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選舉面面觀(一):依政黨比例組成的上下議院

4
荷蘭於 2012 年 9 月 12 日舉行之下議院選舉(圖片來源:OSCE/Lubomir Kopaj
知道荷蘭全國上下的選舉有哪些嗎?多久進行一次大選?投票率多少?全國最大的政黨得票率又有多少?新聞上看到的荷蘭首相是如何產生的?以及,你曉得荷蘭其實有兩個議院:上議院與下議院嗎?而且當中有一個議院的議員,還不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來的!在台灣即將舉行九合一選舉前夕,先來看看荷蘭在選舉方面的各類規定,以及歷來全國選舉的情況吧!
荷蘭的政治體制與選舉
就傳統政治學的分類來說,荷蘭屬於「議會內閣制」(parliamentary system)。因而,不同於台灣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行政首長(例如地方縣市長和總統)的做法,荷蘭選民只投票選擇不同層級的議院或議會成員。至於首相或市長等行政職位,也並非是候選人獨立參選,而是由議員當選者之中的人出來擔任。
若以層次由低到高排列,荷蘭選民可以投票的選舉,依序為地方的市鎮議會、區域的省議會,全國的下議院(Tweede Kamer),以及歐洲議會的選舉。接下來,本文將為你介紹荷蘭選舉的各類規定,以及下議院與上議院(Eerste Kamer)議員產生的過程(註 1)。
多久選一次?荷蘭舉行選舉的時間
原則上,荷蘭國內的各級議會每四年改選一次(歐洲議會每五年選一次),一般在該年三月的某個星期三舉行投票(歐洲議會選舉依慣例在星期四舉行)。如果同年三月適逢地方議會選舉,則全國性或歐洲議會的選舉會延至五月舉行。省議會選舉在地方(市)選舉的隔年舉行,且由於市議會跟省議會不像議院有提前解散的規定,因此沒有提前重新選舉的問題。
至於全國性的下議院選舉,則可能因為行政內閣提前解散,而面臨不到四年就再選一次的情形。最近的一次下議院選舉(2012 年),就是由於原先同屬聯合執政聯盟的 PVV 黨(自由黨),不支持當時 VVD 黨(自由民主人民黨)的總理馬克‧呂特(Mark Rutte)提出的預算撙節案,使得內閣出現意見紛歧的僵局,呂特總理遂宣告解散國會、重新選舉。
20141124_kabinet-rutte-ii2012 年 9 月荷蘭下議院重新選舉結束後,VVD(自由民主人民黨)和 PvdA(工黨)分別獲得議院第一與第二的席位,佔有 150 席位中的 79席,也成為組成內閣的主要政黨,由 VVD 的呂特繼續擔任總理一職。(圖片及來源:Amsterdam-Noir
誰可以投票?荷蘭選舉的資格與限制
根據荷蘭法律,凡是年滿 18 歲的荷蘭籍國民便擁有投票權,且可以成為候選人(在 1917 年時,投票的年齡門檻是 25 歲,隨後持續下修,直到 1971 年改為18歲)。有趣的是,在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即使未滿 18 歲也可以成為候選人,只是她或他必須在年滿18歲後,才得以就任成為市議會成員(註 3)。
自 1917 年起,伴隨所有成年男性公民普選權(universal suffrage)的到來(女性公民自 1919 年起擁有普選權),荷蘭曾一度實施強制投票(compulsory voting)的作法,即每位國民在選舉時都必須去投票。但此項規定在 1967 年廢除(同註 3)。
如果投票當日人不在國內,荷蘭的規定為,選民仍可以參與全國下議院跟歐洲議會的投票(當然需事先登記就是了),但不得參與省或市議會選舉的投票。對於那些在荷蘭生活的外國居民,荷蘭的規定為,如果持歐盟護照的歐盟成員國國民,在荷蘭達到合法居留五年的話,可以在地方議會跟歐洲議會的選舉投票。持非歐盟國護照者,如果在荷蘭合法居留滿五年,唯一可以參加的是地方議會的選舉。
選票怎麼投?荷蘭的政黨名單與偏好投票
擁有各種大小政黨蓬勃發展的荷蘭,屬於政治學上的多黨體系(multiple party system);採取的選舉制度,則是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綜合兩者特色後,荷蘭代議政治的遊戲規則,是根據每個政黨參與議會或議院選舉獲得選民選票的比率,來決定該黨可獲得的議員席次,以及出任行政職位的可能。
在選舉公報和選票上,選民將看到一系列以政黨為單位,並列出一串該黨提名候選人的名單。政黨在名單出現的位置,將依照其原先在國會席次的多寡依序排列。如果這個政黨在議院還沒有贏得席次的話,則依抽籤決定。在全國的下議院選舉中,每個政黨可在名單中提名 50 位候選人;如果該政黨已在議院佔有 15 席以上的話,提名上限將可以放寬到 80 位(同註 3)。
在每個政黨名單中排名第一順位的候選人,稱作 list-puller,通常也是該黨現任領導人或最具選票吸引力的人。例如荷蘭現任首相呂特,當初在全國議院選舉時,就排在 VVD 提名名單中的首席位置。在實務運作上,政黨也常在候選人名單的最後幾位(例如最後五位),提名像是運動選手、明星、作家等知名人士,或者配合不同選區,將當地政治人物或知名人物列在名單後段,以期待吸引更多當地選票。當然,由於席次分配主要依照提名順位依次當選,所以那些名人更像是陪榜,當選機率不會太高。這種在名單中排行倒數的知名候選人,稱作 list-pusher(同註 3)。
20141124_Netherlands20electoraldistricts2014 年 5 月歐洲議會選舉的政黨提名名單;每位候選人欄位右下角註記其代表選區為何。(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在投票時,選民使用紅色的鉛筆在紙本選票上勾選一個支持的政黨,如此即算完成。選舉結果將依照各政黨獲得選票的多寡,將議員席次分配給達到參選的政黨,各政黨再依其提名候選人的選區票數與順位,依序決定當選者。此外,如果選民強烈支持某位政黨候選人的話,也可以在投票的名單中勾選那位特定候選人。如果該候選人獲得一定數量的選民支持,則她(他)在政黨提名席次的排序將可能提前,增加當選的機會。荷蘭這種制度,稱為偏好投票制(preference voting)(同註 3)。
