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超市還琳瑯滿目的課程選項–台夫特理工大學建築所

1
台夫特建設學院BK City課程組織架構圖。 (圖片來源:台夫特大學官網
哎呀!這真是一篇很違背原則的文章啊!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週邊朋友、同學,不認識的網友都有了筆者是專職留學代辦的錯覺。摸著良心說,筆者也常對眾多充滿創意的提問感到不耐煩或驚奇訝異(順便澄清一下筆者只是個庸庸碌碌的上班族,實在沒辦法在工作之餘,24小時提供留學、旅遊、就業求職的諮詢服務。)
長期以來,一直秉持著一個想法:認為對計畫來台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讀書的學生而言,本身應該就具備有查詢英文(或荷文)資料的能力,更應有對自己專業職涯計畫與看法,而無須透過網路上不明的網友(誰知道這些阿貓、阿狗是圓是扁?)尋求解答。追根究柢,留學生活最後還是要一切靠自己,如果你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有決心開始好好練習閱讀大量外語資訊的習慣,那可以右轉出去了,相信你一定可以自己做得很好。至於其他有點懶的人,歡迎繼續讀下去,但誠心誠意建議:在學術上,要快點改掉這種閱讀二手訊息的習慣喔(糾咪)!
基本新手問題
從最基本的學制談起,台夫特建設學院(BK city,註1)編制是採三年學士、兩年碩士的安排。學士其間不分系、以荷語教學,碩士則依系所區分、以英語教學(僅有部分研究組採荷語教學,如:建築教育,註2)。兩年碩士其間包含三次選則研究組的機會,第一年被分成上、下學期,可選擇不同的研究組,而第二年則為一整年的畢業設計論文準備期,同樣的論文題目也應呼應個人所選擇的研究組。(幫大家畫個重點,建築系學士課程是以荷蘭文授課喔!所以鄉親們啊~~~除非你天生麗質、荷文呱呱叫,要不然就不要再問如何準備申請大學部了,註3)
與純論文或純設計的碩士課程不同,台夫特採兩者並行的制度。兩年的設計課程共計「三項設計作品」產出,除了完整的設計圖面之外,設計論文亦是期末交件項目之一,所有的設計過程均需以設計理論、分析輔助說明,圖面與論文缺一不可(註4)。此外,還有其他不分組的共同必修科目,如:建築理論、建築科技等,不論選哪組,總計兩年就學期間應至少有「五篇論文」的產出。
研究組?分系?建設學院?
台夫特建設學院下轄數個不同的碩士學位課程,除了一般大眾直接可聯想到的「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Building Sciences」(建築,都市設計與建築科學 )外,尚有「Geomatics」(地理圖資),「Science ,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科學教育與傳播)」。其中「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Building Sciences」又可分為五個領域(track):建築(Architecture)、都市(Urbanism)、工程管理(Management in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建築技術(Building Technology)、景觀(Landscape Architecture)。為縮短文章的長度,我們僅就「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Building Sciences」中的建築所進行介紹。
建築所下又包含了數個研究組,如前段所述兩年的學程中共用三次選組的機會,學生可自行選擇三個不同的主題,或著抱著一片忠心選定一個主題從頭貫徹到尾。各研究組的師生規模,跟研究領域差異極大,從十人小組到百人小組(對!一組就有上百人,因為我們是有四、五千人的建設院啊),從古蹟維護到科技建材、從歷史理論分析到趨勢分析、從紅磚修復到高科技建材開發,各形各色、各種各樣都有,每組搭配的必、選修課程均不相同,與建築設計課相輔相成,提供多面相的專業能力教育(註5)。
以下列舉幾個組別供讀者參考,作為認識台夫特多元建築教育的基礎,但最詳細的、最新的資訊還是要大家秉持著獨立自主的精神自己動手研究喔(註6)!

