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業:荷蘭農業的超現實成就(上)

1
種子包衣技術為種子穿上彩衣。
蘭有今日讓人賞心悅目的大自然景觀和強大的農產品產值,靠的是不拘泥傳統的創新精神、日新月異的農業科技,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荷蘭是個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業用地占全國總面積70%。農業不但是解決荷蘭人民生問題的靠山,(荷蘭的大自然景觀也可說是農場跟牧場的結合,食用動物和食用作物和諧交融畫面,構作出現今荷蘭典型的鄉村景致。)農場跟牧場的和諧交融,也正是荷蘭今日讓人心曠神怡的大自然景觀。
 
在田間悠閒吃草的牛羊馬,是荷蘭鄉村常見的自然景致。
荷蘭的面積比臺灣略大,但由於緯度高、植物生長季節短,一般說來並不適合農業發展。然而荷蘭卻以僅占全國4%的勞動人口,創造出有巨額盈餘的農產品外銷成績。以2008年來說,荷蘭農產品的外銷總量高達65億歐元,僅次於美國。農產品的出超額是23.5億歐元,占全國總出超額的60%。其中番茄外銷量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甜椒黃瓜則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這種超出現實條件允許的成就,實在讓人刮目相看。這樣的「農業大國」到底是如何崛起的?
昔日的荷蘭農業
在梵谷畫作《吃馬鈴薯的人》中,農夫跟農婦在辛苦了一天後,帶著滿臉無助的倦容,坐在餐桌上吃著只有煮馬鈴薯蘸醬汁的晚餐。這是十九世紀末,荷蘭這個一年中有一半時間不適合植物生長、每寸土地都要與天相爭的小國裡,傳統農家的生活寫照。

梵谷於1885年以《吃馬鈴薯的人》等系列畫作,來描繪荷蘭農村生活。
1945年初,亦即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荷蘭人經歷了一個可怕的冬天。那年約有兩萬名荷蘭人因耐不住(冬天的)嚴寒跟(身體)飢餓先後死亡。大戰結束後,這種飢餓的(身體)記憶激發了荷蘭人積極發展農業的決心。為了增加經營效率,農家相互併購或交換農地,將過去分散的田地集中開發經營,並進行機械化跟工業化的改革。育種專家則積極研發,培育優良的蔬菜品種。當時政府的農業政策是大量提供農藥跟化肥,協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以解決人民糧食問題。傳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小戶農家很快就被淘汰了。從1947~1967年,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務農人口已經從全國勞動力的20% 銳減至7 %,但農家的平均收入卻比法國農家多出40%,更是德國的兩倍。
荷蘭境內多水澤,農田多分散在水道之間。從前,農夫每天都要划著小舟輪流到分散各地的小農地去耕種。零星分散的幾個村莊、聚落,也只能依賴船隻相互往來。四百年多前,荷蘭人為了增加可耕之地,已經開始將水澤抽乾,重劃農耕地。可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開發較晚的荷蘭西北部卻仍是一大片的水澤泥沼,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政府一鼓作氣,將這區的農田全數收回,填平不規則的水道、重新劃分可耕地,再以等值但形狀規則、面積較大的土地發還給農人。同時,政府亦重新開闢新的灌溉水運網絡及陸上交通網絡,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荷蘭西北部的景觀也因而煥然一新。

土地重劃前,以水路為交通網的荷蘭農村。圖為1832年位於荷蘭菲士蘭省的地圖。
在土地使用計畫裡,部分原有的農地因改作都市建設或娛樂休閒區,實際農地的面積於是逐漸縮小。由於大型農場不斷增加,農業科技的要求也持續提高,專業知識越來越複雜,歐盟跟政府的管制條例也越來越多,要維持農場的競爭力亦越發困難。2003年,在荷蘭還占世界花卉市場的60%、其他植物和作物市場也有40%的強勢的年代裡,跟不上時代腳步的家庭農場,卻以每週90家的驚人速度紛紛倒閉。
在缺乏後代接管的祖傳農場,地主仍可保留農地,將土地轉租給需要更大耕地的農家。舉例來說,農場主人以一公頃地4000歐元的年租將一塊土壤肥沃、結構疏鬆的好耕地租給鬱金香的花農。接下來的四、五年,由於這塊地的生產力降低,只能以大約 1800歐元的價格租給種青花菜、花椰菜等只需次等土壤的農人。接下來是土地的休耕期。地主會在這塊土地上種植禾草來改善土壤品質,並讓畜牧業者在其上放牧牛羊。牛羊的排泄物可以「滋潤」農地,地主也可以向畜牧業者收取300 歐元的借用金,而長出來的草還可賣給畜牧業者做為牛羊飼料。三年後,土地恢復了活力,又可再租給鬱金香花農,開始新的循環。
今日的荷蘭農業

