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新機構(HNI)展覽「異議花園」(Dissident Gardens):透過生物藝術探索人類與植物的關係

本文將介紹荷蘭鹿特丹新機構(Het Nieuwe Instituut, HNI)的展覽「異議花園」(Dissident Gardens),並透過此展覽的內容,反思人類在發展生物科技時,究竟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從「花園」與「農業」為主題出發,這個展覽提供了一系列人類與植物的關係的討論與思考。
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對談
在鹿特丹新機構(Het Nieuwe Instituut, HNI)(註1)舉辦的廣播節目中,經由主持人Tamar Shafrir(荷蘭鹿特丹新機構(HNI)的研究員)的介紹,剛從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藝術學校Sandberg Instituut畢業的藝術家Malissa Cañez Sabus,正在侃侃而談她的畢業計畫。她利用創作去探討環境中野生植物生長的區域,以及人工種植的花園這兩種空間之間的邊界。她對於植物在自然中生長與被人類種植的差異尤其感興趣,同時她也提及她的靈感來自於過往園藝工作的經驗。與她對談的與談人,是萊頓大學的藝術史教授Robert Zwijnenberg,其擅長的研究領域是生物藝術。在對談中,Zwijnenberg教授提出了藝術家在生物實驗室中,因為操作魚類胚胎進行創作所引發的倫理議題,並嘗試以動植物的對比,帶出有趣的倫理辯證。
這場對談引出了很有趣的主題。在園藝領域,人類透過操控植物的生長來形塑建築及景觀設計,達成美觀的目的,自然(植物)與文化(建築與景觀設計)因而產生了交集,這個交集似乎理所當然。然而,當藝術家試圖在生物實驗室操控動物細胞進行創作時,人類操控其他生命這件事,似乎就形成了可辯論的倫理道德問題。藝術家為什麼可以使用動物當作創作材料?人類可以不是為了醫療或是食物等原因進行動物實驗嗎?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當我們操控植物時我們卻沒有這樣的倫理內疚呢?植物不也是生命的一種嗎?

新機構(Het Nieuwe Instituut, HNI) 舉辦的廣播。(圖片來源:©顧廣毅提供)
新機構的「異議花園」展
這場精彩的對談是來自於新機構所舉辦的一系列的廣播節目,這系列的廣播是近期展覽「異議花園」的相關活動之一。荷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生產性景觀(productive landscape)的表現也是世界的領頭羊。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這個展覽試圖利用數個設計與建築計畫,去回應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展覽主題甚至延伸到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探索人類將怎麼繼續利用植物去生產、同時又維繫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平衡。
展覽分成四個部分:「生『物』托邦」 (Biotopia)」、「享樂園」 (Pleasure Parks)、「智能農場 」(Smart Farming)以及「火星園藝」(Gardening Mars)。「生『物』托邦」展示了荷蘭設計師如何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活生物當作設計的材料,進行產品、織品的製作。「享樂園」則是展示了新機構的館藏,一系列的度假遊樂園的設計文件與模型展。「智能農場」以及「火星園藝」兩區一方面展現農業科技的發展,甚至提出一個移民火星的未來情境,在這個未來的提案中,展示了如何在太空進行農業的開發。

新機構的「異議花園」展之「火星園藝」(Gardening Mars)。(圖片來源:©顧廣毅提供)

新機構的「異議花園」展。(圖片來源:©顧廣毅提供)
結語:從結合設計、藝術與科學的「生物藝術」反省人類中心的想像?
在觀展之後,我覺得展覽內容似乎可以與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註2) 的概念產生呼應。「人類世」是由荷蘭大氣化學家Paul Crutzen所提出的,近年廣泛地在各個領域中被討論著。在氣候變遷、物種滅絕等等自然浩劫的逼近下,人類似乎開始檢討為何始終把自己放在世界的最高位,甚至獨立於整個自然環境的位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開始提問究竟人類該如何與其他生物共存?我們如何達到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甚至是否該把人類放入自然生態系的一環,重新檢視我們的文化是否該受到調整。
「異議花園」展覽的其中一項重要主題,是呈現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利用「科技」與「設計」來操控生物(微生物、植物等),進一步「設計」新的農業結構、開發新的產品、甚至移民其他星球。對我而言,這些計畫就是想巧妙地回應,近年人類對於自己長期操控自然環境的焦慮與愧疚。這場展覽從「花園」開始談起,從建築與設計的角度切入,探索人類是如何藉由操控植物生命去延續自己的生命(植物作為食物)、滿足休閒的慾望(植物作為娛樂)等不同的面向。
也就是當我們試圖結合設計、藝術與科學、科技去發展像是「生物藝術」這種跨領域的計畫的同時,有時候可能可以提出嶄新的解法,化解複雜的問題。但有時候也許並不是透過設計或藝術解決問題,反而是透過作品去提問,讓觀眾產生反思。像是這檔展覽就成功地運用作品去讓觀者反向思考我們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以及人類對於植物的操控的倫理問題。所以說像生物藝術這樣的跨領域實踐,同時展現了兩個面向:一個是有機會展現過往在單一領域難以發展的獨特觀點與生產型式,另一個則是具備批判性的能力,可以去挑戰原本的價值觀或是社會現象,並對現狀產生質疑與反思。

新機構的「異議花園」展。(圖片來源:©顧廣毅提供)
博物館資訊
Het Nieuwe Instituut
Museumpark 25
3015 CB Rotterdam
異議花園(Dissident Gardens)展覽期間:2018年3月4日~2018年9月23日。
註1
新機構(Het Nieuwe Instituut, HNI)是一個位於荷蘭鹿特丹的博物館,它主要專注於建築、設計以及數位文化的研究與展覽。
註2
人類世,又稱人新世,是指地球最近的地質年代。人類世並沒有準確的開始年份,可能是由18世紀末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開始。這個日子正與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於1784年改良蒸汽機吻合。人類世是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於2000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於2008年,Jan Zalasiewicz認為已正式進入了人類世。(資料來源:人類世-維基百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