厚達718頁的課程大綱,請有心人士自己找出來好好詳讀囉。(圖片來源:台夫特建設學院BK city)
The Why Factory
由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領軍,號稱為其智囊團,研究領域著重於創新實驗性的設計議題,每年出版的《T?F》專刊均能引領一時的新聞話題性,對於開創思考的訓練有所幫助,但輔助的必修課程相對較為薄弱,比起直接從老師或課程學到甚麼,學生總說自己掏心掏肺付出後,從中領悟的東西更多。有趣的是,選擇該組的學生多半為亞洲國際生,荷蘭學生少之又少(註7)。
該組歷年的出版品包含:Visionary Cities, Green Dream, The Vertical Village, City Shock, We Want World Wonders, Barba, Absolute Leisure等。其中作吸睛的系列莫過於LEGO大力贊助的Porous city 與 Eurohigh項目,讓當時一時間橘色系館佈滿了各型各樣的白色樂高模型。

《T?F》歷年出版品。( 來源:
MVRDV官網
Heritage & Architecture
前身為RMIT,雖然在國際學生間知名度不高,但一直都是荷蘭學生偏愛的研究組。核心課程為空間設計能力的訓練、多元歷史價值的評估練習、以及專業修復技術傳授三者共同構成,並強調三者間持續相互激盪的重要性。
本組訴求在研究舊建築、舊遺址的修復、改建、再造。
相較於The Wy Factory的實驗性、Design as Politics的哲學性,本組專業必修可說是非常紮實的硬底子建築物理和建築化學教育。具體舉例來說,相較於台灣「統一刷白漆作藝文空間使用的」修復方式,該組的訓練著重於:建築節能條件的改造(例如:在保存舊窗框與更換雙層玻璃的兩難間如何取捨?建築構造技法上是否有兩全之道),建築毀損的判定與修復(例如:判定建築漏水、牆面白化的原因等),建築材料的物質性知識(例如:各種石材、磚塊的硬度、優缺點、產地等等)。
Non-Standard and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hyperbody)
雖然這樣敘述實在很膚淺,好像其他組都不用電腦、不用雷切、3D列印一樣,但最直白的介紹大概是直呼本組為「數位組」。深層一點來說,該組信奉的哲學是透過電腦自動化的參數計算,產生複雜但貼近需求的型體,並進一步推演到生產、製造、安裝的建築構造過程。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參數計算的技術性高,加上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認同上述的設計哲學,因此該組學生的流動性非常低,通常都是一路研一修到研二,然後再一路進入荷蘭建築事務所UNStudio工作,簡直像是標準流程化的生產線。
Design as Politics
就像字面上敘述的,本組著重於政治與建築間關係的研究,強調兩者之間的互相影響與牽制,企圖以建築設計尋求對應各政治議題的建築答案。直白的說就是類似於台大城鄉所的研究領域,不同的是,台夫特畢業評斷標準一率是以設計作為評價標準,因此所有的理論論述都需要落實到建築空間設計上。
但老實說,能夠真的將社會政治學理論與建築空間設計相結合,進而創造出設計精神貫徹的作品實屬不易。因此,該組作品常有雷聲大雨點小的遺憾。然而,該組學生作品畢業作品選題的多元性仍十分值得參考。例如:有學生關注的是建材取得的公平性、有人關注中國的住宅政策、有人關注歐洲難民議題、有人建築技術對施工團隊的安全性,是十分具有啟發性的批判思考訓練過程。
Delta Interventions
與其他研究組不同,Delta Interventions 與後段提到的Explore Lab,僅開設了畢業設計的一年制課程。
眾所皆知,荷蘭人以高超的治水技術著稱,其特殊的與海爭地的天性下,衍生出獨有的「親(?)水性」都市、建築設計思維。本組最大的特色是跨系所的跨領域教學,學生組成多元,有建築系、都設系以及水利工程系,在課程安排上也是以三系所共同輪流教學,以強調水文治理與都市設計為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

