知道在幹嘛的噁心 party 跟宿舍門上有奇怪羅馬數字的瘋狂兄弟會。看到這你是不是開始懷疑自己走錯網頁,來到美國文化介紹的專頁?不要懷疑,這裡是「荷事生非」官方網站,只是今天要說的是大家一直以為只有在美國存在的組織 –「兄弟會」。
為了避免你懷疑這是筆者虛構的故事,請試著回想一下,你曾不曾在八、九月期間,看到全身冒著酸臭味,蓬頭垢面的年輕人成群結隊的在城裡穿梭?或者穿著特異,但一樣蓬頭垢面的年輕人在路邊大喊疑似執行某種奇怪的任務。不要懷疑,那就是他們。
事實上,瘋狂兄弟會可不是美國的專利,荷蘭是少數(據說是目前歐洲唯一)有兄弟會傳統的國家。雖然沒有門上有神秘羅馬數字的大宿舍,但奇奇怪怪多如牛毛的規定可不是鬧著玩的。到底荷蘭兄弟會是怎麼一回事,讓我慢慢來告訴你。
「Fraternity」 — 兄弟會正確的英文用詞。翻譯成兄弟會,常會帶來誤解,事實上兄弟會的組織並不限於性別,大多數都是屬於男女共同組成,更進一步來說,基於兄弟會組成的一大目的「聯誼」,如果侷限了性別,這個會大概也活不了太久。兄弟會也不全是為了聯誼與玩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歷史人脈傳承的意義,而且通常都有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與龐大的財產。你沒看錯,說的確實是「財產」,不只是金錢、設備、房產,有時還有自己的雇員例如廚師。
兄弟會是個存在於大學裡的組織,但與學生會不同,它並不屬於學校的正規組織,一個大學也不限有一個兄弟會,而成員組成也不僅限於該所大學,但兄弟會大都有其區域性(註1)。以大學城 Delft 來說,當地的大型兄弟會超過三個,其成員大多為 TU Delft 的學生,其中不少人雖就讀於其他學校,但仍透過親朋好友的介紹,輾轉入會。
許多人問起「為什麼學生要加入兄弟會?」、「加入的好處是什麼?」,讓我們姑且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部分。
以短期來說,對剛從高中畢業搬離父母家,來到大學城讀書的青少年而言,若想快速的認識新朋友,加入兄弟會是最快的一個選擇。在正式開學前,許多兄弟會便開始舉辦許多各式各樣的 party,這無疑是一大誘因。更別提,兄弟會都有專屬的交誼廳(根據各會財務狀況大小不一,但至少都有兩個舞池以上),附屬設備從啤酒吧檯、雷射光、乾冰、DJ 臺樣樣不缺。你說,回到青春期你是不是也會心動?另外,各個兄弟會下還存在著各個以興趣為分類的子會,例如划船隊、合唱團、爵士樂隊、滑雪社等等,除了在各自練習組織外,表演性的社團也都同時扮演著娛樂活動時的表演人員,定期與不定期的巡迴演出也是賺取個人外快的一種方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