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荷蘭亞洲電影節之聚焦台灣:『Love Talk電影X座談』-Behind the Backdrop活動紀實

《Love Talk 電影X座談》-Behind the Backdrop,由亞洲電影節該屆行政總監潘慧慧(Hui-Hui Pan)主持(左),紀錄片導演Floor Hofman(中)與荷事生非共同創辦人Olivia董芸安(右)一同座談。(圖片來源:©Willie Wong攝影/ floorhofman.com/


本文主筆為:陳亮宇,共同作者為:董芸安 Olivia Dung。


一邊,是來到台灣記錄台灣新人婚禮儀式的荷蘭女子;另一邊,則是求學荷蘭研讀荷蘭人愛情觀的台灣女子。既是跨國觀察,也是自我探詢,兩位女子對當代的愛情與婚姻,分別有了哪些體悟與了解?當二位女子坐下彼此交流時,又會擦出什麼火花與心得?

2018年10月,亞洲電影節(CinemAsia Film Festival)在荷蘭南部科技重鎮──安荷芬(Eindhoven),舉行一連三天聚焦台灣的主題影展(CinemAsia On Tour: Taiwan Focus)(註1)。同為亞洲電影節合作夥伴的荷事生非,也在影展期間舉辦兩場別具意義的活動(註2),其中的 《Love Talk 電影X座談》,放映由荷蘭人Floor Hofman在台灣拍攝的紀錄片《背後的背後》(Behind the Backdrop),並邀請荷事生非共同創辦人Olivia董芸安,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近代「愛情」、「婚姻」、「婚紗」與「婚禮」等方面經歷的價值觀和行為轉變。在電影劇院裡,Floor 與Olivia和現場觀眾,一同討論起對愛情和婚姻等話題的觀察與看法。放映結束後,Floor和友人與筆者邊喝飲料邊閒聊, 進一步分享她眼中的台灣與荷蘭文化差異,以及荷蘭人在伴侶/婚姻文化上的特色。


Love Talk 之電影──《背後的背後》(Behind the Backdrop):對婚禮、婚紗與愛情的想像與實際

《背後的背後》(Behind the Backdrop),是荷蘭人Floor Hofman於荷蘭安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DAE)修業時,在台灣拍攝的紀錄片。在影片的開場白裡,Floor 坦白她製作這部影片,與她的台灣男友W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影片中第一對主角,正是W的親友。

在二十多分鐘的影片中,Floor 以第三人視角,近距離觀察、描繪台灣新人在結婚前拍攝婚紗及婚禮過程的幕後景象,記錄著三段台灣人的愛情與婚姻故事。這三段故事分別訴說著:一對新人歷經拍攝婚紗與兩次婚宴的過程與心得、一對男同志對於結婚的渴望與夢幻婚禮的想像,以及一位高中少女訴說她對未來是否走入婚姻的懷疑,和她曾在國中時期因校園戀情受傷的經歷 。

亞洲電影節(CinemAsia Film Festival)上傳的Behind the Backdrop預告片。


新人對婚禮、婚姻與愛情的想像與實際
紀錄片第一段故事的主角,是新人S和C。鏡頭裡的S和C正忙著舉行共兩次的婚宴,一次以雙方家人親戚為主,一次則以各自朋友為主。影片裡,新娘S對Floor說,她原先對自己的婚禮懷抱各種想像和憧憬,後來才理解到:在現實裡,她必須顧慮雙方家長的感受。例如,原本宣稱開明的媽媽卻表達對禮服的意見,希望她在親友面前不要穿得太暴露。新郎C也表示,在眾人面前,他必須表現出鎮定沉穩、一副好老公的樣子。從這對新人看來,原先屬於自己的一場婚禮,儼然成為給雙方家庭檢視新娘和新郎的場合。

跟著新人S和C拍攝專業婚紗照,Floor的鏡頭捕捉到在梳化、換造型過程中新人的疲累面貌, 新人S和C並不特別享受拍婚紗照的過程,即便如此,他們擔心如果沒有可以在婚禮現場擺出來秀給大家的婚紗照,又怕外人說閒話,例如是不是男方家裡寒酸,沒能很好對待女方。如此一來,有沒有亮麗的婚紗照,也成了檢視一場婚禮的指標。