充滿挑戰的荷蘭農業
隨著農業知識與種植技術日新月異,不管農場大小,若要保持競爭力,每個人都得嚴陣以待,吸收最新的專業知識。從前經營農場者只需要出勞力,今日的農人不但要有最新的農業知識,還得知道如何善用。 為此,有一群專事育種、土壤、病害等方面的專家聯合創辦了一個農業知識庫,任何人只需繳交2500 歐元年費,便可獲得最新的農業知識與資訊,並解答實務上的問題,是一種機動性的培訓班。知識庫每天會透過電腦傳送最新資訊到家,提醒注意事項。這種線上顧問能讓農民的專業知識趕上時代,也為農民解答所有的實際問題。
身為農民除了要戮力汲取專業知識,還得迎合社會環保意識、配合歐盟繁瑣條例。如果沒有對農業經營的熱情與憨勁,沒有彈性、創新、接受挑戰的精神,勢必難以在農業這一行立足。
荷蘭有很多新的農業科技,都是農場工作人員在工作時得來的靈感,再與機械工廠共同研發出來的。像鬱金香的水育法;溫室裡自動調節模擬日光的時間跟光度的設備;在溫室裡自動播種、搬運、採收的機械人,還有完全自動化的接枝機器等。
創新的嘗試,有時也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有的荷蘭果農為了保持果園土壤肥沃及土質疏鬆,特別注意果園蚯蚓的生態環境。不但不往地面噴灑農業,還定時在土裡摻混培養菇類的剩餘培養土,以增加土裡的腐殖質,提供蚯蚓良好的活動環境。甚至還打算嘗試以牛奶來澆灌土壤,因為牛奶裡的蛋白酵素有可能活絡土壤中微小動、植物的生態環境,讓蚯蚓變得特別有活力。這種不拘泥於傳統、隨時創新、勇於嘗試的能力和魄力,正是荷蘭農業一直能保持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媲美矽谷的「種谷」
早在二十世紀初,人類才剛認識遺傳基因對植物雜交的影響時,荷蘭農業界就開始進行育種研究,他們積極研發質優的新品種,不但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加強種子的抗病性、改善產品的色香味,也增加蔬菜、花卉機械化收成的可能性。一個世紀以來,荷蘭的農業科技一直領先全球。在荷蘭的育種業者常會說:「一公斤高品質的番茄種子比一公斤的黃金還貴。」 乍聽之下像是在吹牛, 事實上靠著現代科技,一粒好的番茄種子在理想的溫室環境裡可以長出25 公斤的番茄果實。換句話說,一公斤的番茄種子可以收成四百萬公斤的番茄。農業早已脫離從前灰頭土臉的時代了。
荷蘭西北部的西菲士蘭地區受到溫暖海洋型氣候的影響,有日照時間長、氣候溫和的優點。打從十九世紀末期起, 就有許多育種公司相繼成立於此。到了二十世紀初,這裡的小鎮恩克豪森(Enkhuizen)已儼然成了世界育種業的搖籃。隨後與種子處理技術相關的研發公司也紛紛跟進,現在已有三十多家領先世界蔬菜花卉的育種公司,改良種子技術的高科技公司及種子處理的加工機械公司,也都集中在荷蘭的這一角, 形成今日所謂的「種谷」(Seed Valley)。
「種谷」生產的花卉、馬鈴薯、草類和蔬菜等作物的源頭材料(例如種子),年輸出總額超過25億歐元,占世界市場的46%。先正達(Syngenta)、聖尼斯(Seminis,孟山都的子公司)、尼克森史旺(Nickerson Zwaan,利馬格蘭的子公司),比久(Bejo)及安莎(Enza)這世界五大育種公司都集中於此。為了不斷改良品種、研發新品,這些育種公司每年投資在研究發展上的金額占其總營業額的15~25%。
雖然荷蘭外銷種子到世界各地,這些種子卻不是在荷蘭種植生產的。種子由育種公司研發出後,會選擇在氣候最合適的地方種植。種子採收後送回荷蘭,由種子公司進行精準的篩選,再經過消毒、包衣的加工處理,製成市場上需要的樣子,再銷往適合生長的國家。由於繁殖工作不在荷蘭進行,所以這種「種子交易」的成長空間相當大。
從種子經銷商到育種公司
1959年,原來只是種子經銷商的安莎育種公司正式加入育種行列。該公司依照其經營發展策略,分別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設置了育種站、繁殖所和經銷處。育種專家利用現代DNA標記的新技術,加速選種交配、提高育種效率,不斷培育出適合各地氣候並符合消費者訴求的蔬菜品種。繁殖所則遍布世界各地,按季節輪種,使全年都可供應市場所需。這些種子經過品質檢核後,再加工製成不帶細菌、黴菌等病源且發芽一致的健康種子,才包裝分送世界各地,並提供客戶技術協助等售後服務。
他們成功的祕訣是能夠預測出消費市場跟種植公司未來的訴求跟走向,培育出趕在時代先端的品種,及時推出市場。如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育種公司之一了。
領先世界的種子包衣技術
孔老夫子曾說出「吾不如老農」這番對農事不屑或不感興趣的話語,那是因為他不了解農業對民生的重要性。如果他能看到今日經過加工技術處理過的種子,說不定他也會對農事發生興趣。這些加工種子不但五顏六色、晶瑩發亮,有些還被裹成像珍珠似的大小丸粒。這些種子種在田裡後,長成的菜蔬一坑一株、出落得整齊劃一;至於在高大、透光良好的玻璃溫室裡,這些種子有種在土裡,也有種在水裡或長在岩棉裡的。
育種家盡量結合有抗菌、抗黴、色香味俱佳、營養價值高等優勢遺傳基因,改良出一代優於一代的種子。可是要保障這些種子在成長中有最佳表現,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的優化加工處理。「種谷」裡的專門研發種子加工技術的公司盈可泰(Incotec),便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種子加工科技。從田裡採收的種子有可能受到黴菌或其他細菌感染,盈可泰則以濕熱空氣殺菌法取代傳統化學藥物,來替種子消毒。不但完全符合環保要求,而且全世界獨一無二。有些種子雖然遺傳特性很好,卻不易發芽,該公司也能對種子進行刺激,不但讓種子入土後能同時發芽、成長速度一致,還能保持種子原有的儲藏時間。
現在市面上的種子都是花花綠綠的,這是因為它們經過「包衣」處理。包衣是在種子表面裹上一層顏色鮮亮的薄膜,或以天然原料裹成丸粒狀,既方便播種,又可作為化學肥料、殺蟲劑的載體。如此一來,可以精確控制每個種子施用的化學藥劑用量,也可為種子提供發芽期的最理想環境,並減少對土壤的汙染。而作成丸粒狀的種子,亦方便人工或播種機的使用。尤其是花卉的種子通常都非常小,根本無法有效率控制播種數量,因此包裹成丸粒狀就是最好的辦法。
 
