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佛系的抗疫風格?對這波歐洲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政策的觀察

圖片來源:擷取自NOS.NL新聞畫面。


和所有在歐洲的台灣人一樣,過去幾個禮拜我對歐洲政府的無作為,從不可思議到憤怒到心死只求自保。

這幾天和朋友們連續討論後,發現歐洲採取的是和台灣(及大部分亞洲國家)完全不同的防疫措施。大家可以參考此連結,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教授Professor Ian Donald,從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發表那個驚人的「讓60%的人感染以獲得群體免疫力」談話裡,推測了背後的邏輯。

根據筆者整理,Ian Donald教授傳達出這一系列政策的重點如下

1. 大原則為不防堵,但把感染率控制在醫療體系能夠承受的比例內,讓入院的人等於出院的人數。

2. 醫療資源集中在救助重症者。

3. 輕症的人自然痊癒後產生抗體。他們傳染給其他人後,持續自然演變,重症入院、輕者自然痊癒。最後形成「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

4. 理想的平衡點:當大多數人都有了免疫力時,醫療資源就能夠更集中在處理重症患者,情況也能夠得到舒緩。此時那些 #較脆弱的群體因感染並變成重症的機率也會降低。


當然,如此做的話也會有些風險:

1. 需要極度精細的數字與流行病學資料庫,才能推估出正確的受感染率與死亡率。但在現在輕症不驗也不追蹤的狀況下,國家掌握的狀況很可能與事實有極高的落差。

2. 難以讓所有人依照政府預期的行動,因此很難真的保護那些致死率很高的族群。

3. 大眾資訊不足:因為政府並未清晰揭露資訊與模型計算方式、政策考量,所以一切都是推估,包括Professor Ian Donald自己提出的論點都是假設。英國政府自然有政治考量(因為如果賭失敗了需要負政治責任),但這對大眾來說是不利的。

此外,Ian Donald教授也提出義大利採取的是「防堵模型」,也就是盡力防堵所有可能的感染,但因為這對經濟以及民生會造成巨大的打擊,所以不可能持續,過了一陣子就必須放鬆,放鬆之時又會有新的感染,因此又必須推出新的限制政策。這是一個不能長久持續的做法,且會花更長時間到達平衡點。

我在昨天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可以理解將有效醫療資源集中在重症患者身上的做法,但仍然無法原諒前期撒手不管、後期才說資源有限,只能留給最需要的人。但今天突然領悟,其實歐洲各國政府前期可能真的有輕忽,但他們應該很快就已得出結論,不管是從文化民情、還是醫療資源分配狀況來說, #歐洲都不可能像台灣那樣抗疫。譬如歐洲的文化需要保護個人隱私,自然不可能像台灣那樣詳細公佈病患旅遊史,也不可能要求不合作的個人被監管。而歐洲應該沒有多少口罩生產線,大部分都倚賴進口,所以宣導健康民眾不使用口罩,也是經過計算的政策。如果因為大家買不到口罩造成恐慌、或是人民失去信心,或是因為封城大規模造成經濟打擊,都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因此我推測,經過計算後,他們可能很早期就決定要採用佛系抗議措施。只是我也很難相信,他們真的能管控好直到平衡點出現(假設建立模型的數字是有誤的)。另外病毒也會產生變異,所以很難說是否真的能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這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賭注,我只能說希望他們會賭贏。

台灣的做法和義大利採用的模型是一樣的,但在台灣進行得比義大利好很多,因為台灣資訊流通透明、效率極佳,另外就是台灣人民給政府的權力比義大利高很多。對政府的角色期待,賦予的權力大小,以及相關的好壞結果,又是另外一個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討論議題了,我就在此打住。台灣的防堵如果能夠撐到疫苗研發出來量產會是最好,但如果在那之前惡化,遲早也必須採取歐洲各國的群體免疫政策,否則難以持續。


補充與結論

1. Ian Donald教授和我的說法都「僅是推測」,很可能歐洲各國政府確實很嚴重地輕忽了,而且也可能事實上是「情況在他們的預料之外,現在措手不及」。

2. 反方論點:病毒會在大流行過程中變異,後果會更加嚴重(請見延伸閱讀最後一篇)。

不過,不管採取哪一種防疫措施,希望大家還是好好照顧自己與身邊的人們,祈禱我們都能平安渡過這次全球危機。


延伸閱讀

1. 荷蘭宣布學校停課新聞(2020年3月15日)

2. 各國防疫措施的賭局

3. 英首相:讓60%的人感染建立群體免疫力

4. 為什麼兒童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5. 疫情下的德國:公民與巨嬰

6. 旅美24年台灣AI科學家提醒:歐美病毒恐愈傳愈有攻擊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