除了婚禮儀式,影片中Floor和新人聊到對婚姻的想法。新娘S對鏡頭坦言,因為父母親的分離,她也曾猶豫是否該走入婚姻。最終讓她轉變心意的,其實是男友的媽媽。男友媽媽接納她和她家裡的情況,除了關心她,也連帶關心她媽媽好不好,種種關懷的舉動讓她感到很窩心,讓她覺得她不只願意跟新郎C結婚,而是可以跟C的整個家庭結婚。

在活動結束後的聊談中,Floor談到,就一個荷蘭人在台灣接收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而言,她感到最不可思議的,莫過於「新娘無法挑選自己喜歡的婚紗和禮服,而必須聽從家長的意見」。同時,她覺得在籌辦婚禮過程中,新娘新郎多次在出自於「避免衝突」的情況下,考慮家長們的意見並與長輩們妥協,應是在荷蘭比較少出現的情況。

此外,這對戀人對於雙方家庭的顧慮與重視,也是Floor較難感同身受的,更驚訝於當新娘S表示願意與男方結婚,其實是因為男方媽媽很關心女方媽媽與女方家人。或許具備常見於西方人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特質,對Floor而言,戀愛和要結婚的是這一對戀人而非兩個家庭,在她看來,在乎「我自己」遠比照顧好「兩個家庭」重要多了。


同志對婚姻的渴望與期待
《背後的背後》紀錄片第二段故事,記錄了同志對於婚姻的渴望。影片裡,男同志A分享了他與伴侶M相識的過程,以及他們對婚禮的期待,希望藉由婚禮邀請同志朋友們狂歡、盡情跳舞,讓親友見證他們的人生大事。但在現實中,A的爸爸既無法想像他的兒子是同志,也無法接受他將跟另一個男生結婚。A的父親甚至問A是否考慮去當和尚,A拒絕了父親。對他而言,人生是自己的,不是在別人眼中而活,「我不可能為了讓你高興而照你說的做。」


對愛情與婚姻感到困惑的少女
相較於男同志A和M對於婚姻和婚禮的渴望,以及婚姻與婚禮對於他們代表的社會意涵, 第三段故事主角的高中少女J,則對愛情與婚姻充滿著疑問。國中時曾有過感情但也因此受傷的J回想,當時的自己以為,所謂的「愛」就是讓對方開心,做任何對方要求或得以取悅他的事情,但她卻從沒想過自己的感受。在感情裡跌了一跤的她,開始疑惑到底什麼是「愛」,也無法想像她如果愛上一個人會是什麼樣子。當被Floor問到未來是否考慮結婚的時候,鏡頭下的J先是遲疑了一下,接著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因為她擔心走入婚姻會限制她的自由 。


Love Talk 之座談──當代愛情的文化社會學觀察

《背後的背後》放映結束,焦點轉移到座談會主角:荷事生非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博士生的Olivia。 碩士論文就是研究荷蘭人親密關係與愛情觀的Olivia,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為大家回顧近代一百年以來,婚姻與愛情的社會意涵,如何隨著現代化過程而改變。

Olivia解釋著,愛情與婚姻本非一體,早期婚姻更似社群家族間,用以聯盟互惠的策略手段,而婚禮自然也是一種家族結合的象徵儀式。隨著時間推移,伴隨工業化與都市化,人們(特別是女性)情感自主權逐漸解放,追求愛情與婚姻逐漸成為自我實現的一種方法,「命中注定」也好、「天命真子 (the One)」也好,「能夠與『自己』戀愛的對象結婚,彷彿是種宣告自由意志的展現」,是一種值得追逐的目標。

荷事生非共同創辦人Olivia在《Love Talk 電影X座談》電影放映後首先發表一段引言。(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然而,近一世紀,親密關係則進入個體化的轉變過程, 一方面強調去制度化,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私」事,不希望公權力(例如法律、教會)的介入。另一方面,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自我實現並不一定要藉由傳統的婚姻型式才能達成,「伴侶」逐漸取代「天命真子」,這些社會變遷, 回應著 《背後的背後》紀錄片中的男同志與女高中生的故事。

