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業:荷蘭農業的超現實成就(下)

2
溫室農場Barendse-DC的黃椒玻璃溫室中,種植著黃椒的岩棉塊跟研棉枕條。
往前閱讀 小國大業:荷蘭農業的超現實成就(上)
號稱「世界花園」的溫室農場Agriport A7
大約一百五十年前,有一群不按牌理出牌的荷蘭人在荷蘭西部的Westland蓋起溫室,開始種植不可能在荷蘭生長的葡萄樹。這個高緯度的小國為了要跟外國農業競爭,藉著玻璃溫室來延長蔬菜和花卉的生長季節,以提高作物產量。 現在荷蘭已經有一萬多公頃、5000多個玻璃溫室。溫室裡主要栽培番茄、青椒跟黃瓜等高單價的蔬菜,還有150種切花和500多種的盆栽。荷蘭溫室生產的花卉和蔬果,有80% 是針對外銷市場。傳統溫室農場的平均規模大概只有兩公頃,但2006年在北荷蘭新開發的玻璃溫室農場區AgriportA7, 最小的溫室面積就有15 公頃,而目前即將經營的荷蘭最大溫室面積,則是高達125公頃。

玻璃溫室農場區AgriportA7一景, 綠色的大水槽與溫室的調溫系統相連。
就以一家專門種植黃色甜椒的溫室農場Barendse-DC來說,目前已完成的溫室面積有20公頃,一次可種50萬株黃椒,全年有12個月的生長期。每年11月開始種幼苗,次年3月開始收成,一直收到當年11月為止。一株植物可以持續採收黃椒9個月,全年可收黃椒2500公噸,其中有95%銷往國外
Barendse-DC是個封閉式溫室,採光極佳,並以岩棉式水耕栽培法。順著一排排的培育臺上,放著長條的岩棉枕條。岩棉是玄武岩加熱融化後拉絲製成的礦物纖維,吸水率為95%,可供應植物足夠的水分。化學肥料就以點滴的方式順著輸水管流入岩棉,未被吸收的肥料則隨著流出來的水重新回收,無需擔心汙染。向育苗公司買進的黃椒幼苗也是生長在岩棉塊上,只要整株植栽放在岩棉枕條上,幼苗就可在岩棉條上扎根成長。
在生長季節裡,主人會透過大黃蜂授粉。溫室裡不使用農藥,而以瓢蟲等昆蟲類「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所以也沒有農藥的汙染問題,保障黃椒的食用安全。溫室裡的溫度全年維持在20℃左右,調溫系統是讓水從屋頂順著溫室玻璃向下流。夏季溫度高,過多的熱量就會被水帶出溫室,儲存於接在溫室外頭的巨無霸大水箱裡。天冷時,熱能會再隨著水流送進溫室,可以節省50%的能源。不足之處則以汽電共生系統補足(參見〈海平面下的花花世界:以創意和專注打造出的花卉大國〉)。在溫室下方則有三個儲存雨水的大水槽,供應植物用水。此外,還有電腦系統可以自動控制,精確調節溫室裡的溫度、濕度、給水、電力與熱能的供需設備,儼然一個高科技實驗室。
地方政府准許業主在這裡興建溫室農場之前,曾要求他們擔保絕對保護空氣、水源、土壤不受汙染,並維護當地大自然原有面貌。在這個溫室農場區,業主之間不但像個大家庭,經常交流經驗、互換心得,還一起興建發電和儲水等設備,共同解決包裝、貨櫃、運輸等問題,提高物流效率及經濟效益。眾志成城,荷蘭的農業奇蹟顯然是大家一起打拚出來的。
乍看之下難免讓人懷疑:為了種植甜椒或番茄,竟可以安裝如此重量級的複雜設備,成本到底怎麼算?事實上,雖然玻璃溫室的投資成本高,但在這種由電腦自動控制光照、溫度、給水和二氧化碳含量的溫室中,農作物的收穫量可比傳統種在露天土裡的方式多出七、八倍,收成大有保障。再加上溫室產品對人類安全無虞,對環境也友善,不但保障農業經營的永續性,也保持長久的競爭力,因此溫室農場目前正是荷蘭農業的主流模式。
「種谷」有種子製作、加工跟加工機械完整的生產鏈,Agriport A7 的園區裡,除了生產玻璃溫室的蔬果,也有包裝、儲存、運輸、行政等配套企業的完整規劃。
對基改作物的猶疑
自從人們發現所有生物基因都是由同樣的元素組合而成之後,就異想天開地設法轉換不同生物間的遺傳基因。在農作物領域裡最常見到的基因轉植,就是將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基因剪下,重新接在某種決定植物遺傳特徵的DNA上,於是植物開始具有天然並不存在的基因。這是自然界裡人為設計出的基因突變,是打破達爾文演化論的物種變異理論,是人類設計新生命的開始。自從1994年美國人開始生產可以延長保存時間的基改番茄後,這種基因轉換的技術就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育種工作。