Delta Interventions組相關出版品。(來源:
台夫特建設學院Delta Interventions官網
Explore lab
如果上述研究內容均無法滿足你的探索、求知慾,在畢業設計階段你也可以選擇 Explore Lab ,自己擬定研究計畫、研究方向及選擇適合自己題目的指導教授。Explore Lab是個企圖打破所有系上既有分組方式的框架,給予學生更多自由創造空間的畢業設計組。唯一的規則是,一切都得靠自己「主動」及早進行,在其他學生尚未選擇畢業設計組之前,Explore Lab的面試篩選流程就已開跑。
因此,在研一下學期期中,有意選Explore Lab進行自己特殊研究項目的學生,就必須擬定好相關計畫,與屬意的老師進行第一次的接觸,整體計畫完備後向學校提案。換句話說,選擇Explore Lab的學生,基本上就是自己的project manager,自己控流程、找題目、做設計,指導老師指是你的專業顧問,而當然這個顧問也是要自己去找到。
結語
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也稍為大略的介紹過幾個不同的研究組,但要一再強調的還是同一句話,千萬不要就這樣相信我說的啊! 這些也都只是筆者自己的經驗或偏見(無誤),也有可能是已過時的資訊,也有可能筆者本人根本其實沒到過荷蘭,一切都只是從朋友的朋友那聽說來的。與其相信我,不如花點時間研究正牌的學校官網(網址就不附給你了,相信要出國留學的你應該是可以輕鬆用Google 找到官網)。
如果還有問題,也千萬「不要」留言發問,相信聰明的你一定也可以找到學校的正式官方信箱,就放膽寫信去問他們吧!荷蘭人最喜歡回email,有問有答(雖然可能比較慢)。習慣懷疑網路資訊、習慣直接向官方單位發問、習慣歐洲人回信的速度,你就踏出歐洲留學的第一步了。
祝大家一切順利囉!

註1:自舊系館燒毀後,建築系館自校區南端緊急搬到主校區北側的舊圖書館中,在眾多建築師的努力下,新的系館突破舊圖書館的古典空間平面的限制,形成猶如城市紋理的新空間形式。自此之後,建設學院均以BK city代稱,其中BK 源自荷蘭文「bouwkunde」(建築) 。
註2:真是令人混淆啊!此處所指為:教育建築師成為教育建築學生的老師課程,換句話說就是教碩士生如何教建築的教學課程。
註3:航太系是台夫特大學唯一以英文授課的大學部,如果鄉親真的非台夫特大學部不念,也是可以考慮一下航太系,畢竟薪水是建築師的n倍啊。但台夫特確實有開放其他學校學士生申請國際交換的選項 ,只是學士生會被安排到碩士班的課程,而非荷語授課的學士班。
註4:要強調的是,台夫特理工大學作為「理工大學」已開宗明義告訴大家,比起追求形而上的哲學或極致美學,更重要的科學理論、數據分析、邏輯推演的訓練是畢業的重要關鍵啊。
註5:雖然每個研究組的領域及課程編制各異,但系上訂有一份明確的畢業設計檢視手冊,明訂畢業期末圖面的完成度、繪圖比例及其他應有事項。這項檢核標準適用於所有建築所下轄的研究組。而當然同樣的都市、景觀、建築技術、營建管理亦各有其不同評審標準。
註6:台夫特建築所的入學申請提交資料除了作品集之外,所有學生公認最困難的莫過於數千字的讀書計畫,筆者認為充分的了解各研究群的特色,並依自己的興趣、專長,提出未來選組的初步依據,是很好的著力點。
註7:比起直接下結論評斷荷蘭學生不愛實驗性的題材,筆者認為不如說相較於其他研究組,《T?F》的國際能見度較高,許多亞洲學生選擇就讀台夫特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一睹大師風采(雖然真實情況是一學期大師只出現兩次,每次一個學生有兩分鐘簡報),而相對的荷蘭學生在資訊更為充足的情況下,了解其實學校能提供的選擇非常的多元,從而作出適合自己未來職涯發展的取捨。

 

One Response

  1. mmm17213

    你好,本人目前剛從建築系畢業並對TU Delft的建築研究所十分感興趣,但看到他對在校成績最低標準是CGPA 75% at least 想請問這意思是代表畢業成績平均要高於75分嗎?如果略低一兩分能嘗試申請嗎?

    PS因為本人在所讀學校給分偏低且一年級時有點抓不住方向以至於低年級成績有落差…且學校十分側重設計的課程以至於設計分數與其他專業科目分數有落差,但二下開始設計成績GPA都維持在4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