種子包衣技術為種子穿上彩衣。
番茄是高價位的種子,溫室的生長空間跟設備成本又高,不能浪費,所以種子一定要健康有活力。為此,「盈可泰」研發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X光選種設備,引發發芽後的番茄種子會一粒粒經過X光篩選,而根據種子胚芽的長相,便可100%正確地選出健康的種子。
 
X光下經過引發的番茄種子胚胎                    從種丸長出來的種苗
種子加工機械公司
此外,在「種谷」裡還有「荷蘭種子加工機械公司」,從一開始就在此為這裡的種子公司服務,專門製造適合蔬菜花卉種子精選的加工機械。由於近水樓臺(的),他們經常跟種子公司切磋,不但可以隨時調整改良既有的機械產品,還進一步合作研發最新的機器設備。
如此一來,從育種、篩選到加工,一氣呵成,使「種谷」不論是實質上或象徵上,都是世界種子的「谷」倉。
繼續閱讀 小國大業:荷蘭農業的超現實成就(下)
作者介紹 馬慧志
曾任職於荷蘭種子加工機械公司,長居荷蘭。
本文由前衛出版社授權轉載。原文出自於馬慧志,2011,〈小國大業:荷蘭農業的超現實成就〉,載於《新荷蘭學:荷蘭強大幸福的16個理由》,台北:前衛出版社。

One Respons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