一個廣為流傳的基改實例,就是美國最大種子公司孟山都(Monsanto)的「毒蠍包心菜」。蠍子尾巴裡製造毒素的基因被轉接在包心菜的 DNA上。如此一來,毛毛蟲只要吃了包心菜,就會被包心菜自己生成的毒素毒死,如此便可大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這種基改技術也可使油菜生成原來並不存在於油菜的油性成分,而在大豆上轉接某種可以對抗除草劑的基因之後,就可在大豆田裡噴灑這種除草劑而不傷害大豆。其他還有含有原先只存在於魚肉裡的omega-3黃豆、可以抗旱的稻米等。基改作物產量高、抗病性強,既容易種植又節省人工,在不理想的環境下也可生長。很多人認為這是解決世界糧食最好的辦法,於是美國孟山都、先正達以及先鋒種業(Pioneer)等公司便大力推廣,致使基改作物已在美洲跟亞洲大為普及。現在世界上的玉米、大麥、米、黃豆、馬鈴薯、棉花等大田農作物,已經有90%以上是基改作物,而種植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阿根廷、中國跟巴西。
大約十年前,中國北方的棉花農開始廣泛採用孟山都可遏止棉鈴蟲生長的基改棉花。剛開始的時候的確降低了農藥用量,省了人工也達到了環保目的。但在2010年夏天,這些棉田卻突然發生了嚴重蟲害。初步認定是由基改棉花田所引起。那些原來在棉花田裡生存但對棉花威脅不大的小昆蟲,在適應了基改棉花後,不但逐漸產生了抗體,還變本加厲以更大的破壞力侵入其他蔬菜、水果,結果反而得以更多農藥來控制蟲害。為了要降低成本並保護環境基改棉花,而今反而成了危害自然的兇手。在此同時,印度和美國亦分別傳來抗除草劑基改作物以及基改油菜所造成的大自然反撲。基改作物將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恐怕還需繼續觀察。
這種趨勢讓歐洲社會深感不安,人們擔心基改作物會驅逐世界上原來存在的生物品種,威脅到世界植物的多樣性;也擔心單一基改作物不能應付未來全球暖化的問題,而造成糧食危機。可是不管歐洲人對基改作物的恐懼有多大,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再加上利益相關者的遊說,歐盟在兩年前已允許種植兩種可以抵抗某種昆蟲的基改玉米。西班牙開始大量生產基改玉米,美國也趁機希望透過西班牙打進歐洲市場。目前歐盟正準備通過會員國可自行決定是否拒絕基改作物的決議,致使反對基改作物的國家被消音。根據危機解密披露的最新消息:美國為了壟斷市場,曾威脅法國,倘若拒絕基改作物便予以處罰。美國也曾遊說梵諦岡,想利用羅馬教宗影響世界上十幾億信徒對基改作物的態度。基改種子已經深入國際政治舞臺,超越單純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的層次了。
目前荷蘭仍採觀望態度,卻又難免擔心市場被搶光,因此荷蘭某些種子公司也開始急躁地從事基改品種的研發。只是目前在荷蘭還很難通過費時耗資的嚴格檢核,使基改作物遲遲不能推出生產。按照目前的局勢,荷蘭恐怕早晚也會對基改作物屈膝,因為即使荷蘭還不准種植基改作物,從美國進口的基改玉米跟基改黃豆食品,卻早已悄悄進入每一個廚房了。
有機市場的開發
與基改作物對峙的是老祖宗的傳統:具永續性的有機作物。大約二十年前,由於荷蘭政策的鼓勵,荷蘭從事有機農業的人才漸漸的多了起來。不過因為荷蘭政府本身就對農藥使用有嚴格規定,一般人並不擔心食物裡有農藥殘餘,加上有機食品較貴,選擇有機食物的動機往往只是基於環保理念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它的消費群體往往也很有限。有機蔬果的市場雖然年有增加,到2009年止卻只占蔬菜市場的5.2%,比預期的10%少很多。
荷蘭的有機認證所Skal代表政府監測,檢驗有機作物的生產過程是否合乎有機作業的原則,並授予EKO標記的使用權。有機作業的原則包括: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只用有限的有機肥料、不能只種單一作物、不准選用基改作物。此外,為了避免作物受病蟲害,可採植物輪種計畫,在小塊地上種植不同作物,選擇抗病性高的品種,以確保土壤組織的品質和土裡生物的活力。對從事有機生產的農人來說,農場應該是廣納人、土壤、作物、動物及動物的排泄物的完整生命體,而農人也必須配合當地的土壤、氣候、降雨量等自然環境,來選擇農場的農作物跟畜養的動物。
 