20141124_Netherlandselections1     20141124_Netherlandselections2
選民除了選擇政黨以外,也可在政黨名單的排名順序中,用筆勾選一個特定的候選人。(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全國下議院選舉:決定組閣大權與首相職位的選舉
放眼荷蘭,最受注目、選民投票也最為踴躍的,首推決定下議院 150 位議員的全國選舉。荷蘭一共將全國分為 20 個選舉區。理論上,政黨可以在 20 個選區分別提出 20 份候選人名單。但在實際運作上,許多政黨常使用同一份候選人名單打天下,或僅根據不同選區,調整選區名單上的最後五位候選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list-pusher。同時,各政黨於 20 個選區提名名單中的第一位候選人(list-puller),通常都是同一人,以確保這位政黨明星優先當選(同註 1)。
20141124_Netherlands20electoraldistricts2014
荷蘭將全國分為 20 個選舉區。(圖片來源:
Dutch election results since 1918
選舉結束後,將會依照各政黨在全國的得票結果,與候選人在名單上的排序,逐一把席位分配給候選人。候選人會根據她(他)獲得最多選票的那個選區票數來決定當選與否。如果某些當選者稍後進入行政內閣擔任職位,或因故離開國會時,則該政黨在其當選選區之提名名單中的下位候選人,就會遞補她(他)成為議員。
在荷蘭全國下議院選舉的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取得過半數民眾支持。目前的最高紀錄,是 1989 年,基督教民主黨(CDA)在全國大選獲得 35.31% 的選票(註 4)。選舉過後,各政黨將展開形成執政聯盟的協商談判,以籌組聯合內閣。一般來說,在選舉中得票排名前幾位的政黨都可能組成執政內閣,有時也有小黨因為立場相近而加入。但由於左派與右派政黨在各個政策上可能存在不同意見,組成執政聯盟又至少需要二到三個政黨,所以協商時間短則數週,長則可能超過三個月甚至半年(同註 3)。
綜觀荷蘭內閣歷史,幾個主要政黨在不同時期,都曾掌握內閣大權:自 1946 年創立,立場屬於中間偏左的工黨(PvdA);1949 年成立,屬於中間偏右的自由民主人民黨(VVD);創立於 1973 年,屬於中間偏右,隨後於 1980 年由多個相似立場之基督教政黨 ARP、CHU 和 KVP 合併而成的基督教民主黨(CDA);以及創立於 1966 年,宗旨是推動政治民主化的民主 66 黨(D66)。
20141124_Netherlandsgovernmentcompositionsince1946
1946 年以來,組成荷蘭政府內閣的主要政黨。(圖片來源:
Dutch election results since 1918
最後,說起荷蘭全國大選的投票率(voter turnout),大約在七成至八成之間,二十一世紀以來,投票率最高的一次是 2017 年的 81.93%,跟當年歐洲/荷蘭極右翼勢力崛起和整體政治氛圍應該很有關係(可參考:解讀2017年荷蘭大選結果(上):向右傾斜,但極右勢力成長不如預期);即便 2012 年算是最低的一次,也有75.0 %,算是相當高的數字。由此看來,荷蘭人在關係到國家未來的選舉參與,算是相當踴躍!
省議會選舉:間接影響上議院 75 個席次的組成
相較於全國下議院由選民直接投票決定 150 位議員的作法,荷蘭上議院(Eerste Kamer)的 75 位成員,是透過 12 省省議會代表的選舉產生的。經由省議會選舉,選民可以決定協助落實與監督省政府運作的代表。且這些省議會在上任後三個月內,會再選出 75 位上議院代表(註 5)。
不過,比起下議院選舉,荷蘭 12 省省議會選舉就相對冷靜一些。就投票率而言,大多在五成左右徘徊。以最近五次的選舉投票來說,最高者為 2011 年的55.97%,最低的一次是 1999 年的 45.64%。
20141124_NetherlandsEersteKamersince1917
荷蘭全國第一院上議院的 75 席議員(1956 年以前為 50 席),是從荷蘭各省的議員們間接選舉出來的。(圖片來源:
Dutch election results since 1918
結語
從荷蘭下議院投票率的高低可以發現,荷蘭人在國家選舉有高達七、八成的參與程度,完全不輸台灣在全國總統大選時的投票率。以及,由於存在代表不同族群、階級、宗教、理念與意識形態的多元政黨,荷蘭人在投票時的選擇相當多元,不像許多西方國家或台灣,在選舉時大多呈現兩黨對決的局面。因而,政治學常使用一些詞語來描繪荷蘭政治的特色,像是協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共識型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與協調的政治(politics of accommodation) 等等。他們也透過稜柱(zuilen,英文 pillars)的比喻,凸顯荷蘭社會既然由多極林立的柱子們組成,因而必須更尊重少數族群的存在,和聆聽多元的聲音。
至於,究竟在荷蘭選舉期間,荷蘭人如何選擇其偏好的政黨,以及各荷蘭政黨如何投入各層級的選戰,就留待稍後再為您解答吧!