會後筆者與Floor和在場的朋友也聊起,如今越來越多的荷蘭人,選擇以同居或伴侶(partnership)身分和另一伴過日子,不自認彼此是「婚姻」(marriage)關係,而仍以男友、女友或伴侶相稱(註3)。Floor也提到,在世俗化程度相當高的荷蘭,現今選擇「結婚」的人,確實有比較大的比率是因具有宗教信仰的關係。除了天主教徒以外,荷蘭所謂的聖經帶(Bible belt)地區的基督徒居民,多在比較年輕時就正式結婚(註4)。

Olivia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圖片來源:©Willie Wong攝影/ floorhofman.com


事實上,就「婚姻」而言,Floor的家庭本身,就記錄著一段荷蘭社會的變遷過程。她的母親是天主教徒,但父親是清教徒,在從前荷蘭柱狀式社會(註5)的時空脈絡下,兩個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透過婚姻組成家庭,除了並不常見以外,光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結婚儀式該選在天主教教堂,或者基督教教堂舉行?恐怕也就得耗費許多心思和一番妥協了。


荷蘭、台灣,真有那麼不同嗎?

座談會上, Olivia 以當代婚禮文化為例,分享她對愛情與婚姻的大眾流行文化的觀察。在全球資本商業的運作思維下,「結婚」也逐漸從原先的社會文化風俗,轉變成一種物質化、商品化與儀式化的現象。情人節必須送禮、求婚時必須有鑽戒,必須拍攝美美的婚紗照,結婚典禮必須提供眾家親友慶祝的舞台……且這些「愛情」過程,都必須留下紀錄,以供人們在未來展示給他人。如果沒有,則彷彿是段不真實的回憶(unreal memory)。

近三十年來,許多商品逐漸成為浪漫化的象徵,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廣告詞,是鑽石商De Beers透過行銷成功在1940年代,將鑽石化為長久婚姻的象徵物。對於這個現象,Olivia稱之為「商品的浪漫化」(romantification of commodity)。此外,浪漫與愛情也成為商業社會用以訂出價格並且販售的商品,凡舉約會軟體與徵婚產業、囊括婚紗、婚宴、結婚照的婚禮產業等,對於這個現象,Olivia稱之為「浪漫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f romance)。

Floor與Olivia的對話。(圖片來源:©Willie Wong攝影/ floorhofman.com
Floor與Olivia的對話。(圖片來源:©陳亮宇攝影)

最後,Olivia也發問,如今全球化的社會下,大眾流行文化與消費習慣的擴散與普及,我們(東西方)之間的差別,真的那麼大嗎?Are we that different? 除了歡騰的慶祝儀式與無數象徵愛情的物件,如今無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有不少反省和批判「結婚」已淪為一種儀式的聲音:為何一定要有鑽戒?為何一定要拍婚紗?為何一定要辦婚宴?難道我們非得要經過所有環節,才算是真正結了婚嗎?

考慮到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婚姻」同時具有相似與差異的成分,我們好像也就不需要為那些「差異」之處感到過於驚奇了呢!


荷蘭導演Floor Hofman的網站:https://floorhofman.com/,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追蹤Floor持續進行的紀錄片或影像計畫喔!


註1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該系列活動的另一篇報導:2018荷蘭亞洲電影節之聚焦台灣:《盛情款待》(Omotenashi)導演陳鈺杰談跨國合作與跨世代跨文化溝通)

註2
另一場活動為由兩位台灣旅荷的生物藝術家:顧廣毅與林沛瑩下廚的「亞洲未來主義概念餐廳」(Asian Futurism Dinner),讓前來晚餐的參加者經歷一趟橫跨生物、科技與藝術領域的未來時間旅行。對生物藝術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生物藝術家顧廣毅的「從生物藝術探索東西方飲食文化迷思:荷蘭未來中醫診所之《虎鞭計畫》」。

註3
可參考:[台客J和澤蘭妹:從數字看荷蘭] 結婚契約vs.伴侶契約,Dochi?

註4
可參考:荷蘭基督徒之聖經帶 Bible belt

註5
可參考:解讀2017年荷蘭大選結果(下):從三大政黨家族到充滿小黨的大平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