食物包裝上的有機食物認證EKO標記
簡單地說,有機作物的生產方式是使用百年前的種植方式,不施以農藥或化學肥料、不破壞土地原有的養分及生長力,使農業可以永續發展。然而,要推廣有機農業,除了仰賴前人累積下來的經驗,如果有機蔬菜的根鬚能生長繁茂、深扎入地,又能抗菌抗旱抗蟲害、提高產量,一定更有幫助。育種專家在這方面的努力,將是有機農業成功的關鍵。
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有機農作的成本高、產量少,不可能單靠有機食物餵飽全世界的人口。可是在荷蘭,即使是不贊成積極推廣有機作物的人,也希望至少能維持某種程度的有機農業。因為荷蘭有今日讓人賞心悅目的大自然景觀,這種傳統的農作與畜牧方式功不可沒。
理想主義者的有機農場
有些選擇有機食物的理想主義者,會以贊助有機農場來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情。在荷蘭中部的De Oosterwaarde有機農場,就是以會員加盟的模式在經營。它有兩百多個會員, 每月繳交一定的會費以維持農場經營。為了避免病蟲害,除了選擇健康強壯的好種子,也會按照季節來輪種五十多種不同的蔬菜,以預防病蟲害。他們畜養牛羊,牛羊的飼料也是自己種的。而家禽、家畜的排泄物則可作為蔬菜的天然肥料。農場每個禮拜五收成一次,收成什麼會員就分到什麼。
當然,也有許多生產品項較為單純的有機農場、牧場,未必都經營完整的生物鍵。人們可以直接到農場購買食物,或是到有機市場選購。目前荷蘭大概一共有1500家有機農場,規模都不是很大。
以荷蘭為借鏡
過去,人們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曾經長期無限量地施肥跟施用農藥;為了農田的灌溉,竭盡所能汲取自然水源;為了增加農作物的用地,砍伐、破壞天然森林,造成了全球土地的鹽鹼化、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這些年來,受到全球性糧食危機的威脅,人們忽然警覺到這種破壞性的農業經營方式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和農業經營的永續性。大地是否能維持現狀?人類是否能繼續生存?農業發展無疑是個關鍵問題。可是在一般社會裡,農業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般人還是很難體會到農業對自己生存環境的重要性。
荷蘭人今日的農業成就,全靠整世紀以來專業知識跟經驗的累積,以及不斷創新的天性。從事農業工作的人為了保持競爭力,不但藉著電腦、透過媒體隨時吸收最新的農業知識,還要跟著潮流不斷更新設備跟生產技術,因此生命中常會迸發出一種讓人興奮的動力和創造力。然而荷蘭人經營農業的理念不僅是為了自給自足,更放眼配合全世界的糧食需求,並關注於生物品種的多樣性、生態環境的保護、全球暖化及能源供應的問題。
這真是個充滿活力、競爭力、又不忘社會責任的成熟農業體系。
作者介紹 馬慧志
曾任職於荷蘭種子加工機械公司,長居荷蘭。
本文由前衛出版社授權轉載。原文出自於馬慧志,2011,〈小國大業:荷蘭農業的超現實成就〉,載於《新荷蘭學:荷蘭強大幸福的16個理由》,台北:前衛出版社。

2 Responses

  1. Conan Yang

    荷蘭農場.人力篇
    荷蘭農場的勞工主要來自波蘭、匈牙利、烏克蘭等東歐國家,根據現場人員轉述,東歐籍的外勞最低時薪約新台幣140元起跳,荷蘭籍的則是新台幣280元起跳。東歐籍的外勞主要負責第一線的採收和搬運工作,農場的控制系統、物流設備等則是由荷蘭籍的負責。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25918

    回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