延伸閱讀
319 荷蘭地方(市)議會選舉之小市民我也要參加!
動物黨?50歲PLUS黨?荷蘭的選舉在玩什麼把戲?
解讀2017年荷蘭大選結果(上):向右傾斜,但極右勢力成長不如預期
解讀2017年荷蘭大選結果(下):從三大政黨家族到充滿小黨的大平台
歐洲之心》「親歐」、「脫歐」搞不定:從兩次選舉看荷蘭政治明星的對決

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ions_in_the_Netherlands
除了議院與議會選舉以外,荷蘭也有舉行全國各地區共25個水利委員會(Waterschappen, Water boards)的選舉,但本文在此不特別介紹。
註 2:https://www.kiesraad.nl/
註 3:Andeweg, Rudy B. and Galen A. Irwin. 2014.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the Netherlands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註 4:https://electionresources.org/nl/
註 5:https://www.eerstekamer.nl/9370000/1/j9vvhwtbnzpbzzc/vgipcmqcxiu2

參考資料
Andeweg, Rudy B. and Galen A. Irwin. 2014.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the Netherlands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ions_in_the_Netherlands
https://www.iamexpat.nl/expat-page/official-issues/elections-voting
https://electionresources.org/nl/
https://www.nlverkiezingen.com/index_en.html

4 Responses

  1. Hanlin Li

    寫的好清楚,比較起來台灣的制度設計真的是只有美式思維。其實民主政治還是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的!

    回覆
    • 立里

      本来中华民国宪法体制是议会内阁制的,被李登辉为了揽权而改成了倾向总统制,导致宪政乱局。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